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他才是变法中的真君子

刘光第:他才是变法中的真君子

老叫兽:当官借钱。

小石君:出仕破产。

1883年,

一位刚中进士的年轻人坐船北上。

他满怀一腔热血,

打算去进北京施展拳脚,

要一改国家的颓败。

他是被张之洞举荐给光绪帝的维新派,

后来光绪直拔他为军机处行走。

然而六年后,

还是这条水路,他却被亲友送回了家乡。

不同的是,

此时船上载着的,

不再是充满理想的青年,

而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这具尸体,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

刘光第是六君子中家境最贫寒的一位。

他的祖籍是福建武平,

后来迁到了四川富顺。

到了父亲这一代,刘家已经十分艰难,

但他勤学苦读,自强不息,

终于在光绪九年中了进士,

被授刑部候补主事。

按说当了官,就该发家致富了,

可是刘光第却更穷了。

而这份贫困,

完全是因为他的品行操守:

他不肯要灰色收入。

刘光第得知被授刑部主事之职后,

首先想到的是辞职。

因为他很清楚,这个职位薪水微薄,

以他不愿贪污的个性,生存都成问题。

刘光第干脆留在家乡的文昌书院里教书。

当地的县令陈锡鬯闻知此事后,很是感慨。

于是为他介绍了四川自流井一位叫刘举臣的盐商。

四川盐商,自古富甲天下。

这位盐商了解到刘光第的人品和处境后,

也很钦佩。

于是二人通谱联宗,

刘举臣为叔,刘光第为侄。

刘举臣承诺,

每年赠送刘光第二百两白银,

作他在京为官的开销。

而县令陈锡鬯本人,

也答应每年资助刘光第一百两白银。

有了这两笔比较稳定的收入,

刘光第才敢启程,

去北京为国家和天下做一番贡献,

实现一名书生的夙愿。

京城米贵,居大不易。

虽然在京做官多年,

但刘光第从不赴“饭局”,也不混“圈子”。

他不喜交游,

也不像康有为那样到处演讲骗钱。

刘光第廉洁奉公,

在几乎无官不贪的清末,

简直是一个异数。

明清两代的官员,

尤其京官,薪水十分微薄。

于是,

土规矩、潜规则就成了官员的主要收入。

《官场现形记》中记载:

当时官员,“岁入得自粮饷者百分之一,得自土规者百分之九十九”。

比如他的同乡王抡三升为员外郎,

有别项进款三四千两。

此人看他太穷,想照顾老乡,

于是主动提出拉他入伙,给他一半,

刘光第却辞谢“不敢受”。

与其说不敢受,不如说不愿受。

刘光第升任军机章京,

外地进京的藩司按惯例给他送钱。

他断然拒绝,

来人惊讶道:

“人受而君独拒,得毋过自高乎?”

意思是:

大家都贪污腐败,你何必装得这么清高?

此外,按照军机处的潜规则,

每人年末可分得五百金“年终奖”。

当然这笔款子也是来自地方的年末“孝敬”,

而刘光第依然分毫不取。

刘光第一家人在北京,

靠着一年三百两艰难谋生;

他本人“一布袍服,十年不易”;

他的儿女“敝衣破裤,若乞人子”;

家务全靠妻子一人操持。

捕快到刘光第家抓捕他时:

“见家具被帐甚简陋,夫人如佣妇。皆惊诧曰:‘不是一官人’!”

简直就不像是做官的人!

其实,这才应该是“做官的人”。

老叫兽:没做亏心事。

小石君:也怕抓错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刘光第是传统士子的优良典型。

他关心国家,为时局担忧,

所以力主改革变法。

甲午战争之后,

他写下了数千言的条陈,希望上达天听。

无奈级别不够,而别人又不肯代他上奏,

这些条陈只能寄给朋友和家乡父老闲览。

而刘光第的遇难更是冤案中的冤案。

事实上,

刘光第对康有为等人的“围园锢后”,

一无所知。

当康党想以武力解决守旧派时,

刘光第还在家中为拟好一条折子而推敲字句。

他从来没有参加所谓的“谋反”,

也不是“康党”。

事实上,

他对夸夸其谈的康有为很是厌恶。

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

鼓吹自己心中的变法,

刘光第曾和友人旁听过一次,

但“闻其议,绝恶之,初未与通”。

他转身就走。

当康有为的计划被袁世凯出卖后,

慈禧立刻发动政变,

康梁等人早就逃之夭夭,

刘光第却一直待在家里,

丝毫没有出逃的意思。

原因很简单,

刘光第自认为没有做任何有愧于朝廷的事。

自己老实本分,有功无过,没有逃的必要。

从逮捕到处死,

刘光第等人在狱中被关押了四天。

他当时和林旭、康广仁关押一室。

在狱中,

刘光第还在诵读《朱子全书》和《周易》,

不放弃修身明志。

当时,

康广仁因受堂兄康有为牵联入狱,

非常委屈。

康广仁失声痛哭:

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

刘光第则从容的安慰康广仁:

不要担心,刑部收治犯人,必须要会审;

只要一审讯,什么事情就都能说清楚;

大不了,就不当这个京官就是了。

“即罢归,固所愿也”。

然而,

可以把事情说清楚的审讯永远没有到来。

熟知审判程序的刘光第过于天真,

他忘记了这是一场政变。

操纵国家司法的并不是法律,

而是独裁者至高无上的权力。

慈禧说:“倘语多牵涉,恐致株累”。

她怕被受审的人扯出内幕,

牵涉到已被剥夺政治权力的光绪,

所以干脆全杀了了事。

刘光第与康有为等人的不同,慈禧很清楚。

当时的张之洞急电朝廷:刘光第并非康党。

但慈禧必须处死这帮被光绪选中的京官。

她痛恨的不是改革,

而是企图自立的光绪帝。

于是,

刑部破天荒的直接跳过了审判环节,

直接行刑。

等待六君子的只剩下了刑场。

下午三点半钟,

六人被押进刑场。

成千上万的人哭泣着为他们送行。

有友人为刘光第送来鹤年堂药店的鹤顶血,

此药一旦服下,

可以立即昏迷,减轻就刑时痛苦。

但刘光第把药推开,他说:

读书数十年,到了今天才是检验心性功夫的时候,用此药何用?拿开!

刘光弟是最后被杀的,

他受刑时,淡定自若,宁死不跪。

就义时四十岁。

老叫兽:黄钟毁弃。

小石君:瓦釜雷鸣。

半月后,

运载刘光第灵柩的船只进入四川。

沿途百姓纷纷来到江边致祭。

在最后四十里河道上,

自愿参与拉纤的人多达数百。

刘光第的桑梓之地赵化镇,

早在他被杀时,

就开始举行盛大的悼念活动。

腊月初八,刘光第的灵柩抵达赵化镇。

而公祭也达到了高潮:

船抵赵化中渡口码头时,

大炮九响,枪声齐鸣。

家家披麻,人人戴孝,哭声响遍码头。

在两匹长白布的围绕下,

家乡父老牵引灵柩,绕行全镇一周。

游毕,灵柩停于隆兴寺。

初十晚,公祭堂上,

当地士绅领袖蓝瑞图宣读了祭文:

彼苍者天,忠义何罪?

……

生而为英,死明众志。

光被四表,功流百世!

按一般的理解,刘光第乃朝廷钦犯,

被杀头之后,

运回故乡也只能偷偷掩埋下葬。

但当地民众却为这个政治犯举行了盛大公祭,

甚至宣读了公然痛斥朝廷的祭文。

这是因为,

刘光第在京师做官的行为事迹,

被乡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在京师时,

偶然得知发蒙老师李少崖年老失明,

衣食无着,

他当即给盐商刘举臣写信,

希望从给予自己的两百金中,

拿出三十金,送给这位孤苦的老人。

晚清多天灾,

刘光第的故乡两次遭受震灾和洪灾。

他一得知消息,

就立即和同乡京官一道,

四处筹措善款,寄回故乡赈灾。

这正是他的死,

让故乡民众痛心疾首的原因之一。

在故乡民众眼里,

刘光第是一位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清官;

他是一位热心公益,

时常照顾家桑梓的同乡;

他是一位曾经教化乡间,启迪后学的儒者;

他是当地读书人的骄傲和偶像。

街坊们看着他长大,

看着他考取进士,

看着他坐上木船远上京华。

这样正直、出色的人忽然被无罪处斩,

在悲痛之余,

民众自然对国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发出了忠义何罪的质问。

刘光第就义前,曾对友人说:

“吾属死,正气尽矣。”

确实如此。

一旦这些优秀正直的读书人被残忍处死,

这个日薄西山的王朝,

就再也得不到任何民众的信任。

在这个即将倾塌的帝国大厦里,

剩下的臣民全都是: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在民间,

就连最底层的人也已经明白:为了保满清的江山而把自己的脑袋拼掉,实在是一桩得不偿失的傻事。


刘光第,字裴邨,四川自贡市富顺县赵化人,客家人,著有《衷圣斋文集》《衷圣斋诗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