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有感

我在教育行业已经从业十年了,但当我十年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方才感觉庆幸自己是教育者。因着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会更有感触。

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在工作之余,也开始关注各种各样的育儿的书籍,比如,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天天阅读《育儿百科》,研究各种育儿的小方法,那时候只关注孩子吃没吃饱,穿没穿暖。但随着孩子日渐长大,精神层面的需要,慢慢地提上我的教育日程上来了。

尊重孩子,保护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天职,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做的,世上可以找得到二十四孝的家长,但找不到几个二十四孝的孩子,所以孩子被教育成什么样子,父母是最直接的受益或受害者。为什么我要说受益或受害者呢?看看新闻媒体、报纸杂志上报道的某某儿子不孝,不赡养七十老母;某某子女狠心将老父送到老人院,不管不问十余载;某某子女为争夺父母的房产,不惜将老父母赶出家门……如果这些子女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心地养育、细心地指导,也许世界上不会增添这么多悲剧,“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老一辈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鉴于这么多血淋淋地例子天天在社会当中上演,于是,尽管我的孩子还小,但是我也希望可以看看其它成功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在他人的推荐之下,我拿到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也许是因为同是教育工作者的关系,读起尹老师的书来倍感亲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位成熟女性对于教育、对于爱的教育、对于女儿的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尹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对于教育的理解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功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用作者的话来说,所有人当父母的时候最初得到的玉都是一样纯洁无瑕的,但是在不断雕琢这块玉的过程中,每个人所用的工具不一样,每对父母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却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结局,这不得不令人唏嘘不已。所以,不要抱怨自己的孩子多么多么不好管,多么多么不听话老是跟你对着干,回头看看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多少,我想有些父母的抱怨大概就说不出口了吧。

作为老师的我,在跟家长的交流中会发现,凡是有问题的孩子,家庭都不大正常,不是父母离异了,就是家长管不了,或者是没有爹妈管自小跟着爷爷姐姐长大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但大多数情况是如此的。所以不负责的家长有些现在已经尝到了苦果:她的孩子不听她的管教,肆意妄为;有的也许还要再过上几年,才会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关于家庭教育,不单我们承认,现在也已经开始为社会大众所认可了,那就是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但这样的家长目前大家知道的不也就是几个人而已,大多数家长都还是依赖于学校教育,认为孩子不听话,老师教育就好,孩子更听老师的话等等,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日常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口口声声地说,“我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可是,每一个孩子是不是都是在这样的想法中一点点长大的呢,小学老师抱怨孩子没有家教,中学老师抱怨小学老师没有教好,所以才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学生。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能为力。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我想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把自己的孩子教好才能把别人的孩子也教好,同时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教育才不会沦为一纸空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