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约车发展遇到用户安全责任

今年3月底4月初,美团、携程、高德等各类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网约车行业,引发舆论持续高度关注。5月6日郑州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发生后,进一步引发社会各界对网约车发展问题的大讨论,再次推高网约车舆情热度。网约车今后如何发展,媒体和公众持有何种态度,又有哪些呼声?本期舆情汇让我们来评析近期有关网约车的那些事。

网约车话题持续推高舆情热度

近一段时间来,网约车相关话题持续受到较高关注。

监测显示,舆情主要集中在网约车频频曝出安全隐患、不正当竞争及地域垄断、用户个人隐私遭泄露、乘客维权无路被“踢皮球”、无证经营、司机准入门槛过低缺乏审查、大数据“杀熟”、“马甲车”频现、“爽约车”等问题。

随后,交通运输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约车管理,就《关于加强和规范出租汽车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发布《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如图所示,5月6日发生郑州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后,网民对网约车管理的关注度迅速提升,随后交通运输部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吸引了大量网民参与讨论,使舆情热度在之后的两周内持续升温。

媒体聚焦行业发展和政策落地

针对网约车市场各种乱象及安全问题,媒体纷纷呼吁,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实施,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创新监管手段,为各地交管部门执法提供依据;及时跟进并重点关注群众意见较多的领域和问题;网约车平台需要承担管理责任与社会责任,积极整改,切实有效保障乘客安全。

《人民日报》5月17日刊发评论认为,安全问题不是政府部门一家之事,企业和平台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网约车是“互联网+”的创新产品,但任何产品创新,安全都是生命线。

央视《焦点访谈》5月20日就网约车安全指出,除滴滴自我整改外,下一步针对网约车平台出现的人车不一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监管,也是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网约车由“乱”走向“治”,不仅需要责任心,更需要好办法、真落实。

从4月9日开始,针对互联网关于网约车话题的讨论,本报先后刊发了《运输市场要公平竞争》《“烧钱大战”不可持续》《交通运输新业态不是“法外之地”》《包容审慎监管不是放任不管》等9篇系列评论文章,引起广泛转发,相关报道转载近千篇次,仅新媒体政务平台相关内容的阅读量就超过200万次。《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澎湃、《第一财经》等媒体还针对这9篇评论专门刊文解读。《人民日报》文章《约车非“约会”乘客个人信息岂能泄露》,《经济日报》头条号《网约车暴力事件谁负责?交通运输部官微今天一篇文章刷屏了》,多次引述评论之一的《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的内容,提到“这些企业仅仅将网约车作为增加流量和估值的工具,没有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放在心上,只顾看投资人的脸色,不考虑乘客的感受与体验,也不考虑司机的客观需要”。

网民“喊话”平台抓紧自查自纠

对于网约车话题,网民们表现出了高度关注。网民在社交媒体呼吁监管部门强化管理,及时出台相关规定,对司机层面进行筛查,同时“喊话”网约车平台抓紧自纠自查,加速查处非法网约车。而对于实行的《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网民纷纷表示赞同。

甲客传媒零壹:出问题的不仅仅是滴滴,而是行业普遍都存在的问题。应该让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虽然补贴多,但各个部门貌似没有什么好的应对措施。

北京的哥的天空:现在很多车都是没有资质就上路了,需要解决部分车辆违规上路的问题。

某-个:除了滴滴公司整改外,其他的公司也需要跟进,这不是一个公司的事儿,是一个行业的责任。必须下决心整改,给出行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乘车环境。

□点评

梳理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媒体关注点从侧重于报道网约车“补贴大战”逐步转向追问乱象产生的原因,呼吁完善规章制度,聚焦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和行业发展。网民观点抽样分析的结果也十分相似。基于补贴的优惠政策,在事件发展初期,网民多对主管部门着手管理表示不理解,认为过度监管会影响网约车行业发展,但随着网约车乱象频发,网民也开始趋于理性,积极呼吁监管部门监督部分企业的违规行为。

针对网约车乱象频发的现状,除了完善网约车平台监管,加强对车辆、司机管理以及网约车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和风险研判应对能力,不妨还可探讨尝试地方交通和公安交管部门建立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和联合惩戒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而对于网约车企业来说,履行企业管理职责,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杜绝用户隐私被恶意利用,切实有效保障乘客安全,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