大部分猪场一遍“蓝”?猪蓝耳病的防控策略……

“猪蓝耳病”仍然是威胁猪场主要疾病之一,因其接触性高,且呈地方流行性特性。猪场感染直接造成生产成绩下降,危害有增无减。猪繁殖障碍、呼吸道疾病、继发感染是猪蓝耳病的三大临床病型,笔者与大家分享一篇听课笔记,以下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杨汉春先生观点。 

大部分猪场一遍“蓝”?猪蓝耳病的防控策略……​ 

众所周知,大部分猪场一遍“蓝”,商品猪场普遍阳性,阴性种猪场屈指可数,我国基本没蓝耳病阴性的商品猪场,因为各种日龄、品种的猪均会感染此病毒,其中日龄在1月以内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是最易感猪群,且患病猪与带毒猪是本病重要传染源。当然,大规模流行已经不复存在。我国蓝耳病减毒活疫苗普遍使用,但是PRRS控制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反而越来越复杂,PRRS毒株的多样性不断增加,这是为什么?

当前我国PRRS毒株之所以呈现多样性并且不断增加以PRRSV毒株间重组频繁、重组毒株持续出现以及猪场防控中的误区为主要原因:(1)NADC30-like与HP-PRRSV MLV演化毒株的重组病毒——PRRSAV TJnh1501(呈现中等毒力偏强的致病性,可引起仔猪持续性发热,呼吸道疾病、较高病毒血症和肺脏明显肉眼与显微病变,其致病性低于高致病性毒株,高于NADC30-like毒株。(2)不重视生物安全,过分依赖疫苗,盲目使用活疫苗,猪场缺乏猪群PRRSV感染监测与评估。 

其中,NADC30-like毒株成为近年来流行的毒株,2014年开始流行,NADC30-like毒株感染猪场以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为主,哺乳、保育、育肥仔猪则以呼吸道疾病和细菌、病毒的继发感染为主,死淘率增高。目前尚没有疫苗能抵抗该毒株的感染,疫苗免疫仅能提供有限的交叉保护力。NADC30-like毒株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该毒株极易与我国的毒株(野毒、疫苗毒或疫苗演化毒株)重组,现在重组的毒株越来越多。

当蓝耳病疫苗免疫无计可施之际,哪些防控对策能有效面对?杨教授认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最重要的关键点为以下四点: 

1、 重视种猪场生物安全:   

a.猪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引入PRRSV新毒株。对猪群需闭群管理、引种检测、避免引入带毒种猪;工作人员注意隔离、接触猪前洗澡、更换衣物;运输工具车辆物品等物料需要注意清洗和消毒。    

b.猪场内部生物安全措施,降低或阻断PRRSV在猪场的循环和传播,猪与猪之间传播;猪场人员、设备、器械、注射针头、猪场运输工具传播;人工授精传播;蚊、虫等传播。

2、种猪场的免疫管理    

构建PRRS阴性种猪场和种公猪站:    

a.阴性种猪场不使用疫苗;    

b.阳性种猪场净化种猪群减少活疫苗使用   c.定期对猪场进行检测、保持阴性状态。 

商品猪场理性使用PRRSV MLV疫苗; 

a.选择安全性较好、适合的活疫苗;

b.经产母猪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

c.阳性猪场的阴性后备母猪或引进阴性种猪可在配种钱1-3月免疫1次。    

蓝耳的防控终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药物与疫苗同时防控,也应结合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进行。    

3、其他措施管理    

a.降低母猪群的病毒血症,减少排毒; 

b.训化(阳性/不稳定猪场)    

c.猪群细菌继发感染控制    

4、种猪场净化—区域净化    

a.清楚持续感染的种猪群,重建无PRRS的种猪群;    

b.定期对猪场进行检测,淘汰阳性感染种猪,对后备种猪进行检测,阴性留种,阳性淘汰。 

引种不当、疫苗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新毒株的出现和流行,蓝耳的防控终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药物与疫苗同时防控,也应结合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进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