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平头百姓,四代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立太子选宰相也得他点头

他是平头百姓,四代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立太子选宰相也得他点头

他是平头百姓,四代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立太子选宰相也得他点头

在唐代中期政坛上,李泌是一个很有点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皇帝。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奸臣当权,藩镇割据,许多大臣不是死于奸佞的谗言,便是死于武夫的刀剑。而他被四个皇帝所信任,虽屡被诬陷、谗毁,却能幸免于难,保全终身,其中的诀窍有两条,一条是避权让位,一条是功成身退。

他是平头百姓,四代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立太子选宰相也得他点头

他是平头百姓,四代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立太子选宰相也得他点头

早在唐玄宗时,他还是一个少年,因其出色的智慧而闻名于朝廷,唐玄宗要任命他为太子李享的官属,他辞谢了,只愿以布衣的身份与太子来往,李享称他为先生,对他十分尊重。后来因遭杨国忠的嫉妒而遭贬斥,他干脆弃职而去,去游于山水之间,避免了一次灾难。

安史乱起,新即位的李享(肃宗)特意派使臣去请他出山,并要任命他为宰相,他又坚决辞谢了,对肃宗说:“陛下以宾客、朋友的身份对待我,这不是比宰相还要尊贵吗?请别勉强我了!”肃宗也只好由他,但对他的信赖,可谓非同寻常,出则并驾齐驱,入则联床而卧,朝中事无巨细,全都请教于他,对他言听计从,甚至连元帅、宰相的任免,以至太子的人选,也都要听从他的意见,真是所谓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他是平头百姓,四代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立太子选宰相也得他点头

每当朝中议事时,他和皇帝联袂而坐,大臣们在下面便指指点点地说:“穿黄袍的是圣人,穿白袍的是山人。”这样一种高级参谋的身份,使他既可参与决策,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一且发现有于已不利之事,进退也很自由。当唐朝的军队收复了失陷的长安,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他便向肃宗请求还山归隐,他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对我的厚恩,如今重新做一个闲散之人,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

这使唐肃宗十分吃惊,“我与先生这几年来共同历经忧患,如今将要同享欢乐,先生为什么突然要离我而去呢?”李泌严肃地说:“我有五条不能留下来的理由;恳请陛下任凭我离去,使我免于一死!”肃宗不明白,问道:“此话怎讲?”

他是平头百姓,四代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立太子选宰相也得他点头

李泌说:“我同陛下相知太早,陛下对我倚托太重,宠信太深,我的功劳又太大,行为又太不一般,这五条正是我不能久留的理由。”

肃宗没有表态,只是说:“该睡觉了,这事以后再说。”

李泌坚持说:“陛下如今与臣同榻而卧,臣的请求还不能得到批准,更何况将来在朝堂之上,公案之前!陛下不许臣离去,这无异是要置臣于死地!”

肃宗说:“没想到你对我疑惧到这个地步,哪有像我这样对待你而又会干出杀你的事来呢?你简直把我看成是只可共忧患而不可共安乐的勾践了!”

李泌说:“正因为陛下不会杀臣,臣才请求归隐,若是陸下决定杀臣,臣又怎敢说话?而且杀臣不是陛下,而是五不可,陛下一向待臣如此之好,臣有些事情还不敢说,将来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说话了!”

他是平头百姓,四代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立太子选宰相也得他点头

李泌对官场的风云看得可谓透彻,处理得也很得法,就是这样,仍免不了遭到奸佞之辈如宦官李辅国等人的妒嫉、陷害,他终于坚决离开朝廷,隐居衡山。肃宗赐他三品官的俸禄并在衡山为他建了房舍。

李泌曾经当过道士,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道家愚想的创创始人老子说过:“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李泌便是按着这个“天之道”去作的,他立功而不求官,名成而不恋位;可为则为,不可为则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见机而作,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无所羁绊。实在是官场中人生的最佳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