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高校招生爲何墮落到靠詆毀「取勝」

近期,各地高考成績及分數線陸續公佈,正是考生們選擇高校填報志願的忙碌期,在這高校招生最關鍵的時刻,高分生源都去了哪裡,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學生間的考試結束了,高校間的較量剛開始”,這是一位招生老師對此時激戰正酣的高招“暗戰”的總結。

1 .三令五申,為何還有學校“搶生源”

2011年復旦大學招辦稱同城院校假冒復旦騙學生改志願,復旦教授馮瑋發微博稱是上海交大所為。隨後,上海交大發聲明稱,有關“考生受騙修改志願”的部分言論和報道影射了該校,對該校聲譽造成極大損害。將對詆譭該校的行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2015年清華北大兩所高校的四川招生組卻在微博上引起了“千層浪”,雙方在官方微博上連續發佈信息,互相指責對方花錢“買”考生。6月29日,在廣州執信中學,北大清華兩大名校爭搶一名理科高分考生的激烈場面,清華北大招生老師甚至將該考生逼到牆角無法走動。兩所中國頂尖高校的招生方式以及招生組在微博上“互撕”迅速引起大家關注。在招生環節上,激烈程度絕對不亞於高考。”一位招生老師這樣說。

2.招生過程到底有多亂?建議學生和家長到正規網站查詢學校信息。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作為中國頂尖高校為了招攬高分生源尚且如此,民辦高校更是亂象叢生,部分民辦高校為了招攬生源可謂是不擇手段,山東省作為高等教育大省,民辦學校眾多,是高校互相詆譭的高發地。據山東英才學院工作人員反映,該校自2013年-2018年連續7年時間位居中國民辦大學前三,山東第一,在一些網絡平臺上也被競爭對手說的一無是處。據山東英才學院招辦工作人員說“每年到招生季,一些競爭院校,都會通過一些低劣手段來攻擊學校,比如2017年出現的問題就比較多:1.青島某民辦專科高校下設二級學院取名為“英才學院”混淆考生和家長視聽,讓考生和家長誤以為是該大學的分校, 2.競爭對手購買網絡軟件惡意騷擾山東英才學院招辦電話,使諮詢該校考生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3.利用騰訊政策漏洞投訴學校官網二維碼,導致學校官網通過QQ不能正常瀏覽。4.通過百度知道自問自答,誹謗該校畢業證不承認、就業情況差、教學質量差等。

這些只是民辦學校競爭的部分情況縮影,各個民辦高校互相拆臺,部分高校工作人員私下偽造視頻,偽造新聞,PS圖片,更有甚者偽造省教育廳文件,通過網絡發給考生,在考生中間傳播,考生以及家長並不瞭解所獲得信息是否正確,導致考生以及家長誤聽誤信。還有一些民辦學校發動自己的工作人員通過QQ空間轉載日誌和說說、發朋友圈、在競爭院校貼吧冒充學生髮帖等形式,所傳播內容均為其杜撰,完全偏離事實,嚴重影響了學生選擇學校的主觀判斷能力。在此提醒學生以及家長:QQ空間、微信朋友圈、百度貼吧等是一個網絡公共場所,任何人都可以隨便去說什麼,所以選擇學校一定要到官方正規網站了解(教育部陽光招生平臺、各省教育廳網站)。

3. 要良性競爭,更要正本清源

業內專家指出,在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中標本兼治,既做到良性、規範競爭,同時改革其背後“以分數線為招生政績”的弊端仍任重道遠。

而高校搶生源無可厚非,關鍵是要光明正大。上海交大招生辦主任陶正蘇認為:“每一所大學都會想要爭取好的生源,但必須是良性競爭,學校的聲譽關鍵還是靠實力,靠培養人才的能力和氛圍,要讓學生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自主選擇進入這所學校求學發展。高招中的不規範競爭損害了學生的利益,許多學生、特別是高分學生被社會氛圍‘綁架’了。”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浦東新區教育局副局長丁光宏認為,此事暴露出了目前國內高校招生中存在的一些亂象。“亂象的根源,在於現行制度下,社會對高考分數等指標的過度依賴,分數線被認為代表了學校的聲譽,反映了辦學水平。糾正這些亂象,需要各個方面攜起手來,包括各個兄弟高校,政府和社會,推進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打破應試教育的約束和分數的桎梏,真正實現考生和學校的雙向自由選擇。”

4.高校該用什麼吸引學生

如何讓招生秩序更有條不紊?於涵認為,對於大學而言,最重要的是“淨化環境”,推行“陽光招生”,保證招生過程的公平公正。“招生的過程是高校健康形象的展示,我們堅決擁護教育部最近出臺的‘十條禁令’,當然從執行上來說,一些事情不是一腳‘硬剎車’就能馬上遏止的。但是,我們希望招生高校都不要搞小動作,大家應該想一想,某些行為會給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同學們寒窗苦讀十幾年,進入大學前第一課看到的不應該是互相傾軋、功利主義。作為大學老師,我希望大家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來招生,如果肆意妄為的話,轉過頭來我們如何面對我們的學生?”

前段時間耶魯大學的招生宣傳片也在網絡上走紅。看過這個宣傳片的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耶魯的嚮往和對耶魯學生的羨慕。在這個名叫《我為什麼選擇耶魯》的宣傳片裡,呈現的是如家一般舒適的宿舍,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豐富多樣的食堂,活躍的娛樂室,有海量藏書的圖書館,有先進的實驗室……而這些就是片名“我為什麼選擇耶魯”的理由。也許這樣的宣傳片,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一所大學應該以什麼來吸引生源。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個個在走向“世界一流”的路上,就和城市個個奔在“國際大都市”的道上一樣。千校一面、同質化競爭,你有的專業我也有,你有的實驗室我也很全,教授一樣在走穴,紛繁醜聞一樣你有我有他也有———沒有個性的高校,或者做不出實際研究的高校,能攀比的也就剩下招攬了多少“狀元”。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分考生報考志願的困惑,恰恰是高校“泯然於眾”的後遺症。在這樣的語境下,各大高校的攬生奇術就不再是對自我能力與個性的張揚,而是互相詆譭對方所短,期望用信息不對稱營造出優越感,從而誘騙到更多高分考生的青睞。

“詆譭”是無特色高校的攬生奇術,這就是“生源戰”給公眾最大的價值啟示———而要徹底扭轉這一面目,靠高校的道德自律顯然是不夠的。生存命題的壓力之下,重建秩序需要的不是“從無詆譭”聲明的揚湯止沸,而是真正於差異化發展中豐盈高等教育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