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学学武则天,谈“勤奋”

我发现古时候后宫的女子都很不简单啊,有的擅长诗文,有的擅长歌舞,有的擅长书画,还有的擅长刺绣,可是武则天的优点是什么?”我仔细想想,的确,在这些后宫女子都必备的生存绝技中,武则天还真没有一样能拿得出手的。

《武则天》:学学武则天,谈“勤奋”

初入宫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武则天家庭背景仅仅是个“家境殷实”的“开国功臣之次女”。其实所谓的开国功臣也不过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隋末时期与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结识,后来李渊起兵时多次得武士彟资助钱粮而已。后来武士彟虽也曾任工部尚书后来获封应国公(大概相当于部级干部成为人大常委吧),但终究是名气功劳有限,更何况在武则天十二岁的时候疼爱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论家势早期的武则天就像一片是没有依靠的浮萍,在后宫得不到一点来自娘家的助力。

《武则天》:学学武则天,谈“勤奋”

《武则天》:学学武则天,谈“勤奋”

再比才华,和武则天同时期的才女徐惠文思敏捷,甚至在《全唐诗》中能占据一席之地(《全唐诗》收录徐惠五首诗作),再看《如意娘》武则天又是望尘莫及。

那么武则天到底是凭什么在后宫生存下来又最终登上权利的顶峰呢?这可不是凭借电视剧里剧情就能次次满血复活的,在日本女作家原百代笔下武则天哪一天不是过得步步惊心?武则天在没有特别的家族背景没有过人的才艺的情况下,能够在后宫的血雨腥风中生存下来,其原因一定是包括性格、处事方法、心机手段等等多方面的,其中最不可缺少的是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武则天小时候天资聪颖深受父亲爱重,经常把她打扮成男孩子让她和哥哥们一起读书,这是武则天所受的启蒙教育,也是为她后来的人生打下的坚实基础。

武则天先因美貌而入宫受封才人,后因“唐三代而亡,女主武王代天下”的预言而被贬为宫女,无论顺境逆境,武则天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别人学习新知识。

做才人的时候她进入宫中专门设置的“学宫”读书,在一群只为“换个名堂吸引皇帝注意”的后宫佳丽中,武则天显得学习动机更加纯正。历史记载,武则天在学宫读书的日子博览群书还常常向老师请教,老师也对这个聪明好学的弟子格外器重,有问必答,后来随着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老师也对这个弟子的见解自叹不如。这段历史是对武则天的学习力的充分肯定,也正是这段时间的阅读和学习开拓了武则天的视野,使她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曾经掌握过政权的女子,如汉之吕后、清之慈禧。武则天不仅做到了登基为帝,而且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堪称威武,无一起丧权辱国之例。身为女子,霸气如此,岂是后宫蝇营狗苟之辈心机手段所能做到?

《武则天》:学学武则天,谈“勤奋”

后来武则天成为太宗身边的一名前殿宫女,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这可不是某些电视剧演的花瓶式的工作——不能出一点差错的。尤其在前殿值班,这是太宗皇帝上班时段,皇帝和重臣商议国事,宫女在屏风后面侍立既不能说话喝水打瞌睡,还得在皇帝命令拿出什么文件的时候迅速、正确地做出反应。当然,出错就要付出脑袋做代价。

所以在前殿值班是其他宫女避之不及的苦差事,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听到皇帝治国的思路听到朝廷重臣的政治见解。武则天把这个苦差事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做得风生水起。屏风之后,每当太宗皇帝与重臣议事,“武媚皆屏息侧耳,时而点头时而独自思量”。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开过无数次的朝会、议事,在庸人眼中是“累”,在一般人眼中是“皇上万岁”,在武则天眼中是难得的活的政治教科书。一次次的前殿值班,使武则天比太宗皇帝的儿子们更透彻地领悟到太宗的雄才大略,也是后来武则天走上政坛之后,世人评价女皇治国有“贞观遗风”的原因。

武则天的优势是擅长学习,她比一般人更勤奋。”想想觉得有道理:“看来人不能混日子,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从书本中从生活中学习新知识。”

《武则天》:学学武则天,谈“勤奋”

“你说的不能‘混日子’这句话非常有见地”,“‘混日子’的结果往往就是‘日子’被‘混’过去了,时间流逝了,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还会退步。

为什么还会退步呢?现代知识体系面临着每两年一次更新的速度不断发展进步着,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了不能在两年内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就面临着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两年后,既失去了应届毕业生的知识“新鲜出炉”的优势,又没有积累到应有的技术经验,眼看着新一茬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失去优势的那一部分人自然就退步了。

听到这里感叹:“原来以为生在古代的女孩不容易,现在看来生在现代的女孩更不容易。”是啊,现代社会给了每个女孩成为“女王”的机会,不过想在自己的事业领域中叱咤风云就好好向武则天学学“勤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