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基建有望觸底反彈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越跑越慢,年中創下增速紀錄低點,基建和製造業個位數的增速是其主要拖累,較之製造業投資開始緩慢回升,基建投資似乎還在一路跌向深淵。不過,隨著下半年專項債發行提速,以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清理暫告段落,基建有望觸底反彈。

“這一輪政策的重心是積極財政,而一個重要落腳點是基建投資。”海通證券的姜超稱,預計中央財政也會加快支出進度,考慮到惠民生的需要,公共服務設施、環保設施和鄉村建設有可能成為重點。

他指出,基建投資過去的高增長,很大一部分資金來自於表外影子銀行,比如基建信託,PPP融資等,現在資管新規明確影子銀行規模不能增加,只是存量規模萎縮不用那麼快。

“這一輪對基建投資開的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和融資平臺貸款兩個正門,前者是年初就確定的1.35萬億規模,沒有額外增加,只是加快進度;後者要受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其實很難大幅擴張。所以基建投資只是託底,而沒法大幹快上。”他說。

華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李超稱,至少還有1萬億以上的專項債未發行。未來專項債的加快發行會為地方基建籌集資金,目前專項債主要分為土儲債、公路債和棚改債,這三個領域將是基建發力的重要方向。

為防範地方債務風險,今年發改委和財政部均加大對PPP項目的清理。據財政部,截至2018年4月23日,各地累計清理退庫項目1,695個、涉及投資額1.8萬億元;上報整改項目2,005個、涉及投資額3.1萬億元。

據國內媒體財新週二報導,四川、吉林、青海等省份發改委於6月底、7月初發文,要求規範核查PPP入庫項目,加強存量項目監管,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

“發改委PPP庫清理主要還是服務於防風險。”吳亞平表示,平臺問題有歷史原因,短期要把巨大的平臺債務一筆勾銷是不太現實的,對平臺公司的合理融資需求適度滿足,保證市場流動性。

FOST諮詢研究部的報告指出,2013-2017年基建投資平穩減速,今年1-5月,基建投資同比僅增5%。基建出現斷崖式失速,是多項政策相繼發力、影響疊加的結果:煤電去產能導致電力投資負增長;PPP項目清理,短期受衝擊較大;今年地方政府新債發行節奏滯後;金融強化監管和資管新規封堵了各種“擦邊球”融資。

但該報告指出,影響基建的不利因素在緩解,地方新債發行加快,PPP項目重啟,金融監管節奏放緩,當局正壓低中長期利率,工程審批提速,由此,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反彈。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