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修過萬里長城抗擊匈奴並非文人,卻是歷史上造筆始祖

我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對什麼都喜歡分類,人們的職業也被歸了類,所以就有了“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三十六行、行行相妒”類似的描述,也有“三六九等”等對職業劃分了等級。但三十六其實是個虛數,對於職業也有“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的說法,反正就是指社會上的各種職業了,誰也無法準確的說出三十六行到底指的是哪三十六行?就像都說孫悟空會七十二變,卻誰也無法細數出到底是哪七十二變,其實就是指孫悟空很厲害,會很多變化。三十行也一樣,反正指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職業。

造筆業也屬於三十六行之一,像其他行業一樣,造筆業也有一個筆祖,這個人可不簡單。我們最早接觸他,應該是初中的歷史課本上,可課本上上記錄的可不是他造筆,而是他開疆擴土的豐功偉績。閒話少說,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將蒙恬。至於在三十六行中的筆祖為什麼是蒙恬呢?是他發明了我國古代的毛筆麼?

此人曾修過萬里長城抗擊匈奴並非文人,卻是歷史上造筆始祖

蒙恬_圖

歷史書中的蒙恬,是這樣的。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後來在秦國深得秦始皇寵信。公元前221,蒙恬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和弟弟蒙毅合稱為“忠信”。秦統一後,蒙恬率軍三十萬北擊匈奴、收復今內蒙古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開擴了疆土,抗擊了外敵,溝通了內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繼位後,賜死了蒙氏兄弟。

而在三十六行中的筆行裡,蒙恬成了造筆的始祖。被代代銘記,年年祭奠,香火永傳!很難想象,一代名將以筆匠的身份被人們銘記,這其中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公元前223年,蒙恬帶兵在外作戰,按規矩他需要定期寫戰報給秦始皇報告戰況。當時的人們用竹籤寫字,需要經常蘸墨,蒙恬畢竟是帶兵打仗的,閒工夫不多,所以對竹籤很是反感,一心想要尋找更方便的書寫工具。有一天蒙恬外出打獵,看見受傷的兔子逃跑時尾巴在地上拖出長長的血跡,頓時來了靈感,剪下兔子尾巴毛,插在竹管裡,想以此代替竹籤。誰料,兔子毛上有厚厚的油脂,不吸墨,還不如竹籤。氣急敗壞的蒙恬隨手就將兔毛筆扔出了帳篷外。過了一段時日,蒙恬又看見了那隻曾經被自己丟棄的筆,似乎比之前白了很多。於是,撿回來繼續用,發現果然好用多了。原來,這兔毛筆正好被扔進了一個含有石灰質的水坑裡,風吹雨淋,油脂被去掉,也就吸墨了。這就是傳說中的蒙恬造筆。

此人曾修過萬里長城抗擊匈奴並非文人,卻是歷史上造筆始祖

相傳,當年蒙恬造筆的地方為善璉村,且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二人都精通用兔毛制筆的技藝,於是蒙恬被當地人視為筆祖,夫人被稱為筆娘娘。二人將此工藝傳授給村民,成為了村民賴以為生的本領。當地人為紀念蒙恬夫婦的恩德,在村西建蒙公祠,村邊的小河改名為蒙溪。不僅如此,在每年蒙氏夫婦生日,也就是農曆的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都會舉行盛大的敬神廟會,以感念蒙氏夫婦的恩德。

由此看來,兔毫毛筆肯定和蒙氏夫婦脫不了干係了。但是毛筆真的是蒙恬發明的麼?蒙恬被稱為筆祖實至名歸麼?

此人曾修過萬里長城抗擊匈奴並非文人,卻是歷史上造筆始祖

其實,在史前時期,就有了毛筆的蹤跡。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了一座距今5000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包括各式彩陶,從彩陶的紋飾上專家辨認出了明顯的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史前時期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一出現形似手握筆的象形文字,證明了毛筆存在的可能性,至於為什麼沒有發現毛筆書寫的甲骨文,與毛筆染料不易保存有關。

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兩處戰國楚墓中裡分別出土了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這兩件實物製造的年代其實要比蒙恬造筆要早,所以就算以此為佐證,蒙恬筆祖的稱號也不保了。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杆粗0.4cm,杆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製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杆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一層生漆。從這支筆精湛的工藝來看,毛筆的製造已經輕車熟路,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作為陪葬品陪葬來看,其是社會中普遍存在,且十分受人喜愛的。所以說,戰國時期,毛筆在戰國已經普遍使用,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個統一的名字。

此人曾修過萬里長城抗擊匈奴並非文人,卻是歷史上造筆始祖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這就說明,毛筆是有了,但各地的叫法不一樣。

從大量的史實來看,蒙恬寫戰報的時候,確實用的是類似毛筆一樣的工具,但是不好用,和竹籤區別不大。於是,蒙恬開始想盡辦法改造筆具。按照專家考證的說法現在所用的毛筆,是蒙恬首創,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蒙恬只是改造了毛筆。

此人曾修過萬里長城抗擊匈奴並非文人,卻是歷史上造筆始祖

探究我國毛筆的真正起源,可能要上溯到史前時期,而那個時候,一個有名有姓的人都沒有留下,我們不可能知道真正的筆祖。再者,毛筆的起源很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開始,人們覺得攥把乾草塗寫挺有意思,再是草不耐磨,於是把野草換成了野畜毛,這下柔韌性有了,卻不好把握,於是再裝個柄,毛筆就出現了。所以,有些物件我們只能談起源,卻不能說出真正的始祖。就像三十六行中造紙一樣,蔡倫同樣只是個改進者,卻依然被視為造紙業的始祖。

一代良將,享後人香火卻是為了一支毛筆,與他的豐功偉業無關,這也算是歷史中少有的趣事了。蒙恬只此,不知作何感想?

《歷史堂》出品 文:汪鴛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