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等你点蓝字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毛玮瑶的“法院时光”很短,从她加入奉贤法院立案庭到现在,刚好5个月;加上学习法学的时间,她与法律的结缘也不太久远,从2011年算起,仅仅6年时光。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这六年的时间里,她从家乡浙江江山前往山城重庆,后又来到魔都上海,纵横数千公里,在中国地图上画下了一个尖利的夹角。锐角的一头是身处的大都市上海,另一头是梦回的小县城江山,两者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但最终的到达却颇费周章。采访中,我们试图重现这位江南女孩在这段旅途中的心路历程,抑或是在等待一个答案,在那一个个节点上,你为何如此选择?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重庆的酒,西政的酿

“小时候喜欢看《少年包青天》”,说起对法律最初的印象,毛玮瑶有自己特别的切入点。学校旁边就是法院,每天都能望到法院的建筑,那是一个伟岸肃穆的地方,少时便一直心存敬意。而在当班委的多年里,因为经常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这让她觉得自己挺适合“裁判者”的角色。这就是她对法律最初的结缘,谈不上惊心动魄,但却悄悄埋下了有待萌芽的种子。

高考时,她准备报考西南政法大学,因为那里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法学院之一。此时的她对重庆这个遥远的西部城市并没有太多认知,而现实却尤其突兀:她的家乡与重庆隔了1600公里之遥;与江山的丘陵地形不同,重庆群山环抱,高低落差极大,是名副其实的“山城”;重庆夏季阳光直射强烈,山石构成的城市地基像一块烧红的铁板,最高时地面温度高达摄氏60多度,冬季却又连月阴雨,一个寒假甚至无法晒干一条牛仔裤。

那会儿,老师找她谈话,“老师同我说,西政因为各种原因正在没落,怕是没有以前那种风风光光的样子了,以我的成绩考省内的大学,或者距离更近的华东政法大学是更好的选择。”

事实上,未知和劝诱都没有动摇她跨越半个中国求学的信念。身负家人的支持,她带着憧憬,第一次离家千万里。2011年9月,刚下飞机,便收获震撼,“初次呼吸到40多度热浪的感觉,到现在也记忆犹新。”让她印象更加深刻的是西政特征明显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这里言行举止充满着豪迈:重庆人好酒,晚上三五好友、几串烧烤、一锅红油就能饮到天明;西政人好学,清晨6点多就有学子在图书馆前排队等待入场,队伍最长时从高大的台阶上蜿蜒而下,刺入毓秀湖腹地,从高处望去,好像垂在湖上的钟摆,对远道而来的人来说,场景难得一见。“男神老师(宪法老师刘泽刚)上课时曾说,西政是一个大酒坛,非法学专业的同学也能酿出法学的香气,”毛玮瑶概括起重庆的生活,首先记起的是西政的“酒香”,“大一第一学期上的是法理和法逻,说实话,和自己想象的法学教育很不一样,一直提不起兴趣。但随着科目的增多,接触到民法、刑法和程序法,在男神老师们的指引下,发现不断有知识点触动我,逐渐激发出学习的动力,整个过程循序渐进,好像酿酒一样。西政‘酿人’的说法名不虚传。”

流连于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和学生活动,毕业时,她已是一身“酒气”,初具法学学子的模样。四年的学习给了她对于法律新的认识,在她眼中法学多了很多门道,更像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充满烟火气的重庆留给她太多回忆,心怀感恩,但最终没有成为她的生活方式。毕业前,她选择读研,来到离家更近的大城市上海,就读于另一所法学名校——华东政法大学。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梦想和乡愁,总是如影随形

上海的氛围更加符合江南的遐想,在华政老校区,苏州河从校园中流过,将学校分成东西两块。毛玮瑶住在古老的四十号楼,锅碗瓢盆的喧嚣交织着法学理论的低吟。梦想与现实交错,更是她在上海求学的主基调,不仅要学习知识、积累见闻,更要考虑生活和工作这些现实问题。这也是华政给她最大的影响,更加实务和现实。

两年的时间很短,不容人细细翻看。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实习,紧接着找工作,一晃眼,已是毕业时节。虽然研究生生涯短暂,但苏州河畔的两年打开了她的视野,对职业的规划也愈加清晰,“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坚定地想成为一个有智谋、有担当、有情怀的法律人”。与儿时的懵懂不同,她开始寻找成为法律人的道路。

2017年初,公务员考试告一段落,正逢校园招聘。杭州一个优质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相中了前来看热闹的毛玮瑶,“本打算招男生,但觉得和你很有眼缘,所以来试试吧”。就这样,毛玮瑶来到杭州,成为一名律所实习生。在谈起律所工作的经历时,她不无感慨地说,“在杭州工作的时间很愉快,团队律师会很认真地传授经验和知识,给了我非常多的鼓励和肯定,让我有不少成就感和存在感。那时候我想,如果没有考上法院,做一名律师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实习快结束时,她以优异的表现被律所录取,而此时奉贤法院的录取通知也如期而至。

选择的时刻到来了。

“从工作地点上来说,我更倾向于在家乡工作,杭州是第一选择,但是我更想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凛然正气的法官,最终做了决定。”与团队的同事们做了简单的告别,毛玮瑶再次收拾行装,回到上海。

还有很多路要走,

所以别停下

在奉贤法院,毛玮瑶来到立案庭成为一名从事立案业务的法官助理。立案大厅的工作琐碎繁杂,又与当事人离得最近,最“贴肉”,不仅要对整个立案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要懂得待人接物,这对她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当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时,内心一下子沸腾起来”。

耐心,是毛玮瑶谈到工作时最常说的一个词,身在接待当事人的第一线,只有如履薄冰才能把工作做好。有一次在导诉台,一个当事人茫然地询问诉讼登记表的填写方法,“我跟她说,你去书写室照着样张填写就好了,有问题可以再来问我。过了一会儿,她对我说,‘这样可以吗’,我拿起来一看,只填了名字”。帮助这个当事人完成填写花了很长时间,但她并不觉得是一种浪费,“有人说立案庭的干警很不容易,其实当事人更不容易,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帮助他们,更耐心一些,我有时也做得不好,但得时常提醒自己”。

立案庭的工作当然也有让人高兴的时候。有时会遇上当事人不会操作二维码扫码填信息,我便一边帮他们操作一边教他们。没想到有个老人感谢了她很久,“老人跟我说,小姑娘你人真好,是新来的吧,国家需要你这样的人。”甚至还有当事人激动的说好人一生平安,也是令人哭笑不得。“当时我高兴,回头想来,更多是理解和服务”。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5个月来,她已渐入佳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同事张雪莹这样评价她,立案庭的干警们也欣喜地见证着她的成长。兜兜转转,但不变的是初心。历经磨砺最终拥入法院的怀抱,这或许就是她与法律的 “缘分”所在。如今这样一段“法律缘”还在延续,在众人眼中,这就是她带给我们最好的“法律故事”。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后 记

采访毛玮瑶,就好像在给自己的过去照镜子。在时空错位的6年求学时光里,我看到了西政和华政的过去,她看到了它们俩的未来。在我的回忆里,西政新校区政还未建成,满目的尘土飞扬,那里的生活,是通宵达旦的天伦杯前夜,是花了牛鼻子劲编出来又悻悻地盖在方便面上的《西政青年》,是烧烤摊上有事没事喝到迷离的每一天,但在师妹的眼里,它已盖上了绿色的新装,带着烟火气与酒气,仿佛解放碑秀色可餐的美女子;在我的回忆里,华政其实很空,河东一侧颇为萧条,那里的生活,是每天此起彼伏、伴人入梦的打桩声,是趣味盎然又含混冗长的柏拉图式讨论,是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的提交论文前的“那几天”,而在学妹的语境中,华政已经变成另外一番生机盎然的模样,细读起来,颇为陌生。

在梳理记忆的过程中,我多次试图确认学校在几年中的深刻变化,好像生怕自己读的是一所“假学校”。但从遥远的历史视角俯瞰而下,我们都不过是漫漫历史中的一个点,是法学宇宙中的一颗小小的尘埃,投入到时代的浪潮中,或许荡不起半点涟漪,也正因如此,我想在这里给这个普通的女孩立一个小传,就好像在整个法治长河中打下一个坐标,留待我们多年后回看,或许,我们能就此找到原来梦中的那个自己。

读罢此文,不知又勾起读者你怎样的回忆呢?

——来自编者

摄影:仲偲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