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宗藩王爺都享受什麼待遇,爲何到後來迅速腐化?

瀋海疆


這個就得從明朝宗室制度說起了。這可能和朱元璋小時候的遭遇有關,為了保證自己子孫後代的生活,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室爵位制度,並建立了相對應的俸祿體系。這種制度雖然極大保證了宗室的基本生活,卻也給朝廷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明朝宗室制度

明朝宗室的分封制度極為完善,分為皇子、皇女兩類:

1、皇子:自上而下一共八級,分別是: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根據明制,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襲爵,其餘兒子降一等封郡王;郡王嫡長子襲爵,其餘兒子再降一等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嫡長子襲爵,其餘兒子降一等封輔國將軍……除嫡長子襲爵外,其餘兒子逐代降一等,一直到最低等的奉國中尉不再遞降,奉國中尉的世代子孫均為奉國中尉。

2、皇女:自上而下同樣為八級,分別是: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明制,皇姑稱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稱長公主,皇女稱公主,女婿均為駙馬都尉。親王女稱郡主,郡王女稱縣主、孫女稱郡君、曾孫女稱縣君、玄孫女稱鄉君,女婿則均稱儀賓。

由此可見,朱元璋的子孫後代不論男女均有爵位。

明朝宗室待遇

有了爵位還不行,明朝宗室還有一個特點,即: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也就是說,這些宗室是不用幹活的,完全是由國家養活的,根據爵位的不同,他們都有相應的俸祿。

明初,明朝宗室的待遇那是相當高的,不過隨著子孫的開枝散葉,朱元璋可能也意識到這麼大一家子養活起來實在有點費錢,於是對宗室的待遇進行了調整。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對宗室俸祿進行了調整,後世以此為標準予以執行。具體標準如下圖:

而宗室即使因犯罪被削爵廢為庶人,朝廷仍然負責撥給其糧食用以生活。嘉靖時期,規定每月供給米六石,萬曆時期則削減至兩石或一石。

宗室人口增長帶來的沉重負擔

朱元璋或許只是出自於對後代的關愛,但是他沒有考慮到人口增長問題,宗室之人不用勞作,無事可做就只剩下生孩子了,因此人口的增長是極為可怕的。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二百餘年,僅是先後分封的親王就有65位,追封的親王又有22位,各王府又先後分封郡王924位。這還僅是親王、郡王一個級別,不難想象,爵位每降一級,人口必然是十餘倍乃至數十倍的增加。(如下圖)根據推算,到明朝末年,明宗室的人口已達20餘萬,要養活這麼大一群人,朝廷每年的支出是極為可怕的。

而且,根據祖制,宗室是“不可參合四民之業”的,這便成了很多宗室不從事生產的藉口,畢竟“祖制不可違”嘛。

明末,由於朝廷已經無力負擔宗室支出,於是便很自然的“遺忘”了很大一部分宗室,即使如此,相當一部分人寧願去要飯,也不願自力更生。


香茗史館


明朝藩王有兩個特點,一是數量多,二是待遇比較高。

先說第一個特點——數量多。

大明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有封號的親王一共有八十三位。其中,實封親王六十三位,追封親王二十位。截止到明朝末年崇禎繼位時,有食邑的親王還有二十九人,這個數字是所有大一統王朝中最多的。除了親王外,明朝還有數量巨大的郡王!郡王這個群體,一共是封了九百多個,到了明末還有六百多個郡王。在我的印象裡,除了太平天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政權的王爺數量比明朝多。



這麼多王爺,朱元璋一個人就起碼貢獻了百分之四十!

另:網上還有一種錯誤的統計,認為是三十二人。我仔細查過,三十二人中的徽王在嘉靖時期就已經被廢為庶人了。所以,實有親王數量應該是三十一人。(兩人無封地)

再說第二個特點——待遇比較高。

朱元璋當年設計爵位制度時,估計是怕子孫餓著了。他規定宗室成員: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士農工商)。

也就是說,宗室成員只要一出生,就完全交給國家贍養,不準做事。親王的待遇一萬石,郡王兩千石。如果完全按照朱元璋的規定,明末藩王一年的俸祿就需要一百五十萬石。這還不包括郡王以下的各級宗室成員的俸祿。後來宗室成員越來越多,到了萬曆時期,朝廷已經無力負擔宗室的支出了。於是朝廷便很自然的選擇了拋棄一部分宗室。因此某些皇族遠支的小宗,日子過得也很苦。



但是這些只是低級宗室,親王一級的待遇還是美滋滋的。明末的二十九位有食邑的親王,主要集中在現在的四個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和山東。(十七人)

其中有八名親王的封地在山東,明朝末年仍然還有三人的封地在山東;有八名親王的封地在湖南,明朝末年仍有四人的封地在湖南。

湖北和河南則遙遙領先其它省份。

明朝歷史上有十三名親王的封地在湖北,明朝末年仍然還有四人的封地在湖北。並且,湖北和湖南在當時還沒有分家,共同屬於湖廣佈政司。實際上湖廣佈政司才是明朝藩王封地最多的省份,總計二十一人,明末仍存八人。另外,即使藩王的封地不在以上地區,藩王也是可以跨省拿地的。

比湖北更厲害的是河南,分封到河南的親王總計有十四位,截止到明末還有七人。佔了當時親王總數的四分之一!明朝的河南承宣佈政使有八府一州,其中有七府都住進了藩王。(同時存在)

當時有句民謠:湖廣熟,天下足。藩王主要分佈的湖廣、河南佔全國總面積的比例不大,但偏偏都是全國的糧食主產區!明末歲入糧食數額相比於之前,貌似並沒有明顯減少,但是這種成績,是通過壓榨老百姓換來的。

就比如山東,雖然山東只有三個藩王。但是藩王可以跨省拿地,並且山東還有一個能跟藩王媲美的家族,曲阜的衍聖公家族。當時兗州府的土地,六成是孔家的,三成是兗州府魯王家的,半成是本地豪強、士子、官員的。而兗州府的普通農民只佔剩下的百分之五的土地,卻要向朝廷繳納整個兗州府百分之百的賦稅。

再比如河南,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時,萬曆皇帝一次就賞賜四萬頃。大臣們覺得給多了,當時各種上疏反對,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最後打五折,還是一次性給兩萬頃。福王就藩的洛陽府,甚至都找不到兩萬多公頃的田產。河南其它的七府一州,也早早被其它六個藩王瓜分完。最後只得從山東和湖廣劃撥土地給福王名下。(這在前朝是不可想象的!)

說實話,親王的俸祿不算什麼。關鍵是他們的封地太嚇人了。這些藩王被分封時,皇帝一次就能賞賜四五千頃的田畝。若是再加上他們在河南侵佔和投獻的田產,幾乎每個人擁有的土地都不下萬頃。二十九個親王,最少也有幾十萬傾土地,而且還都是良田沃野,最好的土地。

那麼這麼土地劃給福王的結果呢?這些土地的產出,朝廷一粒米的賦稅都收不上來。不僅如此,朝廷每年還要發錢給藩王。朝廷發的錢也是從土地裡來的,藩王的土地不納稅。朝廷就只能把負擔全部壓在老百姓身上了!這麼重的生存壓力,老百姓怎麼可能不造反?

親王們沒有政治特權,他們覺得朝廷的事是皇帝的事,跟他們沒關係。闖、獻縱橫之時,這些人還是一如既往的禍害鄉民。朱元璋設藩王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們在危亡時刻能站出來,結果子孫不孝,被起義軍和滿洲人殺了個乾乾淨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福王,起義軍圍攻洛陽時,一毛不拔,最後落了一個被剁成肉醬的下場。

山東的德王和魯王也一樣。清軍圍攻濟南時,德王也是坐視不管。最後濟南城破,德王被多爾袞擄到了關外,做了俘虜。而兗州府的魯王就沒有德王那麼好運了。崇禎十五年清軍破關而入,這次清軍直攻至山東兗州府,對所擒的魯王朱以沛,以及其餘的樂陵王、陽信王、東原王、安丘王、滋陽王等五名郡王,全部當場斬首。攢那麼多錢有毛用?最後還不是便宜了別人。

總的來說,明朝的藩王數量多,待遇好,只是沒有政治權力。他們對朝政不感興趣,也不敢有興趣。不腐化墮落能幹點啥呢?老祖宗朱元璋有祖訓,不讓他們幹活。最後也就只能慢慢等死了。


Mer86


明朝宗藩王爺享受的可以說是頂層待遇,從待遇上來說,除了皇帝很少有其他人能夠超過這些王爺們。

第一,俸祿。明朝宗藩王爺的俸祿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到萬曆張居正時期,親王的俸祿基本保持在萬石左右,具體來說有多又少,這就看藩王與皇帝的關係如何了。關係好,可能多一點,關係不好就會少一點。然而在明朝,即使是官居一品,其年俸也遠不及藩王。明朝一品官月俸48石,一年也才576石。與藩王相比簡直天差地別。當然了,不管是藩王還是朝廷官員都不會只靠俸祿生活,但是從朝廷明面上的俸祿待遇來看,藩王的待遇要遠遠超過朝廷官員。

第二,禮儀。明朝官員從地位上來看是超品的。即使當朝一品大員見到藩王也要磕頭行禮。“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使經過見王,並行四拜禮。雖三公、大將軍,亦必四拜。王坐受之。”可見藩王地位是很高的。當然了,隨著藩王實際權利的萎縮,這些規矩也就形同虛設,許多藩王封地的官員,如知府等對藩王也只是保持面子上的客氣,實際上是瞧不起藩王的。

之所以藩王迅速腐化,還是在於其實際權利的萎縮。成祖後,地方上的藩王基本上被朝廷當豬養,甚至藩王沒有命令不許出城,許多藩王一輩子沒有出過城,只能生活在方寸之間。試想把你放到一個衣食無憂,行動首先的環境中,除了吃喝玩樂還能幹什麼呢?在這樣的環境下,就算是聖人恐怕也會很快腐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