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发育障碍和语言康复,家长的阅读指南

关于语言发育障碍和语言康复,家长的阅读指南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切社会化活动(包括学习、社交和工作等)的基础,所以除了运动功能,语言也是家长们另一个关注的重点。对于家长们来说,关心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小孩说话算不算晚,如何知道是否有语言方面的问题?

延伸阅读:

宝宝语言发展里程碑(0-5岁)

是“贵人语迟”还是语言发育障碍?

婴幼儿语言及听力发育详解(1~3个月)

2、有了问题了怎么办,怎么找机构,在家可以怎么训练?

3、现在家长早期干预的意识增强了,知道等小孩过了两岁还不能说话时才意识“说话晚”是有问题的,在那之前该如何帮宝宝打基础呢?

4、如何让孩子多说话,说好话!

延伸阅读:爸爸妈妈,请读书给我听


关于语言发育障碍和语言康复,家长的阅读指南

儿康社温馨提醒:更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可以参考【十问暴雪】关于语言成长,宝妈们想知道的十个问题

我们把之前发过的一些文章链接放在上面,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将继续回答上述问题。希望等系列结束后,我们再更新一下这个阅读指南,让大家很方便地找到答案。作为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们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些基础概念并介绍一下正常儿童语言的发育过程。

——儿康社,你身边的康复师——

一、基础概念

1、语言和言语

在人们平时的交往中,语言和言语两个词往往混用,并不会影响意思的理解,但从语言病理学的角度看,两者的定义有别。家长们可做一些了解,在需要区分的时候知道是在说啥。

关于语言发育障碍和语言康复,家长的阅读指南

语言(language)是指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应用这些符号达到交流的目的。包括对符号的运用(表达)和接受(理解)的能力,也包括对文字语言符号的运用(书写)、接受(阅读)以及姿势语言和哑语。

语言障碍是指在上下文中口语和非口语的过程中词语应用出现障碍。代表性的语言障碍是大脑功能发育不全所致的语言发育迟缓。从临床的角度,语言障碍往往涉及多种语言模式,影响到语言在大脑的加工和产生,所以语言障碍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大,致残率也较高。

关于语言发育障碍和语言康复,家长的阅读指南

言语(speech)是音声语言(口语)形成的机械过程。为使口语表达声音响亮、发音清晰,需要有正常的构音器官结构和与言语产生有关的神经、肌肉的活动。当这些结构以及相关的神经或者肌肉发生病变时,就会出现说话费力或发音不清甚至完全不能发音。

言语障碍是指言语发音困难,嗓音产生困难,气流中断,或者言语韵律出现困难。代表性的言语障碍为构音障碍,临床上最多见的构音障碍是脑瘫等所致的运动性构音障碍,另外较常见的是由于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所致的器官性构音障碍,其代表为腭裂。从临床的角度,虽然单纯的言语障碍只涉及口语,其他模式是正常的,但中至重度的言语障碍同样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严重的困难,在一些疾病的晚期如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甚至丧失了发音和说话的能力。

2、ST和SLP

我们一般称呼言语治疗师为ST(Speech Therapy),在国外或国内某些地方也习惯称之为SLP(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不管怎么称呼,他们给我们的帮助是一样的。对于这个方面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一下不管是叫ST还是SLP,言语治疗师到底在干啥?这篇文章。

二、正常儿童听觉、语言和交流能力的发育

语言发育是指婴幼儿在成长中学习理解和使用手势、单词以及语句的过程。

1、语言处理过程的发育

目前的研究已证明,除人以外的高等动物(黑猩猩等),使其学习手语或特殊符号,也可进行与语言同等功能的交流。但在通常的环境下,能自然获得声音语言的只有人类。

通常认为,语言的理解与产生需要经过几个处理过程来进行。对于儿童来说,这些处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快速变化。虽然这个过程目前还不是完全清楚,但是如果观察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其处理过程缓慢或由于听觉、视觉器官有异常,而导致处理过程的发育不正常,就可以理解什么是语言获得的必要条件。总之,正常儿到6、7岁时,其口语的理解和产生,达到与成人同等的语言功能。

关于语言发育障碍和语言康复,家长的阅读指南

婴儿在获得口语以前,会发出很多叫做喃语的声音。这种喃语无论是生活在汉语还是其他种语言环境,在初期都有共同的声学特征。这就意味着人类发声的生理基础是相同的。但是,在开始说话的时期(大约1岁左右),孩子便开始使用各种语言环境所限定的符号(口语)。这一事实表明,口语处理过程的发育,受孩子所在的语言环境中的声音听觉刺激的影响。孩子不是看周围人的口型变化来学习语言的,而是用耳朵听到声音后作为符号才理解其意思的

。就像众所周知的那样,一个先天性重度听力障碍者,如果置之不顾,其语言不可能发育,而一个先天性视力障碍者,其最终的语言发育并不迟缓。这也说明,在声音语言处理过程的发育过程中,听觉刺激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也就是说,听觉记忆的发育是以听觉刺激为基础,理解口语符号,再形成概念,再用符号来表现概念

2、听觉功能的发育

听觉功能在口语出现以前的0岁期迅速发育。生后不久的婴儿对于声音有惊吓反射,这是原始反射。这种反射在生后三个月受到抑制。其后,向有声音的地方看或开始对大的声音有反应,然后对较小的声音也有反应。

关于语言发育障碍和语言康复,家长的阅读指南

这种对声音反应的发育,是以从耳到脑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生理成熟为前提的。不久,随着婴儿对声音反应的逐渐明确,就会过渡到因母亲的声音而或哭或笑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听觉反应从对单纯声音刺激的反射活动到愉悦或不快的伴有情绪的反应而逐渐变化。过了10个月时,就可见到有明确的语言理解。

关于语言发育障碍和语言康复,家长的阅读指南

3、语言能力的发育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口语的理解和表达以及文字语言的理解和书写这4个语言能力。另外,也包括交流能力和交流态度

1)对口语理解的发育

对语言的理解取决于许多技能,这些技能自婴儿出生后即开始发育,通过视、听、感觉以及与周围人的玩耍开始对他们所处的环境产生辨别能力。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观察到表示语言的行为的手势动作,比如说“Bye-Bye”时就摇手等。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音当中,能逐渐辨别出养育者的声音,并能知道这种声音是一个事物的符号,这种认识的建立,是声音语言理解的开始。在婴儿掌握声音符号的意思以前,需要各种各样的综合性刺激,比如对婴儿的姿势和状态,周围的气氛,说话的人的语调等等。最后才能只用声音这一刺激就能诱发出手势这一运动反应。据一项婴幼儿的调查研究显示,生后10个月的婴儿约90%能辨别叠音,并对此有手势动作。

婴儿在一岁左右就开始懂得熟人使用的简单的语言,1岁以后,对口语的理解发生质的变化。即听到事物的名称时,能确定所指的对象

(事物名称的理解,用手指出来)。这种用手指示的动作是在婴儿期表示声音语言理解发育的最典型动作。这表示已经将口语这种不稳定的听觉刺激与人能识别的最稳定的视觉刺激结合到一起了。由此,口语的记忆得到稳定,口语的理解有了飞跃性提高。这个阶段的词汇理解,最初是从幼儿语、象声词等任意性低的符号的单词开始,逐渐地过渡到对任意性高的单词的理解。其后,便可逐渐理解简单的词组,不久又可理解具有一定语法规则的句子。另外,从词类上看,不只是能理解动词、名词、形容词,其他词类也能理解了。而且也能理解颜色名称、大小、数量等抽象度高的单词。这些理解发育的基础,也包括孩子的记忆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育。

2)口语表达的发育

作为口语表达的发育,一般性来说新生儿和婴儿的声音,在各个语言环境中是相同的。生后一两个月的新生儿只能发出哭声等生理性喊声,而过了3个月后,则能发出低沉连续的非生理性喊声(cooing)。生后4个月能发出元音样的声音和笑声,6个月左右能发出含辅音成分喃语。到了1岁前后,能发出称为始语的有意义的声音。

所谓“始语”,是指发出的音韵是其语言中有的,并且音韵的使用有再现性,而且指某一特定的事物

其后,到了1岁6个月为止叫单词句期,是开始语言出现的时期。单词句期是指,虽然是说了一个单词,却能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具有句子的功能。另外,这一时期对声音的模仿活跃,单词量急剧增加,对有些事物用幼儿语来称呼,例如:把“车”叫作“bu、bu”等。而且在一个人玩的时候,经常发出一些意思不明的声音。

过了1岁6个月,单词量增加到50~100个左右,出现了双词句的词组。例如:“爸爸,那边(爸爸到那边去了)”等。词组逐渐增长,到2岁时,开始出现三词句的词组,由于不含有前置词、助词等,被称为“电报文体”(所以一般18-24个月也被称为电报语时期)。过了2岁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含有前置词、助词等的多词词组。

随着词组逐渐变长,逐渐出现了语法结构。主语、动词、宾语、连词等各种词类,按照其语言的语法规则变化排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发生,虽然可见各种语法错误,但可逐渐纠正,到六七岁,便获得了与成人同等的产生口语的能力。

3)口语处理过程发育的特征

小孩在自己还不能说话的时期,就能够理解大人说的话。有位研究者曾说:“一般(特别是在出生后8个月到36个月的年龄之间),语言的理解能力比说话能力约提前发育数个月。”

于是,为正确把握口语的发育,就需要把语言发育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侧面,然后再考虑两者的关系。从这个观点看小孩的语言的发育,可以得知除了特殊情况以外,口语的理解比表达要先发育。

也就是说,为使语言处理过程成立,口语理解的发育是前提,只把语言表达作为焦点来分析是不充分的。很多家长们当自己的孩子过了两岁还不能说话时,开始注意到孩子“说话晚”。那时,家长的担心都是“孩子不会说话”,而经常强迫孩子讲话。可是如果语言的理解不发音,家长的强迫是徒劳的,而且强迫说话会反作用


关于语言发育障碍和语言康复,家长的阅读指南

儿康社温馨提示:语言能力被大体分成两部分,理解(输入)能力和表达(输出)能力。理解(输入)能力是指对与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含义的理解能力。表达(输出)能力是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文字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想法的能力

另外,口语的表达有个体差异。男孩一般比女孩晚,有些孩子,虽然理解正常,可到了两岁多也不会说话或说得很少,3岁以后突然说话增多,6岁时,完全达到正常发育水平。当然,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前提是这些孩子的语言理解必须正常。总之,在评价孩子的语言发育时,要把重点放在口语的理解上。

4、交流能力的发育

孩子的发育是全身都在发育,并不是说,语言发育与其他发育无关而独立存在。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从这一意义来讲,交流能力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交流能力是以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为基础而发育的。与母亲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如下:

  • 出生后1个月时:哭的时候,一抱起来,就不哭了。
  • 4个月时:可以追视他人,对人的关心增加,房间里没人时,就哭起来等等。
  • 6个月:能将母亲与他人区别开
  • 7个月:若应把他从母亲怀里拉出来,就会有哭闹。
  • 9个月:能区别家里的人与外人,别人抱时会哭(认生的出现)。
  • 1岁3个月:以母亲为中心在母亲视线所及的范围内能安心玩耍。
  • 2岁:即使母亲不在身边,也能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要求行为的发育:

  • 生后6个月:如果抢下他手里的东西,就会哭。
  • 生后8个月:如果有想要的东西,会发出声音要求。
  • 生后1岁左右:有想要的东西或想去某个地方,会用手指那个方向。
  • 1岁6个月:想要什么东西时,就做“给我”的手势,给他拿来时,就把原来手里东西给对方。

如上所述,交流能力在正常孩子的早期即可见到。语言的发育可以看作为交流活动的早期如哭或用行为表示等逐渐转化为用口语来表现的过程。自闭症的孩子,这些交流能力的发育不正常,即使获得了语言,也不能正确使用。

本文部分章节摘录自:

——儿康社,你身边的康复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