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商人,80歲被乾隆賜爲舉人,養活2億人,神似袁隆平

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盛世景觀,然而無論什麼樣的盛世,在我們偌大的國土上,生活的人們最多也不過是開元盛世期間不足1億的總人口。而且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大,一旦出現天災,飢餓發生,民變就會隨之而來,明末的李自成起義就是很好的例子。明代總體上算是沒有大折騰,然而河南山西的大旱災卻徹底毀掉了這個王朝。

從康熙年間攤丁入畝開始,我國的人口普查數據基本就比較可信了。從乾隆6年開始,中國人口正式突破一億,乾隆27年居然突破了3億。人口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基本體現,也是固定領土的最有效手段,康乾盛世可能百姓絕不富足,然而不可否認為今天的國力和發展空間奠定了基礎。

清朝之前,幾千萬人都會出現饑荒大年,為何到了乾隆年間土地一下子能夠養活幾億人口?而且隨著華夏大地數千年開發,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改到頻繁達到歷史巔峰,康乾年間大規模自然災害也屢屢發生。尤其是在山東、河南這種最容易民變的地方,三年一小澇,五年一大澇,其餘時間都比較乾旱。

這裡不得不提一個福建商人,此人姓陳名世元。他的爺爺的爺爺的爸爸陳振龍在明朝萬曆二十一年去菲律賓做買賣,在那看到當地地瓜耐旱、產量又大,於是偷偷的弄了幾棵苗回到福建。要知道當時菲律賓的地瓜是西班牙人從南美搞過去的,當時西方已經發現了美洲,而明朝的鎖國遠遠不及清朝,所以有了這樣的學習機會。

清代一商人,80歲被乾隆賜為舉人,養活2億人,神似袁隆平

陳氏帶地瓜回去之後,東南沿海一帶迅速傳播開,不過相比之下,山東河南等地還是災民遍地,每個安徽人幾乎都有過討飯的經歷。

陳振龍的六世孫陳世元到山東做生意,這時是乾隆1年,正值乾旱歉收,他就籌措資金把地瓜苗搞到山東,大獲豐收。要知道當時的小麥、穀子畝產不過500斤左右,而地瓜的畝產近萬斤!而且非常甜,一輩子吃不到糖的老百姓還是很開心的。蛋白質含量低,不過那時候大家也不懂,這也導致清代以後山東人身體素質大大下降。

清代一商人,80歲被乾隆賜為舉人,養活2億人,神似袁隆平

乾隆十七年,山東布政使李渭在陳世元的幫助下寫了本書《種植紅薯法則二十條》,乾隆皇帝看了開心壞了,下令大規模刊印。山東有了地瓜之後,老實多了,這個自古出土匪的地方几乎就沒有過民變,就算有也是晚清時期專門扶清滅洋的。乾隆、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跨越鄂、川、陝、豫四省,山東一點沒參與。

乾隆49年,乾隆希望河南也能種地瓜,畢竟自古以來民變起源可能很多,壯大都在河南。陳世元80多歲的高齡,自願赴河南傳授地瓜種植技術,因為他年輕時到河南遊歷,曾經有心總結地瓜種植技術。乾隆皇帝為了表彰他,賞賜他舉人身份,要知道一般來說舉人都需要經過鄉試的。

陳世元可以說為了人們吃飽飯耗盡了心血,80多歲高齡居然還不忘記人們的吃飯大計,這點與偉大的袁隆平院士頗有幾分神似。這片土上,這樣低調的脊樑,扛起了這些人。

清代一商人,80歲被乾隆賜為舉人,養活2億人,神似袁隆平

乾隆年間幾億人口的暴增,與地瓜產量的劇增關係很大,尤其是河南山東一帶的推廣尤為不易,因為地瓜是熱帶作物,要過淮河需要一代代培育。而河南山東的穩定,也給整個清朝存續提供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