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在城市为什么屡遭歧视?

 前不久,在深圳地铁上,一名蓝衣男子一上地铁就开始指责几个坐在位置上的农民工,“你们是怎么爬进来的?你们身上都是细菌,你看你们像人吗?”男子的行为,引起周围乘客愤慨,在大家的指责下,最终自己下了地铁。

  这让人不禁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两则新闻:重庆一位农民工坐地铁时有座位却不敢坐,硬是蹲了13站——他怕弄脏了座椅招来白眼。在重庆825路公交车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风尘仆仆的农民工:“你穿得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自己走路回家。”

农民工在城市为什么屡遭歧视?

  当看到这两则新闻,想必很多人会愤愤不平吧?对农民工皱眉、抱怨和呵斥,从浅层次看,是怕他们弄脏了我们干净挺括的衣服;是觉得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汗臭味太熏人。从深处看,是因为我们是城里人,农民工是乡下人,天生不在一个层次上。再往更深一层看,是一系列制度设定所造成的巨大城乡沟壑,让一些城里人有了瞧不起农村人的“底气”。

  30多年来,从“农一代”到“农二代”,农民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建设城市、服务城市,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永远只能是城市的暂住者。森严壁垒的户籍制度等等,把众多农民工挡在城外,这也让城市人更添几分优越与骄傲。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让一些本已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在傲慢的城市人面前渐渐失去了自信。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9.2%,过5000万。这是一个哀伤的话题。在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龄,大批高龄农民工却不得不远离家乡,来到工厂甚至建筑工地,从事最苦最累的重体力活。高龄农民工为了更容易找到工作,有的持假身份证留在工地;有的不断地走进理发室将自己的白发染黑;有的甚至“靠吃肉补充体力获打工资格,哪家工地肉多就去哪。

农民工在城市为什么屡遭歧视?

  但是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吗?高龄农民工的背后,几乎都站着并不宽裕的家庭。因为年轻时不活泛,没有手艺或更好营生手段,年龄大了还得继续卖苦力谋生;或者因为没能让孩子上成大学并凭此改变家庭命运;或者因为孩子上了大学但找不到好工作家庭继续贫困。看到家庭并无见好的模样,看到家里人都缺钱,操劳大半辈子的农民不得以重新出山,虽然累一些,可总比眼看着家里人都缺钱没办法好啊。

  没本事赚钱,不能帮子女忙,甚至有病,拖累子女,那还活着干吗?即使是一个有钱的农民工,他们的养老也会成问题,如果他贫穷,那就大成问题。农民工的养老必须依靠亲人,但基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老年农民工很难有子女在身边。也许有人说,那他们的儿子不会赡养?不是农村所有儿子都不愿赡养老人,而是这些当儿子的人也活得不容易,他们当中很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抬不起头来,一个孩子读大学,多年的积蓄全花光不说,还要债台高筑;家里只要有一个人生病,全家人受穷。

农民工在城市为什么屡遭歧视?

  每年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抛下他们年幼的子女,从农村奔赴城市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父母哪能不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但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这注定是不可能的。让孩子留守农村,是不得已的选择。孩子,这时就成了一棵棵野草。当青壮年都像潮水搬涌向城市,农村也在制造着仅存妇孺的空心化村庄。村庄的空心化既意味着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在降低,这就自然给了一些有着不可告人目的者上下其手的底气与机会。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外面打工,长期不在家,都是被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带着,女童因没有得到家庭的庇护和教育而易遭侵害。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是反映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顺口溜。仅从安全保障的角度来讲,他们几乎没有防护能力,而监管他们的祖辈保护能力和精力都较弱,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

  无力照顾父母,也无力自己的养老,更照顾不了自己的下一代,这就是当代农民工的命运。

农民工在城市为什么屡遭歧视?

  中国至今未废止的户籍制度的存在,直至2005年,这一群体基本上没有工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权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也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但与他们的辛苦相比,他们得到的权益和尊重却屈指可数,他们用心血甚至生命建造着这一座座的城市,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打扫卫生护卫环境,最脏的地方有民工的身影,最累的地方有民工的身影,他们是城市的建造者,就应该享有城市人有的一切权利和尊重。

  没有农民工的努力,城市可能将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干净卫生,在农民工的付出和贡献下,我们应该去尽最大努力的帮助民工,让其子有学可上,让其家庭有钱可养,只有保护好民工的权益,才能体现真正的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