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货币(七)

摘录∣货币(七)

(二)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摘录∣货币(七)

(作为贮藏货币积累起来的那部分也不能由“个人”占用,因为贮藏货币的积累就在于存而不用。)因此,正是从这一个方面来看,金银的使用价值的性质就在于它应是某种多余的东西,既不作为消费对象来满足直接的需要,又不作为要素加入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说,正是从这一方面来看,货币的使用价值不应同它作为贮藏货币(货币)或流通手段的职能发生冲突,也就是把它用作个人使用价值这种需要,不应同从流通即从社会本身所产生的那种把它用作任何一种规定上的货币的需要发生冲突。这只是消极的方面。……另一方面,金银不只是消极意义上的剩余的东西,即非必要的东西,而且它们的美的属性使它们成为显示奢侈、装饰、华丽的材料,成为剩余的积极的形式,或者说成为满足日常生活和单纯自然需要范围之外的那些需要的手段。因此,除了执行货币职能外,金银本身还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如果说金银——由于它们的质的同一性——是单纯数量关系的天然代表者,那么它们在被个人使用时则是剩余的直接的天然代表者,从而是财富本身的这样的代表者,这既由于它们具有天然的美的属性,又由于它们昂贵。

(马克思:《第二章初稿片断和第三章开头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343-344页)

14.金和银作为货币商品,对社会来说,是仅仅由生产的社会形式产生的流通费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商品成为产品的一般形态,绝大部分产品是作为商品生产的,从而必须取得货币形式,因为商品总量,即社会财富中执行商品职能的部分不断增大,所以,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准备金等等职能的金银量也不断增大。这些执行货币职能的商品,既不进入个人消费,也不进入生产消费。这是固定在充当单纯的流通机器的形式上的社会劳动。除了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被束缚于这种非生产的形式之外,货币的磨损也要求不断得到补偿,或要求把更多的产品形式的社会劳动转化为更多的金和银。这种补偿费用,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是很可观的,因为一般说来被束缚在货币形式上的财富部分是巨大的。金和银作为货币商品,对社会来说,是仅仅由生产的社会形式产生的流通费用。这是商品生产的非生产费用,这种费用,随着商品生产,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增大。它是社会财富中必须为流通过程牺牲的部分。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53-154页)

15.货币在名义上是不可能贬值的

货币在名义上是不可能贬值的,这不是因为只有货币才表现真正的价值,而是因为货币所表现的不是价值,它的价格,即所谓铸币价格,无非是对它自身物质的一定量的命名。

(马克思:《七个笔记本的索引(第一部分)》(1858年6月),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305页)

16.不言而喻,贵金属即货币的价值的下跌总是有利于支付者

不言而喻,贵金属即货币的价值的下跌总是有利于支付者,而不利于接受支付者;它的价值的上涨,则产生相反的影响。

(马克思:《第二章初稿片断和第三章开头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320页)

17.在一定的流通速度的前提下,流通的商品的总价格决定流通手段的量

在一定的流通速度的前提下,流通的商品的总价格决定流通手段的量,从这个一般的规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投入流通的价值增长到一定阶段,比较贵重的金属——比值较大的金属,即在较小的量中含有较多劳动时间的金属——会代替较为不贵重的金属而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也就是说,铜、银、金依次排挤掉前一个而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同一价格总额,例如可以用数量比银币少13/14的金币来流通。铜币,尤其是铁币,能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是以流通不发达为前提的。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218-219页)

18.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

就一定时间的流通过程来说是: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国家的流通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分散的、同时发生的和空间上并行的卖(或买)或局部形态变化,其中同一些货币只变换位置一次或只流通一次;另一方面是许多部分互相平行,部分互相交错的具有多少不等的环节的形态变化系列,其中同一些货币流通的次数多少不等。但是,从流通中的全部同名货币的总流通次数中可以得出每个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或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例如,在每天流通过程开始时进入流通的货币量,当然由同时地和空间上并行地流通着的商品的价格总额来决定。但在过程之内,可以说每一货币都对另一货币承担责任。如果一个货币加快流通速度,另一个货币就会放慢流通速度,甚至完全退出流通领域,因为流通领域只能吸收这样一个金量,这个金量乘以它的单个元素的平均流通次数,等于待实现的价格总额。因此,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因为在平均流通速度一定时,能够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也是一定的,所以,例如只要把一定量一镑的钞票投入流通,就可以从流通中取回等量的索维林(1索维林(英国金币)=1镑),——这是一切银行都很熟悉的手法。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42-143页)

本文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经济学》一书的第一编“直接生产过程”。

摘录∣货币(七)

读懂马列 掌握真理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

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