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語言發育障礙和語言康復,家長的閱讀指南

關於語言發育障礙和語言康復,家長的閱讀指南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切社會化活動(包括學習、社交和工作等)的基礎,所以除了運動功能,語言也是家長們另一個關注的重點。對於家長們來說,關心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小孩說話算不算晚,如何知道是否有語言方面的問題?

延伸閱讀:

寶寶語言發展里程碑(0-5歲)

是“貴人語遲”還是語言發育障礙?

嬰幼兒語言及聽力發育詳解(1~3個月)

2、有了問題了怎麼辦,怎麼找機構,在家可以怎麼訓練?

3、現在家長早期干預的意識增強了,知道等小孩過了兩歲還不能說話時才意識“說話晚”是有問題的,在那之前該如何幫寶寶打基礎呢?

4、如何讓孩子多說話,說好話!

延伸閱讀:爸爸媽媽,請讀書給我聽


關於語言發育障礙和語言康復,家長的閱讀指南

兒康社溫馨提醒:更多家長關心的問題,可以參考【十問暴雪】關於語言成長,寶媽們想知道的十個問題

我們把之前發過的一些文章鏈接放在上面,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我們將繼續回答上述問題。希望等系列結束後,我們再更新一下這個閱讀指南,讓大家很方便地找到答案。作為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們今天給大家普及一些基礎概念並介紹一下正常兒童語言的發育過程。

——兒康社,你身邊的康復師——

一、基礎概念

1、語言和言語

在人們平時的交往中,語言和言語兩個詞往往混用,並不會影響意思的理解,但從語言病理學的角度看,兩者的定義有別。家長們可做一些瞭解,在需要區分的時候知道是在說啥。

關於語言發育障礙和語言康復,家長的閱讀指南

語言(language)是指人類社會中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人們通過應用這些符號達到交流的目的。包括對符號的運用(表達)和接受(理解)的能力,也包括對文字語言符號的運用(書寫)、接受(閱讀)以及姿勢語言和啞語。

語言障礙是指在上下文中口語和非口語的過程中詞語應用出現障礙。代表性的語言障礙是大腦功能發育不全所致的語言發育遲緩。從臨床的角度,語言障礙往往涉及多種語言模式,影響到語言在大腦的加工和產生,所以語言障礙對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影響更大,致殘率也較高。

關於語言發育障礙和語言康復,家長的閱讀指南

言語(speech)是音聲語言(口語)形成的機械過程。為使口語表達聲音響亮、發音清晰,需要有正常的構音器官結構和與言語產生有關的神經、肌肉的活動。當這些結構以及相關的神經或者肌肉發生病變時,就會出現說話費力或發音不清甚至完全不能發音。

言語障礙是指言語發音困難,嗓音產生困難,氣流中斷,或者言語韻律出現困難。代表性的言語障礙為構音障礙,臨床上最多見的構音障礙是腦癱等所致的運動性構音障礙,另外較常見的是由於構音器官形態結構異常所致的器官性構音障礙,其代表為顎裂。從臨床的角度,雖然單純的言語障礙只涉及口語,其他模式是正常的,但中至重度的言語障礙同樣給人們的交流帶來嚴重的困難,在一些疾病的晚期如肌萎縮側索硬化,多發性硬化等疾病甚至喪失了發音和說話的能力。

2、ST和SLP

我們一般稱呼言語治療師為ST(Speech Therapy),在國外或國內某些地方也習慣稱之為SLP(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不管怎麼稱呼,他們給我們的幫助是一樣的。對於這個方面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看一下不管是叫ST還是SLP,言語治療師到底在幹啥?這篇文章。

二、正常兒童聽覺、語言和交流能力的發育

語言發育是指嬰幼兒在成長中學習理解和使用手勢、單詞以及語句的過程。

1、語言處理過程的發育

目前的研究已證明,除人以外的高等動物(黑猩猩等),使其學習手語或特殊符號,也可進行與語言同等功能的交流。但在通常的環境下,能自然獲得聲音語言的只有人類。

通常認為,語言的理解與產生需要經過幾個處理過程來進行。對於兒童來說,這些處理過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快速變化。雖然這個過程目前還不是完全清楚,但是如果觀察語言發育遲緩的患兒,其處理過程緩慢或由於聽覺、視覺器官有異常,而導致處理過程的發育不正常,就可以理解什麼是語言獲得的必要條件。總之,正常兒到6、7歲時,其口語的理解和產生,達到與成人同等的語言功能。

關於語言發育障礙和語言康復,家長的閱讀指南

嬰兒在獲得口語以前,會發出很多叫做喃語的聲音。這種喃語無論是生活在漢語還是其他種語言環境,在初期都有共同的聲學特徵。這就意味著人類發聲的生理基礎是相同的。但是,在開始說話的時期(大約1歲左右),孩子便開始使用各種語言環境所限定的符號(口語)。這一事實表明,口語處理過程的發育,受孩子所在的語言環境中的聲音聽覺刺激的影響。孩子不是看周圍人的口型變化來學習語言的,而是用耳朵聽到聲音後作為符號才理解其意思的

。就像眾所周知的那樣,一個先天性重度聽力障礙者,如果置之不顧,其語言不可能發育,而一個先天性視力障礙者,其最終的語言發育並不遲緩。這也說明,在聲音語言處理過程的發育過程中,聽覺刺激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也就是說,聽覺記憶的發育是以聽覺刺激為基礎,理解口語符號,再形成概念,再用符號來表現概念

2、聽覺功能的發育

聽覺功能在口語出現以前的0歲期迅速發育。生後不久的嬰兒對於聲音有驚嚇反射,這是原始反射。這種反射在生後三個月受到抑制。其後,向有聲音的地方看或開始對大的聲音有反應,然後對較小的聲音也有反應。

關於語言發育障礙和語言康復,家長的閱讀指南

這種對聲音反應的發育,是以從耳到腦的聽覺傳導通路的生理成熟為前提的。不久,隨著嬰兒對聲音反應的逐漸明確,就會過渡到因母親的聲音而或哭或笑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聽覺反應從對單純聲音刺激的反射活動到愉悅或不快的伴有情緒的反應而逐漸變化。過了10個月時,就可見到有明確的語言理解。

關於語言發育障礙和語言康復,家長的閱讀指南

3、語言能力的發育

這裡所說的語言能力是指口語的理解和表達以及文字語言的理解和書寫這4個語言能力。另外,也包括交流能力和交流態度

1)對口語理解的發育

對語言的理解取決於許多技能,這些技能自嬰兒出生後即開始發育,通過視、聽、感覺以及與周圍人的玩耍開始對他們所處的環境產生辨別能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觀察到表示語言的行為的手勢動作,比如說“Bye-Bye”時就搖手等。在各種各樣的環境音當中,能逐漸辨別出養育者的聲音,並能知道這種聲音是一個事物的符號,這種認識的建立,是聲音語言理解的開始。在嬰兒掌握聲音符號的意思以前,需要各種各樣的綜合性刺激,比如對嬰兒的姿勢和狀態,周圍的氣氛,說話的人的語調等等。最後才能只用聲音這一刺激就能誘發出手勢這一運動反應。據一項嬰幼兒的調查研究顯示,生後10個月的嬰兒約90%能辨別疊音,並對此有手勢動作。

嬰兒在一歲左右就開始懂得熟人使用的簡單的語言,1歲以後,對口語的理解發生質的變化。即聽到事物的名稱時,能確定所指的對象

(事物名稱的理解,用手指出來)。這種用手指示的動作是在嬰兒期表示聲音語言理解發育的最典型動作。這表示已經將口語這種不穩定的聽覺刺激與人能識別的最穩定的視覺刺激結合到一起了。由此,口語的記憶得到穩定,口語的理解有了飛躍性提高。這個階段的詞彙理解,最初是從幼兒語、象聲詞等任意性低的符號的單詞開始,逐漸地過渡到對任意性高的單詞的理解。其後,便可逐漸理解簡單的詞組,不久又可理解具有一定語法規則的句子。另外,從詞類上看,不只是能理解動詞、名詞、形容詞,其他詞類也能理解了。而且也能理解顏色名稱、大小、數量等抽象度高的單詞。這些理解發育的基礎,也包括孩子的記憶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育。

2)口語表達的發育

作為口語表達的發育,一般性來說新生兒和嬰兒的聲音,在各個語言環境中是相同的。生後一兩個月的新生兒只能發出哭聲等生理性喊聲,而過了3個月後,則能發出低沉連續的非生理性喊聲(cooing)。生後4個月能發出元音樣的聲音和笑聲,6個月左右能發出含輔音成分喃語。到了1歲前後,能發出稱為始語的有意義的聲音。

所謂“始語”,是指發出的音韻是其語言中有的,並且音韻的使用有再現性,而且指某一特定的事物

其後,到了1歲6個月為止叫單詞句期,是開始語言出現的時期。單詞句期是指,雖然是說了一個單詞,卻能表達各種各樣的意思,具有句子的功能。另外,這一時期對聲音的模仿活躍,單詞量急劇增加,對有些事物用幼兒語來稱呼,例如:把“車”叫作“bu、bu”等。而且在一個人玩的時候,經常發出一些意思不明的聲音。

過了1歲6個月,單詞量增加到50~100個左右,出現了雙詞句的詞組。例如:“爸爸,那邊(爸爸到那邊去了)”等。詞組逐漸增長,到2歲時,開始出現三詞句的詞組,由於不含有前置詞、助詞等,被稱為“電報文體”(所以一般18-24個月也被稱為電報語時期)。過了2歲6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含有前置詞、助詞等的多詞詞組。

隨著詞組逐漸變長,逐漸出現了語法結構。主語、動詞、賓語、連詞等各種詞類,按照其語言的語法規則變化排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語言發生,雖然可見各種語法錯誤,但可逐漸糾正,到六七歲,便獲得了與成人同等的產生口語的能力。

3)口語處理過程發育的特徵

小孩在自己還不能說話的時期,就能夠理解大人說的話。有位研究者曾說:“一般(特別是在出生後8個月到36個月的年齡之間),語言的理解能力比說話能力約提前發育數個月。”

於是,為正確把握口語的發育,就需要把語言發育分為理解和表達兩個側面,然後再考慮兩者的關係。從這個觀點看小孩的語言的發育,可以得知除了特殊情況以外,口語的理解比表達要先發育。

也就是說,為使語言處理過程成立,口語理解的發育是前提,只把語言表達作為焦點來分析是不充分的。很多家長們當自己的孩子過了兩歲還不能說話時,開始注意到孩子“說話晚”。那時,家長的擔心都是“孩子不會說話”,而經常強迫孩子講話。可是如果語言的理解不發音,家長的強迫是徒勞的,而且強迫說話會反作用


關於語言發育障礙和語言康復,家長的閱讀指南

兒康社溫馨提示:語言能力被大體分成兩部分,理解(輸入)能力和表達(輸出)能力。理解(輸入)能力是指對與語言、文字、手勢、表情等含義的理解能力。表達(輸出)能力是指利用語言、手勢、表情、文字來表達自己情感和想法的能力

另外,口語的表達有個體差異。男孩一般比女孩晚,有些孩子,雖然理解正常,可到了兩歲多也不會說話或說得很少,3歲以後突然說話增多,6歲時,完全達到正常發育水平。當然,這種情況是很少的,前提是這些孩子的語言理解必須正常。總之,在評價孩子的語言發育時,要把重點放在口語的理解上。

4、交流能力的發育

孩子的發育是全身都在發育,並不是說,語言發育與其他發育無關而獨立存在。但是,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從這一意義來講,交流能力的發育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能力是以與母親的親密關係為基礎而發育的。與母親之間親密關係的發展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如下:

  • 出生後1個月時:哭的時候,一抱起來,就不哭了。
  • 4個月時:可以追視他人,對人的關心增加,房間裡沒人時,就哭起來等等。
  • 6個月:能將母親與他人區別開
  • 7個月:若應把他從母親懷裡拉出來,就會有哭鬧。
  • 9個月:能區別家裡的人與外人,別人抱時會哭(認生的出現)。
  • 1歲3個月:以母親為中心在母親視線所及的範圍內能安心玩耍。
  • 2歲:即使母親不在身邊,也能與其他孩子一起玩。

要求行為的發育:

  • 生後6個月:如果搶下他手裡的東西,就會哭。
  • 生後8個月:如果有想要的東西,會發出聲音要求。
  • 生後1歲左右:有想要的東西或想去某個地方,會用手指那個方向。
  • 1歲6個月:想要什麼東西時,就做“給我”的手勢,給他拿來時,就把原來手裡東西給對方。

如上所述,交流能力在正常孩子的早期即可見到。語言的發育可以看作為交流活動的早期如哭或用行為表示等逐漸轉化為用口語來表現的過程。自閉症的孩子,這些交流能力的發育不正常,即使獲得了語言,也不能正確使用。

本文部分章節摘錄自:

——兒康社,你身邊的康復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