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平台背離信息中介定位瘋狂「裸奔」 網貸爆雷急風驟雨

多少平台背离信息中介定位疯狂“裸奔” 网贷爆雷急风骤雨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陳希婷 北京報道

網貸行業的暴風雨從未像今年這樣急驟。

據第三方數據統計,7月的前25天內,全國新增問題網貸平臺220家,其中11家警方介入,209家出現逾期、提現困難或平臺失聯。而上半年數據顯示,共有640家問題平臺出現,累計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69.9萬人,佔總投資人數的比例約為3.9%,涉及貸款餘額約為417.5億元,佔2018年6月底行業貸款餘額的比例約為3.2%。

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不少野蠻生長起來的平臺合規性較差,經營粗放,經過幾年的運轉,風險逐漸積聚,進入頻繁爆發的階段。另一方面,監管政策逐步收緊,要求趨嚴,特別是備案工作延期,不確定性增加,平臺合規成本提高,部分平臺主動清盤退出。加之,隨著投資者教育的深入,投資者風險意識有所提升,風險識別能力提高,風險偏好降低,開始從高風險的平臺退出。

部分平臺定位偏離

事實上,隨著問題的逐漸暴露,越來越多的聲音指向了網貸平臺所擔負的角色,到底為信息中介還是信用中介。《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2016年多部門聯合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了“網貸機構作為信息中介機構”的定位。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網貸平臺背離了定位。許多網貸機構偏離信息中介定位以及服務小微和依託互聯網經營的本質,異化為信用中介;也有部分網貸機構存在違規放貸問題,如針對學生的“校園貸”;還有的通過假標、資金池和高收益等手段自融,存在“跑路”等風險。例如,前不久爆雷的網貸平臺“唐小僧”,就披露唐小僧及其母公司資邦金服一直未能上線銀行存管,但持續對外宣傳已經完成銀行存管。

由於業務偏離了信息中介機構定位,因此平臺爆雷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記者注意到,在這輪網貸行業的“爆雷”潮中,浮出水面的不僅是自融、虛假標、逾期等違法違規行為,背後暴露出的還有網貸平臺名為點對點借貸,實為資金池、期限錯配,以及在規模擴張壓力下,盲目相信上市公司等名頭,實際風控動作不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金融市場就是一個信息的市場,不管網貸平臺如何定位為一個信息中介,不是信用中介,它從事的也是金融的業務,它本身就跟信用信息有很大關係。

談及近期的頻繁爆雷,中泰證券分析師戴志鋒表示,網貸平臺風險事件頻出, 其中包括違法平臺的跑路,也有合規平臺的逾期。打破剛兌將對投資人的信心造成影響,預計網貸平臺出借人或將下降,風險處置有待完善。資金端嚴監管,網貸平臺或將轉型資產平臺。在金融嚴監管的大背景下,資金端的創新難度較大,從海外網貸平臺發展經驗來看,資金都有機構化的趨勢。網貸平臺應繼續發揮資產端的優勢,切入細分領域,滿足普惠金融的需求,而在資金端可逐步對接銀行的信貸資金或者發行ABS產品等,通過產品結構設計和增信手段進行收益風險的合理分配。

“互聯網金融和網絡借貸在我國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上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國互聯網金融和網絡借貸行業,當前發展有所放緩,但從促進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和代表金融業未來發展方向看,儘管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融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黃平如是說。

監管跟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以來,在P2P行業爆雷不斷,投資人恐慌的危機之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攜地方協會站出來為P2P發聲。

7月16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建議有關部門引導媒體正確開展輿論宣傳,避免因對一些事件的過度渲染和錯誤解讀影響市場正常秩序;加強社會誠信建設,進一步加大打擊惡意逃廢債等行為,維護規範合同的存續效力;同時形成失信聯合懲戒。此外,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還表示,要持續開展統計監測和風險預警,對確已不具備繼續營運條件、擬退出市場的機構,應警示和督促其制定清退計劃,增強退出全過程透明度。

同日,上海互聯網金融協會召開網貸機構座談會,希望監管部門能夠加速備案政策的具體落地,成熟一家備案一家;希望投資者不斷提高風險識別的能力,充分認識投資風險,選擇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遇到問題,合法合情合理地維護自身權益。

7月24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向轄區內網貸平臺各成員單位下發《北京市網絡借貸中介機構業務退出規程》。規程共分7章30條。其中,對準備退出網貸行業的網貸機構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包括:業務的退出程序、退出備案與資料報送、金融消費者保護、業務處置、機構註銷分別作出了規定。

除此之外,廣州、深圳、江蘇等地的互聯網金融協會也相繼發聲,呼籲平臺良性退出,不要跑路,媒體輿論不要製造恐慌,投資者要對行業有信心,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共助行業度過風險期。

但就目前而言,無論是行業協會還是監管部門,都無法在這場雷爆中置身事外。

整治行動即將開始

一場席捲網貸行業的整治行動也即將拉開帷幕。記者注意到,北上廣深及福建等地,擬重啟網貸現場監管。

7月16日,銀保監會召集行業學者、專家就近期網貸行業風險情況召開專題座談會。會上傳遞出的信息顯示,網貸行業正在加速洗牌,為進一步防範網貸機構風險爆發和蔓延,穩妥有序推進網貸專項整治工作,一方面要通過嚴格監管,逐漸擠壓不合規企業,釋放存量風險,引導行業迴歸本源,營造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儘快明確監管政策。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深入,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全國性的187條網貸驗收細則即“187標準”或將於7月-8月出臺。據瞭解“187標準”主要是利用穿透式監管的辦法,力求對機構全覆蓋,實施監管。並且根據檢查結果,對網貸機構實行分級式管理,逐步擠壓劣質企業的生存空間,引導機構實現風險出清。

不過,對於目前正處於煎熬中的部分投資者而言,總感覺不是滋味,覺得監管老被問題牽著走。有投資者講道,從“1+3”監管體系到P2P監管地方政策發佈,再到網貸專項整治,以及“57號文”關於P2P整改驗收,再到傳言“187標準”即將落地,看似政策接連下發,但實則還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希望各方真正做到未雨綢繆。

從最初的瘋狂生長,到現在的逐漸監管清理不良平臺,中金公司在其最新報告中稱,預計P2P退潮或仍將持續2年至3年。在滿足監管合規要求的基礎上,再考慮運營成本的攀升,3年後正常運轉的平臺預計不超過200家,僅為目前運營平臺數量的10%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