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和北京市狠刹“抢跑风”,不要让孩子输在抢跑线上

文/参差君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强调,近年来,各地坚持发展与质量并重,促进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部和北京市狠刹“抢跑风”,不要让孩子输在抢跑线上

通知明确以下重点任务:

1.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对于幼儿园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2.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针对幼儿园不能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脱离幼儿生活情景,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或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3. 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对于未按规定创设多种活动区域(区角),未提供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缺乏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强健体魄、自主游戏的教育环境的,要调整幼儿园活动区域设置。

4. 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对于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要督促其参加专业技能补偿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仍不能取得教师资格的,要限期予以调整。

5. 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对于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以及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的,要坚决纠正,并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纳入规范办学诚信记录。

通知指出,对办园教学行为不规范、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小学及社会培训机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频发、社会反映强烈的,实行年检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与此同时,围绕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北京市教委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开展督查,此次包括督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提前组织招生,是否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是否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初高中学校是否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等 12项内容。

1、普通中小学是否执行全市统一规定招生时间,是否存在提前组织招生情况。

2、普通中小学是否实行招生计划管理,是否存在无计划、超计划招生,是否存在擅自调整招生计划情况。

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否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是否采用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结果,是否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4、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招生是否公开公示招生范围、招生名额、招生方式、录取名单,是否存在以寄宿招生名义选拔学生情况。

5、义务教育阶段高校附中附小招收高校子弟名单是否经过高校审核把关,是否存在以招收高校子弟名义选拔学生情况。

6、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否按照随机派位方式均衡编班,是否设立重点班、快慢班。

7、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是否存在混合招生、混合编班情况。

8、民办学校招生是否纳入属地区教委统一管理,其招生简章、广告是否报审批机关备案,实际发布的招生简章和广告是否与备案内容一致,是否公开公示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方式、收费标准等,是否执行审批机关核定的招生范围,是否存在超范围招生现象。

9、初高中学校是否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区教委是否对学校中高考情况进行排名,是否向学校提供非本校的中高考成绩数据。

10、普通中小学是否以高额物质奖励、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是否变相掐尖选生源。

11、普通中小学是否收取或变相收取与招生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

12、普通中小学是否招收不符合入学资格条件学生,是否存在无学籍学生、学籍造假、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现象,是否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北京明确:对于确实存在违规行为的学校,视情节轻重给予约谈、通报批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等处罚。

民办学校存在违规行为的,还可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减少下一年度招生计划、停止当年招生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对监管不力、问题频发、社会反响强烈的学校和地区,追究区、校两级主要责任人责任。

构成违纪的,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党政纪处分,同时追究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这是继教育部发文之后对地方政府部门对校内外违规展开抢跑活动的又一重大动作。

教育抢跑愈演愈烈成社会常态。不久前,媒体报道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升入小学后,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于是在大班阶段就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幼小衔接班”。 导致有些幼儿园出现了“空巢”现象。

教育部和北京市狠刹“抢跑风”,不要让孩子输在抢跑线上

从儿童成长规律来说,这种担忧并没有太多必要,甚至还是一种适得其反的、拔苗助长的行为。过早接触知识,并不一定有利于孩子成长,提前学过之后,可能反而会导致孩子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但是当班里其他孩子陆续报了“幼小衔接班”,家长们互相讨论、攀比,自然会绷紧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弦,于是上演多轮“抢跑”,甚至被焦虑裹挟着把孩子送进更多的培训班、补习班。

可是,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其实也很无辜。他们的跟风源于恐慌,而恐慌又不是凭空而来。

一方面,很多校外教育机构“幼小衔接班”所开设的课程,小学化倾向明显,不少课程内容就是一年级甚至更高年级的课程内容,而一些小学又在入学时给孩子进行测评,这给不报班的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虽然公办学校禁止择校,但是民办小学仍享有一定的招生权力,仍然可以通过面谈等方式选拔学生,而这类民办学校中很多又是被人们认可的“好学校”。与其说家长是因为恐慌盲目跟风,倒不如这其实也是家长权衡利害之后的理性选择。

正是这种环境迫使家长在教育问题上不敢掉以轻心,抱着“宁滥勿缺”的态度,让自己和孩子都越陷越深。

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近日《半月谈》杂志刊文,争锋相对地指出:不要让孩子输在抢跑线上。

根据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供给和需求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产量。也就是说,一旦需求多供给少,就会导致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下降和供给的攀升。

每当我们以为快人一步“抢跑”之时,不甘落后地“跟跑”之时,却总是“跑”不过那只躲在暗处调配供需的“无形之手”。

如果我们不想在这个博弈游戏里疲于奔命,就要有别人不会的技能,培养孩子就要把孩子培养成“有个性”“不可替代”的稀缺人才,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在他有天赋有热情的领域,给他支持,好好培养。

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我们自己。

所有家长都一拥而上让孩子“抢跑”,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那么供给将极大增加,远超出有效需求,价格便会迅速下跌,甚至导致过剩。而且,供给侧越是同质化,产能过剩越是严重。

教育部和北京市狠刹“抢跑风”,不要让孩子输在抢跑线上

不过,用教育规律、教育理念等内容劝说家长,恐怕很难达到期待的效果。

能不能真正解决好对幼儿的超纲超前教学的问题,能不能实现无差别的入学政策,让公办、民办学校同台竞争,让孩子们得以共享一条起跑线才是关键,届时,急功近利的“抢跑”冲动才能真正消失。

对于专项治理行动能否刹住愈演愈烈的“抢跑风”,我们且拭目以待。

更多推荐

中央深改委和全国政协双周会同时关注了这个教育问题!

教育新业态蓝皮书显示:半数中小学学生参与校外培训,总规模近五千亿

是什么阻碍了教育科技企业与公私教育体系的合作?

功过好未来

教育部和北京市狠刹“抢跑风”,不要让孩子输在抢跑线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