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难攻不落之城?

萧晓四姑娘


二战时期,日军以擅筑防御工事而著称。日军修筑的大量暗碉明堡等防御工事,让我国及盟国的军队吃尽了苦头。而日本这擅筑防御工事的本事,是有历史渊源的。在日本的近世史上,经历了长达近一百五十年之久的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乱与割据,就使得其练就了擅筑防御工事的本领,而这种本领从日本战国时期的那些有名的难攻不落城,就可以看出端倪。

日本人修的城跟我国修的城区别很大,以下图加藤清正修筑的熊本城为例。其一,日本人修的城,多以石头为主;而我国修的城,明朝以前,多以夯土墙为主,明朝开国后,才大量使用砖墙。其二,日本人修的城,其墙体结构也不像中国城墙那种上下垂直,而是普遍有一个坡度,且其中心做成了内凹型,而使防御的视野更开阔、无死角,也使得敌人更不容易架梯爬墙。同时,内凹型墙壁也便于防御时泼洒热油、投放铁串倒刺等等,使得城池易守难攻。

其三,墙体中的乱石堆放,被称为“清正流石垣”,此种方式利于抗震。其四,日本的城与町(街市)相分离。日本基本上都是在城下设“町”,而我国的城通常比较大,也就较为庞杂。而从防御上说,这就使得日本的城更便於防御。以下为日本战国时期,三座最有名的难攻不落城。

第一,小田原城。小田原城为关东后北条氏的居城,被誉为“天下第一难攻不落城”,见证了后北条氏的近余年历史。被誉为日本战国时期的两位军神,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都分别在小田原城下折功而返。小田原城的难以攻陷,并不仅依赖於其本城的坚固。而是这座不断扩建,将周围的城下町都纳於防御体系,城墙上的箭楼密密麻麻,城外布满障子堀与壕沟,壕沟最深能达9米,敌军根本无法靠近。

而小田原城的最终陷落,乃是丰臣秀吉倾近乎全日本之力,而发动22万军队讨伐北条氏。北条氏凭借以往抵抗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的经验而累积的信心,以及与德川家康、伊达政宗的盟好。自信可以抵抗住丰臣秀吉的攻击,谁知德川家康首先屈服於丰臣秀吉。于是,北条氏又将希望寄托於伊达政宗的援军。结果,伊达政宗是领军赶来了,但却是奔向了丰臣秀吉的大营。最终,小田原城在被围城的几个月之后,无奈之下开城投降。

第二,大阪城。大阪城是丰臣氏的居城,而此城也绽放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最后绚花。大阪城的最终陷落,标志着日本战国时代的完全结束。丰臣秀吉曾向众人炫耀大阪城的坚固,而让众人想出攻陷这座名城的方法,结果却谁也回答不出。最后,丰臣秀吉得意地说:“只有将城外的壕沟填平,才能攻入城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我认为并非是众人没想到这一点,而是谁又敢在主君面前轻言攻破主君之城之策呢?大阪之城纵使再坚固,在丰臣秀赖被完全剪除羽翼之后。对已据有全日本之力的德川家康来说,就是围而不攻,秀赖也迟早坐而待毙。可最终的结果,大阪城的最终陷落,就是德川家康以“和议”为饵,诱骗丰臣氏同意将城外的濠沟填平。结果,待丰臣氏醒觉过来已经晚了,大阪只剩下一座裸城。

第三,熊本城。熊本城为加藤清正的居城,加藤清正不但以骁勇善战而知名,而且也以筑城与兴修水利的水平高超而闻名。如大阪城、熊本城、名古屋城、蔚山倭城、江户城、名护屋等,都是由加藤清正修筑或参与修筑。文禄庆长之役期间,加藤清正便是凭借修筑的蔚山倭城抵挡住了大明与朝鲜军队如潮水般的攻击。

而加藤清正修筑自己的居城,那自然是更用心了。加藤清正修筑熊本城时,考虑到城池被围的情况下,为使城内有食物供应优势保障,便在熊本城内广植银杏,甚至连城内铺床的材质,都是利用里芋的茎晒干做成的,以作城被围时的战备存粮。并在筑城方法作了很大改良,在石墙建设之中广泛采用所谓“清正流石垣”的方式以利于抗震。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爆发的西南战争中,熊本镇台便是倚靠熊本城的坚固以四千余人抵挡住了西乡隆盛的一万四千多人的轮番攻击,而使得熊本城成为了西乡隆盛的梦断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