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40年改革风雨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期盼生活越来越好!

回忆40年改革风雨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期盼生活越来越好!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载改革开放路,众多安徽人勇立时代潮头,在江淮大地书写风云故事。今天起,新安晚报启动“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人物录”活动,致敬贡献者,讲述时代骄子的奋斗故事。

40 年前,在凤阳县小岗村一座低矮的茅草屋中,18 位小岗村农民冒死按下了18枚鲜红的手印,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年间,小岗村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新安晚报”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人物录”首站来到了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对话“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

现场开课讲好“小岗故事”

7月24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驱车赶到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正坐在自家饭店的门口,接受一群来自山东的大学生的拍摄。这已经是当天上午第二拨访客了。

“一会还有一批大学生要来。”75岁的严金昌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来采访的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各行各业的访客一直没有断过,他家的饭馆每天门庭若市。而他时不时还要被邀请出去参加活动,“因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嘛。”

严金昌已经习惯了这样忙碌的状态。他家的饭馆就在小岗村友谊大道的路边,是目前村里规模较大的农家乐之一,也是他家主要生活来源。“这几年小岗的客流量明显增加,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严金昌说,饭店生意还不错,一年能有十几万的收入。节假日客流量大的时候,客人可能还需要排队。

正说着,一群来自南开大学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鱼贯而入,大家围着严金昌七嘴八舌的提问。“问的最多的就是40年前按红手印这段历史,经常一个午饭时间要讲至少五遍,但我觉得我有义务宣传小岗,让更多人了解小岗,所以现在我会在开饭前主动讲一讲小岗的故事。”严金昌现场“开课”,为学生们讲起了“大包干”。

回忆40年改革风雨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期盼生活越来越好!

回忆当年托孤按下红手印

大家最为关心的那段历史,也是严金昌等老一代小岗人无法忘记的岁月。

40年前,小岗村一直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经常闹饥荒,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那时候种田没有积极性,粮食产量很低,国家的交粮任务都完不成。”严金昌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产队饿死了60多个人。1978年时他35岁,家里有5个孩子要养,饥饿的阴影挥之不去。

为了活命,小岗人开始找出路。1978年11月24日晚,18位小岗农民悄悄聚到了村西头严立华家,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大家做了一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可能是要‘坐牢’的。”严金昌回忆,大家决定把田分到各家,搞起包产到户。“而且我们托孤立誓,瞒上不瞒下,瞒外不瞒内。如果谁因此坐牢杀头,大家要帮他把孩子养到18岁。”

当时严金昌所在的村小组一共20户人家,其中两户是单身汉,而且在外讨饭。剩下的18户代表就着昏黄的灯光,在“生死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这一摁,让小岗这片土地书写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段传奇。如今,这张泛黄的纸片原件,作为改革开放的珍贵物证,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回忆40年改革风雨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期盼生活越来越好!

“大包干”获认可过程曲折

18个红手印带来的力量与变革,很快在小岗村迸发——包产到户,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分配方式,把村民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总产量大丰收,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村民收入是上一年的18倍。

“但毕竟在当时,这些创举都是‘暗中’进行的,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严金昌回忆,按下红手印的第二年春天,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到小岗村所在的梨园公社检查时,发现了这个“惊天秘密”,不过并没有立即扼杀。1980年春天,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来到小岗,详细了解情况后,不仅批准了小岗的包产到户,而且批准小岗的经验可以学习。

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公开肯定了“大包干”。1982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包产到户让小岗村一年翻身解决了温饱问题,如平地一声惊雷,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小岗村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回忆40年改革风雨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期盼生活越来越好!

生活变样农民做起股东

小岗村从来都不缺敢为人先的精神,40年间,改革已成为小岗的基因。随之带来的变化也在不断改变小岗人的生产和生活。

“以前是没有吃没有穿,生活靠讨饭,现在不愁吃不愁喝,家家盖起小洋楼。”严金昌说,小岗村不仅修了很多路,交通更加方便,游客也越来越多。这两年,小岗村的红色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风情游等发展迅速。2017年,小岗村的游客接待量达到80万人次。

此外,小岗村还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和“三变”改革试点,让农民当股东。村里把“小岗村”品牌等部分无形资产被评估登记,并折算成3026万元入股小岗村创发公司,确定在小岗创发公司中占49%的股份,由村民集体持股。所获分红收益主要用于小岗村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两年来,村集体收入免费为村民办理三项保险近200万元。

不仅通过改革让村民获益,小岗村还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种植石榴园,去年收益也很客观。”严金昌说,目前小岗村60%的土地经过流转,在产生收益,带动了农户共同发展。

鼓励年轻一代小岗创业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就来到小岗村,并且视察了严金昌家的农家乐。“这一天让我永生难忘。”严金昌说,总书记对小岗村未来发展的嘱托让他印象深刻。此后,小岗村提出了“三年大提升”发展目标,要让全村人都能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小岗老一代看来,要想让小岗村进一步提升,离不开人才。“现在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小岗,也有很多在外打工的小岗人回来创业。”严金昌说,小岗未来的发展需要新规划,更需要年轻人的干劲和新思路。

他举例说,年轻人熟悉的物联网,如今让小岗村的农产品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去年,小岗村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打造“互联网+大包干”乡愁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农民产品销售问题,将城市消费者与农户搭建直通平台,省去中间商环节,真正让农民增收。“我家的农产品也在上面销售,我觉得非常好。”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小岗,投身现代农业。大学生进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土地流转起来,铺开了4300亩高标准农业示范田、葡萄种植园;GLG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落户;18位新致富带头人走上现代农业之路……小岗村的年轻一代正接过严金昌等老一辈手中的接力棒,将“大包干精神”传承。

今天起,新安晚报启动“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人物录”大型报道,通过现场采访,对话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的时代骄子,向贡献者献礼。本次活动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公益支持。

当然,新安晚报“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人物录”大型报道不仅将在报纸上呈现,还将在安徽网、大皖新闻客户端,及新安晚报官方微博、微信等全媒体平台,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访谈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向贡献者致敬。

黄涛艳 林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吴碧琦/文 王从启/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