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貨幣(七)

摘录∣货币(七)

(二)貨幣的定義與職能

摘录∣货币(七)

(作為貯藏貨幣積累起來的那部分也不能由“個人”佔用,因為貯藏貨幣的積累就在於存而不用。)因此,正是從這一個方面來看,金銀的使用價值的性質就在於它應是某種多餘的東西,既不作為消費對象來滿足直接的需要,又不作為要素加入直接生產過程。就是說,正是從這一方面來看,貨幣的使用價值不應同它作為貯藏貨幣(貨幣)或流通手段的職能發生衝突,也就是把它用作個人使用價值這種需要,不應同從流通即從社會本身所產生的那種把它用作任何一種規定上的貨幣的需要發生衝突。這只是消極的方面。……另一方面,金銀不只是消極意義上的剩餘的東西,即非必要的東西,而且它們的美的屬性使它們成為顯示奢侈、裝飾、華麗的材料,成為剩餘的積極的形式,或者說成為滿足日常生活和單純自然需要範圍之外的那些需要的手段。因此,除了執行貨幣職能外,金銀本身還具有使用價值。但是,如果說金銀——由於它們的質的同一性——是單純數量關係的天然代表者,那麼它們在被個人使用時則是剩餘的直接的天然代表者,從而是財富本身的這樣的代表者,這既由於它們具有天然的美的屬性,又由於它們昂貴。

(馬克思:《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343-344頁)

14.金和銀作為貨幣商品,對社會來說,是僅僅由生產的社會形式產生的流通費用

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商品成為產品的一般形態,絕大部分產品是作為商品生產的,從而必須取得貨幣形式,因為商品總量,即社會財富中執行商品職能的部分不斷增大,所以,執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準備金等等職能的金銀量也不斷增大。這些執行貨幣職能的商品,既不進入個人消費,也不進入生產消費。這是固定在充當單純的流通機器的形式上的社會勞動。除了社會財富的一部分被束縛於這種非生產的形式之外,貨幣的磨損也要求不斷得到補償,或要求把更多的產品形式的社會勞動轉化為更多的金和銀。這種補償費用,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是很可觀的,因為一般說來被束縛在貨幣形式上的財富部分是巨大的。金和銀作為貨幣商品,對社會來說,是僅僅由生產的社會形式產生的流通費用。這是商品生產的非生產費用,這種費用,隨著商品生產,特別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增大。它是社會財富中必須為流通過程犧牲的部分。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53-154頁)

15.貨幣在名義上是不可能貶值的

貨幣在名義上是不可能貶值的,這不是因為只有貨幣才表現真正的價值,而是因為貨幣所表現的不是價值,它的價格,即所謂鑄幣價格,無非是對它自身物質的一定量的命名。

(馬克思:《七個筆記本的索引(第一部分)》(185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305頁)

16.不言而喻,貴金屬即貨幣的價值的下跌總是有利於支付者

不言而喻,貴金屬即貨幣的價值的下跌總是有利於支付者,而不利於接受支付者;它的價值的上漲,則產生相反的影響。

(馬克思:《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320頁)

17.在一定的流通速度的前提下,流通的商品的總價格決定流通手段的量

在一定的流通速度的前提下,流通的商品的總價格決定流通手段的量,從這個一般的規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投入流通的價值增長到一定階段,比較貴重的金屬——比值較大的金屬,即在較小的量中含有較多勞動時間的金屬——會代替較為不貴重的金屬而成為佔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也就是說,銅、銀、金依次排擠掉前一個而成為佔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同一價格總額,例如可以用數量比銀幣少13/14的金幣來流通。銅幣,尤其是鐵幣,能成為佔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是以流通不發達為前提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218-219頁)

18.貨幣的流通次數增加,流通的貨幣量就會減少,貨幣的流通次數減少,貨幣量就會增加

就一定時間的流通過程來說是:商品價格總額/同名貨幣的流通次數=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這個規律是普遍適用的。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個國家的流通過程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許多分散的、同時發生的和空間上並行的賣(或買)或局部形態變化,其中同一些貨幣只變換位置一次或只流通一次;另一方面是許多部分互相平行,部分互相交錯的具有多少不等的環節的形態變化系列,其中同一些貨幣流通的次數多少不等。但是,從流通中的全部同名貨幣的總流通次數中可以得出每個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或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例如,在每天流通過程開始時進入流通的貨幣量,當然由同時地和空間上並行地流通著的商品的價格總額來決定。但在過程之內,可以說每一貨幣都對另一貨幣承擔責任。如果一個貨幣加快流通速度,另一個貨幣就會放慢流通速度,甚至完全退出流通領域,因為流通領域只能吸收這樣一個金量,這個金量乘以它的單個元素的平均流通次數,等於待實現的價格總額。因此,貨幣的流通次數增加,流通的貨幣量就會減少,貨幣的流通次數減少,貨幣量就會增加。因為在平均流通速度一定時,能夠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也是一定的,所以,例如只要把一定量一鎊的鈔票投入流通,就可以從流通中取回等量的索維林(1索維林(英國金幣)=1鎊),——這是一切銀行都很熟悉的手法。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42-143頁)

本文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政治經濟學》一書的第一編“直接生產過程”。

摘录∣货币(七)

讀懂馬列 掌握真理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以徹底的理論說服人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