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爲」還是「無不爲」?老子究竟要說什麼?

老子《道德經》一大主旨是“無為”,但與此同時,老子在37章偏偏又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而在第三章更有“為無為”的解讀。在無為與有為之間,老子所提倡的究竟是那一種處事之道呢?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私為,不妄為,不違背自然法則、自然規律的順其自然、順應時勢的合道、合理的作為。“無不為”,是對“無為”的全面闡發。“無為”與“無不為”,二者是辯證的完美統一,並不矛盾。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說什麼?

首先,我們必須從《老子》的文本出發,來看老子的“無為”與“無不為”的真正意蘊是什麼。

1、關於無為

《老子》第二章後半篇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緊承此章開頭兩句而來。因為“天下皆以美之為美”屬於人的有意作為,這樣就會違背自然法則辦壞事,造成惡的結果,所以聖人要以無為的思想處理事情,“行不言之教”。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違背自然法則,不任意作為。

“不言”,並不是啥都不講,而是強調“行”,以實際行動作出榜樣。“聖人”,有的注家認為是指“有道之人”,此說成理。但老子這裡所說的“聖人”是指遠古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一類以天下為己任而不為己有的君王,也包括像老子這樣有道的先賢。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說什麼?

此段中間三句,是說萬物有所作為而不言、不誇耀,也不憑著有功勞自以為是,反而功成不居。這是一種值得效仿的行為。老子重“行”而不重“言”。這裡“萬物”是主語,老子以萬物作比喻。聖人效法萬物,和萬物一樣,默默奉獻而功成不言、不居。於是,“功成不居”就作為成語成為千秋萬代賢能者的行為準則。最後兩句,“夫唯不居,是以弗去”,是說萬物,也是說聖人,正是由於功成不居,因此他們(它們)的功德永遠不會逝去。

老子此章所說的“無為”,其真正含義:

一是“不違背自然法則,不任意作為”;

二是不懷個人目的,不為私,而是“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第三十八章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無以為”就是上德之所為沒有為己、為私的原因,而是出於治世為眾人的目的。

“無為”,絕不是什麼都不做。第三章最後兩句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無為”也是要“為”的。過去許多論者,將無為理解為“什麼都不做”,於是認定老子是虛無主義者,這是對老子思想的極大誤解!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說什麼?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或完全不為,而是“輔萬物之自然”的有為,而不是違背自然的妄為。老子所說的“無為”,有其特定的含義。不能單從字面上想當然的去詮解,必須聯繫全章,以及書中使用過“無為”的篇章,作全面地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無為”的精義,以避免斷章取義的片面理解。

2、關於“無不為”

《老子》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將“道”的性能和作用表達得十分全面、圓滿。此前各章所涉之“道”,皆以“無為而治”為旨歸,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什麼都不做才合乎“道”,其實老子所說的“道”不是一個純概念、純符號性的死東西,而是永遠處於運動狀態的活勃勃、有生氣的存在;它生了萬物,又無時無刻不在“愛養萬物,化育萬物”;只是它“生而不辭”、“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罷了。無為,就是處事順其自然,合乎天道人道,不違背客觀規律,不強扭人民意志,“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說什麼?

“無不為”,“為而不恃”,就說明“道”是有作為的。如果不作為,怎能生萬物?只不過它不是有意而為,屬於自然而然罷了。所以,“無不為”和“無為”並不矛盾。

有的注家認為“萬物將自化”,指的是侯王與民眾形成尖銳的對立,守道以後,矛盾自然化解。此見看似創新,卻不符合老子的本義。因為侯王若能守道,就可以與民眾不發生矛盾衝突,根本不存在化解的問題。“自化”,是說自然而然的變化、發展。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說什麼?

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只是人們日用而不知罷了。數千年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就是循著自然而然的規律在演進。你說它(道)“做了什麼”,它似乎什麼都沒做;你說它沒做,它什麼都做了。老子所說的“道”,就是這樣,“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說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