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被踢出道瓊斯指數,傑克·韋爾奇神話爲何破滅?

自1907年起,GE已連續110年入選道瓊斯產業指數成分股,是道指早期12只成分股中唯一沒有被剔除的,這曾經是GE一直引以為豪的事情。今天,GE被道指正式剔除。誰該為此負責?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創業管理實踐教授龔焱看來,將GE推下懸崖的是其傳奇CEO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本人……

2017年底,GE董事長兼CEO傑夫·伊梅爾特(Jeffrey R. Immelt)和其班底在一片指責聲中先後離任,新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約翰·弗蘭納裡(John Flannery)回天乏術,今年1月5日至6月19日,短短5個多月時間,GE股價跌了近30%,是道指中表現最差的股票。

作為一家“百年老店”,GE曾被巴菲特讚譽為“美國商界的象徵”,它的衰落讓人感慨。感慨之餘,我們不禁要問,到底誰該為GE的衰落負責?很多人認為是伊梅爾特,因為他“不作為”。在我看來,應該受到指責的不是別人,而是其傳奇CEO傑克·韋爾奇

傑克·韋爾奇的兩大錯誤釀成惡果

GE的百年發展史,有兩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一個是1981年,另一個是2001年。這兩個節點分別對應著兩位人物的登場:傑克·韋爾奇和伊梅爾特。

1981年執掌GE後,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對公司進行調整,傑克·韋爾奇讓GE保持了20年的快速發展。2001年其卸任之時,GE的市值一度超過6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傑克·韋爾奇的做法可歸結為兩點:爭取股東利益最大化,以及只做行業第一或第二。在我看來,這兩條為GE今天的衰落埋下了禍根。

執掌GE的早期,傑克·韋爾奇就提出了“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也就是將股東的利益置於員工和用戶的利益之上。由於GE股票在當時資本市場上的良好表現,“股東利益最大化”漸漸被很多美國企業奉為圭臬,甚至部分歐洲企業也對此深信不疑。

GE被踢出道瓊斯指數,傑克·韋爾奇神話為何破滅?

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實際上也就是追求高財務回報。為此,公司的經營目標和KPI必須有所調整,所以GE只進入那些能做到第一或第二的領域,對於一些表現不佳或投資回報週期長的項目,則剝離或售賣出去。

乍看之下,這個策略好像沒問題。但是要知道,很多新興產業是需要耐心去培育的。“只做第一或第二”的策略,把很多新興的、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業務過濾掉了。而且,由於注重短期高回報,GE後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併購,而不是內生性的增長。

傑克·韋爾奇卸任之時,GE早已不是一家工業公司,而是一家金融公司,來自金融板塊的利潤超過了總利潤的50%。為什麼會成為一家金融公司?因為要維持股價和資本回報率。

這給GE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定時炸彈。

“悲劇英雄”伊梅爾特迴天無力

2001年,伊梅爾特接任。在前任的巨大光環籠罩下,伊梅爾特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外界拿來和傑克·韋爾奇進行對比。更糟糕的是,運氣也不站在他這邊。他剛接任4天,“9·11”就發生了,GE的股價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狂跌了50%。

伊梅爾特意識到,金融化的GE面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所以他通過六七年時間的努力,將GE變回為一家工業公司。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很多金融公司應聲而倒。當時,完成了去金融化的GE的股價一度低至5美元。但是如果沒有伊梅爾特的努力,將GE去金融化,GE能否挺過金融危機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

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的很多針對伊梅爾特“不作為”的批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為了GE的發展,伊梅爾特做了很多事情。

從2012年到2017年,伊梅爾特在GE內部推動了巨大的變革和轉型。他認為,GE的增長必須來自內生增長,同時依靠自身的創新驅動來引領市場。為此他一改過去GE的“六西格瑪”方法論,而是轉到精益創業。

過去5年,GE的文化、價值觀和測度標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提出了“唯客戶,定成敗;求精益,拼速度;學以衡,善應變;敢授權,顧激勵;闖未知,展佳績”。一個在全球擁有30萬員工的龐然大物要開始“拼速度,敢授權”,這是很難做到的,由此可見伊梅爾特的魄力

只可惜,市場並沒有留給他太好的時間窗口。在他的執掌期內,“9·11”“金融危機”這種小概率事件都發生了。他執掌的16年裡,GE的股價再沒有達到過傑克·韋爾奇卸任時的最高點,所以人們批評他辜負了傑克·韋爾奇的信任,讓GE走向沒落。

在我看來,將GE推入深淵的,恰恰是傑克·韋爾奇本人。如果沒有伊梅爾特的諸多變革措施,GE或許衰落得更快

只不過,積重難返,時間弄人,任伊梅爾特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GE的衰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