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財政收入怎麼樣,老百姓的稅負重嗎?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開封,位於豫東平原的中心,又稱汴梁、汴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九帝,是當時著名的文化、經濟、藝術、政治中心,其繁榮程度,後世難以企及,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


宋朝的財政收入怎麼樣,老百姓的稅負重嗎?​北宋財政收入峰值為1.6億貫(兩、石、匹、圍),南宋峰值為1億貫(兩、石、匹、圍),看著好牛逼是吧,給個對比數據,金國財政收入峰值約3億貫(兩、石、匹、圍),相當一段時間超過2億貫(兩、石、匹、圍),當然這其中有宋朝歲幣的功勞。

宋朝的財政收入怎麼樣,老百姓的稅負重嗎?​宋代給人財政收入高的感覺是因為我們都按明清的財政收入標準不加換算的計算了宋朝的財政收入,簡單的認為一貫就是一兩白銀,但由於宋朝發行交子,加上年年歲幣,國家戰爭不斷,銀貴錢賤非常明顯,

宋朝的財政收入怎麼樣,老百姓的稅負重嗎?​宋代交子一貫僅兌制錢770文,4貫制錢(4000文)才兌1兩白銀(南宋),北宋約2500制錢一兩白銀(37.5克),而宋代是實物稅收和貨幣稅收並行的,實物糧食以石計,藁秸、薪蒸(軍馬糧草)以圍計,布帛以匹計,金銀、絲綿以兩計,其中藁秸、薪蒸基本不值錢,一圍也就100文,一石糧食北宋大概300到600文,南宋則要2貫(1540文),帛基本與一貫錢一匹,絲綿一兩約0.4兩白銀,即800到1600文,而宋代歲入70%的數量是糧食和藁秸、薪蒸,而這些東西在明清時不計入我們一般認知的財政收入裡面的,明清計入中央財政收入的都是白銀,所以若是換算一下,將宋朝財政收入按明清標準摺合成白銀(50克一兩),那麼北宋峰值約1200萬兩(不考慮白銀成色,若考慮白銀成色背誦應該低於1000萬兩)正常約500到550萬兩,南宋峰值約450萬兩,正常在270到300萬兩。

喜歡的朋友記得點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