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张爱玲吗?

lanv1


哈哈,岂止喜欢!张爱玲太可爱了好吗!张爱玲就是个可爱的吃货!

所有热爱生活的都有吃货属性,张爱玲也不例外。小时候吃鸡汤,吃了一口,她尝出味道奇怪,有药味,而家里其他人都没尝出什么异常。她的母亲不放心,叫人去问厨子,厨子说这只鸡是两天前买来的,垂头丧气的好像有病,于是给它喂了两天万金油一类的药膏。张爱玲知道后埋下头吃饭,嘴角却翘起来,吃货们都懂这种得意,这是吃货最荣耀的时刻。


张爱玲说,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她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吃货,曾经,张爱玲听到门口卖臭豆腐干的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蹬蹬奔下六层楼梯,跟踪前往,在远远的一条街上访到了臭豆腐干担子的下落,买到了之后,再乘电梯上来。

对吃,张爱玲有着不亚于创作的热情,食物对她具有非常的效力。在上海时,她家隔壁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那时候每天黎明制面包,在她的描述里,“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有长风万里之热。”对于慵懒的张爱玲来说,起床是头痛的事,这股香味却像闹钟一样催促她起床。

在香港读大学的时候,张爱玲总要去环近天星码头有一家青鸟咖啡馆买半打“司空”(Scone),一种三角形小扁面包。“司空”是源自苏格兰的一个地名,源出中期英语Schoonbrot,意即精致的面包,是由英国传入的一种外来食品。后来英国的影响渐渐在香港消退,这种面包就买不到了。张爱玲回到香港后迫不及待地去买但是发现柜台上没有,她不死心又跑到楼上去。二楼光线昏暗,有一群商人说着上海方言在谈生意。张小姐进去之后,才发现周围陌生又诡异,她顿时惶惶如丧家之犬,她这才吓得不敢买“司空”,逃下楼去。


现在流行的汉堡、热狗、圈饼一类的junkfood,那时国内没有。但张爱玲在美国吃过。张爱玲挺喜欢吃汉堡的,虽然她知道:那肉饼大部分是吸收了肥油的面包屑,有害无益。在美国除非自己会做菜,不然就会被他们的饮食习惯同化。所以她吃汉堡薯条讲究时机,她总到无可选择时再吃,“因为可以不用怪自己,有点委曲求全的感觉”。


在吃这方面,张小姐可谓海纳百川。大饼夹油条这种搭配现在充满大街小巷,非常普遍,而这种吃法在上个世纪就存在了。张爱玲不仅吃过,和一般人不同的是她吃出了自己的领悟,张爱玲说: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她说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油条压扁了味道就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张爱玲在进中学前,有一次在一个白俄女钢琴教师家开音乐会,去的都是她的学生,全都弹得非常好。只有给她弹的一支,拍子慢没有曲调可言。张爱玲觉得非常跌面儿,会后女教师招待他们吃点心,上面摆的全是五花八门的各种小包子,但是女教师拉着她过去的时候,张爱玲犯起别扭,走过每一碟都笑笑说:"不吃了,谢谢。"几年后张爱玲看到鲁迅译的果戈尔的《死魂灵》,书中的主角乞乞科夫,走遍旧俄,到处受士绅招待,吃俄国特产的各种鱼馅包子,这才想起来,原来女教师请她吃的就是这种鱼肉馅包子,这才悔到肠子都青了,直言:想踢死自己。


都看到这里了,不如关注下我的微信公众号吧:霍老爷(ddz_233)


霍老爷


我想你问的可能不是张爱玲的作品和文笔,你更关心的应该是张爱玲的爱情观与经经历。

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情书,大多数人读到这句话都觉得感同身受,形容的丝丝入扣。而我觉得张爱玲一生为情所困,实在可怜,甚至可笑。

“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卑微的感觉透过文字丝丝入骨,细细品来,缕缕又已嵌入到灵魂当中。“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已经将自己陷入尘埃而无法自拔,没有想办法脱离困境,控制情绪,掌握节奏反而心生欢喜,甚至还能开出花来。这也许是张爱玲对于爱情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她在这段爱情当中的姿态,即使这种自卑来的毫无道理。

然而,让张爱玲用尽全力的胡兰成,与张爱玲异地过程中,在医院与一名护士周训德发生关系,偷偷结婚,后来主动的告诉了张爱玲此事。在这种情况下,张爱玲于次年从上海前往温州寻找胡兰成,却发现胡兰成身边又出现了另一个女人,范秀梅。此行张爱玲仅在温州停留了二十几天便回去了。当时张爱玲的心情我无法判定,因为毕竟不是当事人。但当一个女人在得知自己的男人背叛之后,还能跨越几座城市去寻找这个男人,找到之后却发现这个男人已经换了一任又一任,我揣测当时的张爱玲应该是绝望的,无助又无奈。

在身陷逃亡通缉境地,却还没有放弃在女人身上寻找失去的世界的胡兰成就不做评价了,但张爱玲是何等才情的女子,在爱情面前都身处尘埃之中,可见大部分人在爱情之中都会丧失理智,迷失心智,甚至卑微到失去自我,放弃原则,最终无法全身而退。

爱情是即使你穷尽一生都没办法参透其冰山一角的一门学问,这两个字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资源整合、人性剖析,情绪管理等等,最可怕的是它能根据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组合,排列出千亿万亿种解法。


张晓恒


喜欢张爱玲理所应当,不为别的只为她那满腹才情。

自古才女多寂寥,谈一谈民国才女张爱玲的悲观避世

一、满身才情,少年踌躇志满得

一念纸笔, 一念成名,自此海上多繁花

1998年,朱天文剧本《海上花》完成。几年后,朱的恋人侯孝贤将之拍成电影。这也是还愿吧。若干年前,爱玲是那么遗憾——“张爱玲五详红楼梦,看官们三弃海上花”。她未完的心愿,在人间算是有了续接。


海上花是张爱玲对年轻时候的自诩,她曾说过:“自己觉得扮戏特别美艳,那是舞台的魅力。”海上花时代,全上海都是她的观众。

中国文化因男尊女卑的观念所在,致才华横溢的男诗人们,男作家们大有人在,而才女则显得少了很多,在众多人物中,有两人让我记忆犹深,一是宋代词人李清照,二是民国才女张爱玲,今天来说说张爱玲的故事。

张爱玲留给世人的印象多是清冽,有人说她不近人情,也有人说她无情无爱,总之是冷清的形象,其实细细说来,她的一生总是充满了悲观,似乎是人的性格所致,实际上与当时的社会和她的过往经历则是密不可分的,她的童年时代亲历封建旧家庭的衰败过程,青年时代又在香港体验到战争的恐怖,就连爱情也从未圆满过,若你得知她的经历,便会知道,她的清冽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需要伪装,不需要解释,因为历经过的所有早已印刻在了她的所有里,她的一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说张爱玲是才女,是因为她当之无愧。她6岁时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8岁的她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11岁时候张爱玲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在校期间她的才华便逐渐显现出来,除了各种发表于校刊或者校外杂志上的文章,她还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随后陆续发表了《秋雨》、《牛》、《霸王别姬》、《论卡通画之前途》等文。

1938年,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战事原因最后就读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但一年后大学停办,张爱玲返回上海,她的文学路也就由此开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传奇》、《流言》、《太太万岁》和《不了情》、《十八春》。

二、花需人慰,成连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灵犀,所以相爱

如此才女,本该盛世而歌,但在张爱玲身上,却恰恰是命运的捉弄之事。 要我来说,张爱玲的转折点该在于胡兰成。

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于窗前立下遗嘱,选择情人节来作告别日,想必真的是对爱情无半分留恋,爱情已寂然湮没了吧。半个世纪前,她爱过的,曾欲仙欲死,也曾低至尘埃,那个人就是胡兰成。 今生今世,无有沧桑,亦无生离死别。曾经的临水照花人,今已永结无情契。

胡兰成一生活的风流倜傥,可是对于张爱玲来说,也不过应了那句,即是告别了,我也只能是萎谢了的话了。

因为年少时候的经历,张爱玲本是怕见人,也极为少话的女子,说起来,这样的装束,也是幼时少人重视造成的。她是看着寂寞长大的女孩儿,在那个贵族之家里,遗少父亲张廷众扎吗啡、嫖赌俱全,新派的母亲拯救不了他,留下她与弟弟,出洋而去,她穿继母的旧衣长大,那碎牛肉般黯红的薄旗袍,冬天是冻疮,过了冬天就是冻疮的疤,这些都是不愿想也不能忘的痛与耻。

遇见胡兰成,就像遇见了生命中唯一的光,他懂她,何曾有人,像胡兰成一般,举凡世人有一言一语说及张爱玲,便都是好。且不是逢迎,是聪明地了解。这样的懂,这样的宠,无人给过她。细看这人,如手持明珠,照破山河,有万朵的慈悲放出光芒来。于是不顾亲人反对最后与之成婚,并许下“愿使岁月静好,岁月安稳”这样的诺言,这可以说用了她毕生的气力了,她爱他,一波三折,至于二人具体之过程,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详细写过,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阅读。


三、曾与她同缘同相,同住同修。

只可惜, 花落水流红,来来往往的过往, 尽去无声。

只是可惜的是,最终,他还是负了她。 那一天她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自此,与胡兰成永远作了诀别。

如果屏幕前的你也经历过情伤,你该知道,他与她,是生命里唯一的光,光灭了,生命也就无意义在了。那样的情伤,足矣毁灭任何一人。 他是命运送给她的致命礼物,打开那个迷人的盒子,她就变成了悲剧。他送她幻觉——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亦耽美于这样的幻觉,一次次用灵魂去交换。直到她终于了解,送礼物的人,手中有许多同样的幻觉,给别人。

与胡兰成诀别后,张爱玲几乎多年未有所出,灵感像是枯竭了一般,直到后来因为战争原因,她辗转去了香港,才有些许好转。

但已是,半生而过。

三十二岁的张爱玲,孤零零的去了香港,一是她敏感地觉出新时代已经不属于她。在一个人人兴高采烈争相参与的世界里,她所珍视的私人空间,像是戏台上一舔就破的窗纸。而她活在自己的壳里,恐惧于这种强烈的情绪。她和集体无意识的狂热,隔了好远,永远都不可能融进去。二是她与胡兰成受了过重的情伤,她需要有一个角落,静静去舔舐她的伤口。

四、暗香浮过 ,一生芳华终凋落

不久后,张爱玲去了美国,并结识了甫德南·赖雅。本是想寻一个结伴余生的人,但最终,赖雅逝世,她依旧失望了。对于早慧的张爱玲,爱情不完满几乎就是宿命。她太通透了,注定不能陷入俗情,昏沉地被淹没。凡人,有如在命运玻璃缸里浮荡的金鱼,再多的色彩,也还是脱不了从俗。但张爱玲,就像那悲悯的注视者,永远与我们疏离着。

所以她,再不爱任何人。

今生今世如何,也就这样了。把自己孤绝成一座岛屿,在走向萎谢的边缘。 当代文学史上,人们最熟悉的隐居者一是塞林格,一是张爱玲。前者有刻意将自己神秘化的倾向,后者则是根子上的悲观避世。

她不爱任何人了,她看透了爱情的虚伪,所以她宁愿,把自己永远的藏起来,与世隔绝。 经历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华丽,再到都付与断井残垣的苍凉。张爱玲固然再舍不得她的观众走,但也深知她的时代过去了。于是以一种罕见的孤绝,深切地将自己隔离在人世之外。

1995年9月8日,洛杉矶罗彻斯特的一家公寓,张爱玲被发现孤寂地死去。

其实说到底,她这一生,不过为情所毁。

本文纯属原创,如有雷同,那根本不可能!

我是未央,人的一生很短暂,能够从书中有所得实在有趣,如果你也愿意与我共赏芳华,请关注未央小筑。

我在未央小筑等你来!

最后,跪求关注,我不是故意想要这样的,实在是粉丝不够原创呀,求各位友友关注,看在我如此认真做内容的份上,给个关注吧。。。。。。


未央小筑


很多人将张爱玲简单的概括为一个“写言情小说”的,只是因为,她写的故事大都是爱情故事。比如《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金锁记》……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举例说明了。

可是如果没有真正品读她的作品的人,我觉得是真的没有资格评价她的。她的作品传达出来的并不单单是男女感情之间的纠葛,或令人唏嘘,或惊天动地。更多的是,人性。

她将男人或是女人都看得很透彻。

我就拿大家很熟悉的《红玫瑰和白玫瑰》来举例。

这一段,如果是我描写我肯定将王太太的样子描绘得异常美丽,比如蓬松的长卷发搭在嫩滑的胸前什么的,是那种很唯美的场景。大抵许多人都会这样去叙述。但是张爱玲不同,她真实而又梦幻。为何这么说?女生洗完头梳头发,特别是卷发,会纠结难以梳通常,而且会掉头发,那个场景其实是没有美感的,但是却又很明显的女性气息。在王太太这样一个美丽女性身上,加上刚洗完澡的浴室的那种湿润暧昧气息,是有独特而又诡异的美感的。再加上这是有夫之妇,这是不伦的,所以是鬼影子。真是一场惊险的艳遇!


这一段,是娇蕊也就是之前的王太太完全对她和振保的爱情失望之后的表现。这段让我想到了甄嬛,甄嬛一直深爱皇上,后来知道她只是纯元皇后的替代品,那个似笑非笑,勾起嘴角的一刻嘲讽,简直就是全局的巅峰演技。娇蕊是一个爱到深处,可是也非常潇洒的女人。所以当一个女人失望到极点,她是会选择立刻抽离,变回原来那般高贵模样。这样的描写符合很多恋爱中这种性格人物的行为特征!


这短短一句话就将当时人们的婚姻状况凸显了出来。在那个年代,婚姻观念是保守的,离婚并不为盛行和接受。这也说明了女人地位的底下,在那个年代,女人一旦结了婚再离婚,那她未来的生活将会非常难过。比如鲁迅对于朱安。大家评判鲁迅为何不爱朱安还要留她。大家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去考虑。因为鲁迅知道他一旦抛弃了朱安,朱安不止失去生活支柱,也会被封建传统所伤害,以后是生活不下去的。这一段历史背景的揭示,也埋下伏笔,为何结局,振保发现烟鹂出轨了却无能为力也只能“第二天依然是个好人。”


这段充分体现振保打心底看不起女人,他就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男人活不了。这也是那个年代广大人群的普遍心理,也体现女性地位的卑微已经时代给她们的压迫。振保这个人真的集合了所有男人的缺点也带着吸引女性的有点,也承载着时代的特征。

看了这么多,我觉得张爱玲的厉害之处真的没有办法三言两语说清楚,得自己去读一读。

她开头从不告诉你这个时代背景如何,我们却能从人物话语和行为窥见一斑。

她从不告诉你她塑造的人物是怎样的性格,你却在一字一句中触摸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真实到仿佛身边人。

她的描写总是那样真实,用她与生俱来的才华加以雕琢,就是一段让人反复品咂的精品。

从此以后,我不会将张爱玲当一位言情小说作家,而是一位极具人类气息的文学家。一位在世间行走的风情女人。


一九九七了


张爱玲(居中)与三个表姊妹,一个标题

1

1939年,英国伦敦大学在上海举办了远东区招生考试,19岁的张爱玲考取第一名,因战争无法去英国,只好改在香港大学就读。

张爱玲虽然生在豪门,爷爷是晚清名臣张佩纶,但张爱玲的父亲不务正业,为阻止她留学,曾痛殴她并关押了半年,张爱玲赴香港大学就读,有种鸟儿逃出笼子般的欢天喜地。

张爱玲性格孤僻,高傲清冷,又在香港举目无亲,只有开朗、胆大的同乡兼同学炎樱乐意与她交往。

炎樱本名法蒂玛·莫希甸,是个混血儿,生在上海,并在上海生活了20年,与张爱玲同龄。

“炎樱”是张爱玲给她起的中文名。炎樱因肤色较黑,对这个名字不甚满意,自改名为“莫黛”,后又改成“貘梦”。

炎樱的父亲是斯里兰卡人,母亲是天津人。炎樱家境殷实,当时上海成都路上有一家莫希甸珠宝店,就是她父亲开的。

在张爱玲的散文《烬余录》中,张爱玲对自己香港大学的同学肆意嘲讽,只对炎樱表示赞赏:在日军包围香港期间,同学中只有炎樱胆大,冒死上城去看电影,看的是五彩卡通,回到宿舍后又独自在楼上洗澡,流弹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她还在盆里从容地泼水唱歌。

一次香港大学放暑假,炎樱没等张爱玲就独自回了上海,张爱玲竟倒在床上,放声大哭。炎樱好开玩笑,一天清早,为叫醒张爱玲,炎樱竟将一盆冷水泼在张的头上,张爱玲大怒,直用英文骂娘。

两个年龄相仿的青春女性,一个清高自傲,一个热情奔放,却毫不影响她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炎樱与张爱玲

2

张爱玲有句著名的话“出名要趁早”,她很早就开始写书,她写的书中插画,还有照片拍摄,多由炎樱创作着色。

炎樱给张爱玲的《传奇》等书设计过封面,还给张爱玲拍了不少照片。

在那个乱世香港,她们恍若隔世,谈人生,聊时尚,买服装,购食物,儿女情长风花雪月,几乎都要被人怀疑是同性恋。

然而却不是。

年轻的张爱玲很快便不管不顾地喜欢上了有妇之夫胡兰成,并很快在胡兰成与第二任妻子离婚后与他结婚,好友炎樱是证婚人。

那应该是张爱玲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爱情和友情让她才情迸发。

胡兰成办杂志,她给杂志写文章,炎樱出手给杂志画封面和插图。

炎樱知道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感情,对她埋怨“你这么轻易就被突破防线,一点女性的手段也没用”。

又发怪论“如果我是男人,要替你省多少事”。

但是转头又打趣他们,叫她张爱,叫他兰你,合起来就是张爱兰你,那是她们友谊的黄金年代。

张爱玲的文章里,炎樱是出现最多的人物,张爱玲在文章里转述炎樱的各种调皮话,不厌其烦。

如果张爱玲在生活里是一个外向爱说爱笑的人,想必就是对着别人说:瞧,我的朋友多有趣,多可爱。

可张爱玲毕竟不是那样的人,她也说不出那样的话,只能将感情写在文字里。

1947年,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胡兰成曾写信给炎樱,希望炎樱能劝说张爱玲回心转意。

信里说:爱玲是美貌佳人红灯坐,而你如映在她窗纸上的梅花,我今惟托梅花以陈辞。

张爱玲告诉炎樱,胡兰成爱上别人,不过未发生关系,张爱玲苦笑道:难道他要我送他一枚奖章不成?

奇怪的是,炎樱在晚年接受司马新专访时,却说自己已不记得这件事,甚至不知道胡兰成是大汉奸。

炎樱应该是真得记不得了,以她大咧咧的性格,或许全然没把这当一回事儿。

3

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来到香港,她一度前往日本与炎樱汇合,以为是赴美的快捷路径,三个月后无功而返。

其实炎樱在日本过得不错,不仅做着很大的生意,还有一个船长向她求婚。

炎樱超强的表现欲让她掩饰不住地向张爱玲夸耀自己赚了多少钱。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好朋友分享成功的喜悦,更何况如今经济窘迫的张爱玲。

幸福是对比出来的,不幸大概也是,多愁善感的张爱玲敏感和自尊瞬间掉在地上摔成了碎片。

炎樱还沉浸在好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中,却不知张爱玲心中已恨意顿生。

从前,一直是炎樱围着她转,甚至嫉妒地对朋友说,你不知道现在同爱玲出去有多讨厌,一群小女学生跟在后面唱着张爱玲!张爱玲!大一点的女孩回过头来上下打量,连外国人都上前求签名。

但现在自己远离故土,一时不为人所知,生活能力又差,昔日风光逐渐式微。

什么叫今非昔比?什么叫时过境迁?现在不仅没人找自己签名了,连名气地位和爱人全部没有了,而她却风生水起,春风得意,我想张爱玲此刻心里一定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对于这次经历,张爱玲曾对她后来的知己邝文美说过:无论谁把金钱看得重,或者被金钱冲昏了头——即使不是自己的钱,只要经过自己的手就觉得很得意,如炎樱在日本来信说“凭着自己的蹩脚日文,而做过几bilions(数以十亿)的生意我都能明了”,假如我处在她的位置,我也会同她一式一样,所以看见一两个把金钱看得不太重的人,我总觉得诧异,而且非常佩服。

我不知道张爱玲这话是不是在赞美邝文美,但她口口声声能理解另一种人的同时,隐约亦有不以为然,拿自己打底,不过是给予炎樱更辛辣的讽刺。

4

张爱玲到美国后,与炎樱往来密切,因手无余钱,张爱玲住进救世军办的女子宿舍中,还是炎樱找的关系。

张爱玲英语好于中文,本想在英语文坛闯荡一番,却被屡屡退稿,备受挫折。

得知胡适也在美国,便与炎樱一起去拜访。

此前张爱玲曾将自己的作品《秧歌》寄给胡适,胡适读后十分欣赏,可见面后,张爱玲一言不发,胡适只好和她闲聊起大陆的情况,可张爱玲对政治毫无兴趣,只听不答。

胡适夫人端茶给她们喝,并拿出一碟茶叶蛋招待,炎樱咯咯咯地笑着:这个真香,闻着就香,浓浓的茶叶香气,我吃两个。

胡适说:这蛋很小的,你应该吃三个,或者五个。

炎樱一声惊叫:不可以,这个吃多了会放屁的。

连胡适也被逗笑了:是的,不过没关系。

结果倒是炎樱给胡适留下深刻印象。

配角抢了主角的风头,张爱玲嘴上不说,心头却十分不爽,暗自下定决心,下次单独拜访胡适。

胡适出于礼貌,先回访了张爱玲,这才发现胡家与张家原来竟是世交。张爱玲的爷爷是晚清名臣张佩纶,与胡适的父亲胡传交情深厚,张佩纶被贬谪时,胡传曾寄银200两,让张佩纶很感动,将此事写入日记中。

张佩纶是封疆大吏,胡传只是秀才,但二人不计地位悬殊,一时传为一段佳话。

然而,张爱玲始终沉默寡言,胡适亦不知如何帮助,当时美国有基金会扶持的创作营,作家可短期免费食宿,张爱玲两次请胡适担保,胡适欣然同意。

后来炎樱到外面打听了一下,对张爱玲说,你那位胡博士不大有人知道,还没有林语堂出名。

炎樱出于为朋友考虑的功利角度当然没错,但她却忽略了张爱玲在美国举目无亲,能遇到胡适夫妇对她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慰藉,她内心是想得到胡适夫妇帮助的,只是她羞于启口罢了。

事业和生活跌至谷底,全部要仰仗朋友炎樱的帮助,这让自尊心很强的张爱玲非常受伤。

中国向来讲究礼尚往来,你一直来,我没得往,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就没办法长期保持有来无往的关系。

因为总是出手帮助的一方会不自觉拔高姿态,居高临下,而接受帮助的另一方会越来越自卑退缩,谨小慎微。

这不是世故,是现实,炎樱和张爱玲之间,不管两人有没有感觉到,但已嫌隙渐生。

5

在创作营,张爱玲结识了第二任先生、比自己大30岁的美国作家赖雅。

赖雅是一个很有才气的美国剧作家,年轻时赚过大钱,可此时已穷困潦倒。

结婚前,张爱玲在给友人写信时说,年纪比我大得多,似乎比我更没有前途。

可见,张爱玲完全知道赖雅的情况,可她为什么还要嫁给赖雅呢?很多人说张爱玲是为了混个长期饭票,据炎樱说,赖雅对张爱玲是“痴爱”,所以打动了张爱玲。

而我想却是张爱玲的性格和境遇使然,她太需要亲情抑或是爱情的慰藉了,虽然张爱玲生在豪门,但父亲不务正业,为阻止张爱玲留学,曾痛殴她,并将她关押半年,这给张爱玲一生留下心理创伤。

张爱玲锱铢必较,与炎樱上街喝咖啡都要分账,可与胡兰成一刀两断时,却随信附寄了30万元。

她表面孤傲清冷,可她的心里却比谁都孤独,比谁都渴望得到关爱。

她两次婚姻都嫁给了年长者,因为只有年长者,才能给予她那份同龄人无法替代的关爱。

想来张爱玲对胡兰成是真的爱过,而且爱得刻骨铭心。而她和炎樱之间,你说是朋友也好,但她们俩其实一直都不是同路人,只不过是年轻时遇到了,随遇而安做了朋友而已。

这张张爱玲最著名的照片摄于1954年。30年后张爱玲在洛杉矶搬家,理行李时看到这张照片,不禁自题:“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6

张爱玲和赖雅结婚后,1966年,在夏志清的帮助下,台湾出版了《张爱玲全集》。

张爱玲从此再无衣食之忧,但赖雅婚后不久即瘫痪,为照顾赖雅,张爱玲与外界基本断了联系。

此后30多年,张爱玲主要与宋淇夫妇、夏志清、庄信正书信往来,其中宋淇家便有600多封信,达40多万字。

令人惊讶的是,张爱玲与曾经的好友炎樱反而中断了往来,炎樱去信她也不回。

炎樱甚至有一封信起笔就说“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使得你不再理我”。

看上去无限的伤感溢于言表,不过这封信后半部分就在说自己多有钱,很多人追,仿佛当年自己在张面前多少阴影,现在都要讨回来一样。

我们还要问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曾经的好朋友之间友谊走到末路?

又或者,她们根本就算不上好朋友,就像我们很多人的友谊一样:不能遇上此生最爱的人,就以为身边最近的人是自己的所爱。

人生就像公共汽车,我们不在同一站上,不在同一站下,只是碰巧坐在一起,当我们有同样的经历,感受着同样的喜怒哀乐时,我们以为,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就如张爱玲和炎樱,她们友谊的开始,只因为去香港求学的路上,正好同乘一艘船,又同是上海去的,天注定般,要使她们做朋友。

年轻时,我们朝气蓬勃,不懂友情,爱是将就,不爱才会觉得冷漠,因此我们青春的友谊,不带一丝世俗功利。

年轻时,爱上一个人真是太简单了。

可惜,岁月飞短流长,变换的时间里,只看得到有去无回的人。

其实两个人谁都没有错,错的只是时间。

她们曾经的友情是真挚的,毕竟有时间的见证,可她们的相忘也是真的,忘记得一干二净,就像生命中从来都不曾有这个人来过。

可惜了:任凭炎樱再有钱,再多人追,我们还是通过张知道了她,有钱、漂亮的姑娘太多,有才、独立的灵魂太少…


汉周读书


前段日子一篇《张爱玲欣赏杨绛,杨绛为什么瞧不起张爱玲》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刷了屏,里面提及杨绛写给友人的信件,其中有段话是这么说的:“我觉得你们都过高看待张爱玲了,我对她有偏见,我的外甥女和张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我的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学都看不起她。”看罢只觉得杨绛直爽可爱,不觉得张爱玲就怎么样,那种感觉就像在外头听人说了自己家人几句闲话,并不以为意,回到家里照样摆上碗筷一起吃饭,这样的感情可能已经超越“喜欢”这个词了吧。

不论是她的作品,还是她的人,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了,张爱玲之所以能直到现在仍有大批拥趸,还是因为一个“丰富性”。有人说张爱玲只会写情情爱爱,写不得重大题材,因此上不了台面,那《红楼梦》《金瓶梅》不也是情情爱爱吗——更何况,看过《色,戒》《小团圆》的人是说不出这种话来的,张爱玲没有刻意渲染战争,但战争早已深入了人物的命运。

《小团圆》开头写战争,是从大考写起的,一群姑娘,南南北北的家世背景,都聚集到食堂里准备考试,“死啰死啰”嚷成一片,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比比问九莉复习的如何,九莉说自己笔记还背不全,比比问她“你是真话还是不过这么说?”即便是至交好友也不信她。

这在学校里再平常不过了,成绩好的总觉得自己复习得不好,其他人却坚信她们在说谎,说到底,是彼此的标准不同。张爱玲何尝不是对自己要求高的人,不管是感情上,还是事业上。大家总说张爱玲到美国后写不出东西,写了也是不受待见卖不出去,反反复复是她自己那些压箱底的经历,却很少人知道,她一直在实践自己对文体的理解,《小团圆》序言里有张爱玲自己说过的,最好的题材是我们最熟悉的题材,华丽的袍子和虱子是张爱玲的闲笔,“接近自然的技术”才是她一直努力追求的。


徐鹏远


被许多人奉为“天才奇女”的张爱玲,以其媚俗的和惑众的语言拥有很多的读者,并在海内外形成了一股“张爱玲热”,甚至有人将其提拔到了与鲁迅相提并论的位置,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完全由作品来衡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伟大人格向来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胸怀广阔,装得下祖国和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家才能称之为不朽。张爱玲是有才的,她的叙事很是精巧,也很善于把握人物的心理,并能将其推向悲剧的高度。可是张爱玲的作品除此之外别五它长,而且时时处处充斥着一种狭隘的女人气息。在国家和人民遭受劫难的时刻,张爱玲却追求的是一种腐朽气十足的“雍容华贵”,探求一种形而上的爱情虚无,满足于奢侈无度的生活享受,主动想反动汉奸胡兰臣靠拢,甚至厚颜无耻到成为文人走狗。对于如此程度的劣迹斑斑,读者不能被其煽情的故事蒙蔽了双目,研究者更不能视而不见。张爱玲的作品显示了一种缺失了人格之上的气量狭小和惑众庸俗,在台湾文学史家夏志清大力吹捧张爱玲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因素,我们大陆的学者却应该擦亮眼睛,给张爱玲一个重新的定位。
一,张爱玲的出生和成长
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其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他的祖母李菊藕则是慈禧的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到了她父母这一代,家道已经完全衰落。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离家留学。张爱玲在与其父亲生活的那段时期对其以后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常常出入一些娱乐场所,而且通常都会带着她。失去了母亲的张爱玲,对父亲的以来逐渐转化为一种恋父情结,这种感情甚至伴随了张爱玲的一生。这在她的作品《心经》里边就有体现,讲的就是“小寒”爱恋父亲的故事。张爱玲以后的恋爱对象之奇,年龄之大都是与她童年时的恋父情结是分不开的。;
随着父亲的再娶,张爱玲的幸福同年就告一段落了。父亲和后母都吸食鸦片,屋里总是烟雾弥漫。对于后母,张爱玲是嫉妒和憎恨的,她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这着实体现了她对继母的憎恨。因为继母分享了父亲给她的爱,她与后母时常吵架。一次又与后母产生了冲突,父亲盛怒之下将小张爱玲囚禁在家中。张爱玲遭到毒打,多日卧病在床,无人照应,几近丧命。
童年的不幸遭遇,使张爱玲产生了报复的心理。曾经有人问海明威“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什么”,海明威戏言,“不幸的童年”。这句话对张爱玲是合适的。张爱玲固然是深刻的,她23岁就登上文坛,以如此年轻的面孔将人世看得如此透彻,简直聪明得可怕,“天才”得可怕。19岁时的《天才梦》,写出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惊世骇俗的句子。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多人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张爱玲更胜过鲁迅。可是张爱玲如此深刻,却不关心时代和社会,她的笔下从来不出现“社会人”,只出现“物质人”。其实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只要是正常的,只要还有良心,就会感受到时代变革的气息。只除了张爱玲笔下的那些陈腐的人物,或许真的是生活在洋场旧家庭的绝对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到。她不会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却乐意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逗留。她的作品,大都被认为是写女性命运的悲剧的,可是上层社会里女性的命运都和的张爱玲本人一样,充其量不过是脱离了国家之后的个人虚无主义。在这里,张爱玲唯一的聪明就是语言的惑众和精细,故事的煽情和媚俗,在其他方面则不见有深刻之处。
二、张爱玲的思想
了解张爱玲的思想,我们有必要典列出其“名言名句”。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也许每个男人全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头上的一颗朱砂痣”“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也不那么快活了。”“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永远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时刻,张爱玲的脑子里想的却是男女关系,却是人生的虚无,却是出名要趁早。而且还说,来得太晚的话,也不那么快活了。可见张爱玲追求名利刺激,追求物质享乐。张爱玲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都是物质的,她的爱财人所共知。喜欢看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沉溺于感性世界,不关心政治,骨子里充满了贵族气,看不起一般人,不关心别人的事情,做着她的出名梦,贵族梦,发财梦。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她可以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在胡兰成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汉奸之后,还主动跟其交往,可以知道张爱玲卑劣到了什么程度。为了物质和世俗的利益,她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原则。
三、张爱玲的生活
除了阴暗的少年时代之外,张爱玲其它时候的生活都是奢华的。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张爱玲的生活是一种“精致的生态”,优雅不凡:高级化妆品,名牌时装,考究饮食,气派洋楼,优美举止,还拍了数不清的美人照。如此精致的生态,与黎民百姓的生活、同艰苦卓绝的抗日军民相比,都有云泥之隔。出身豪门,腰缠万贯,又充当“顺民文学”的主将,自然稿费不斐,财源茂盛。这是她能够在平民流离失所,食不过腹的岁月里维持“精致生态”的基础。在胡兰成与她断绝关系时,张爱玲还一往情深地寄去了30万金圆券。当时的30万金圆券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学教师83年的工资!张爱玲的慷慨和阔绰由此可见一斑。只可惜,她的这些钱没有一分一厘用之于抗日救国扶危济困,对祖国和人民漠不关心。只有对自己,对汉奸的爱。她的身上的思想一样,怕满了虱子,最终也一个人死在了美国,据说当时的张爱玲到死还在与她所深深恐惧的虱子在做斗争。
四、张爱玲的创作
同样来自于余秋雨先生的话,说张爱玲的作品不带“丝毫的火焦气”。谈到火焦气,笔者首先联想到抗战文艺。那时候的文人,信仰是多么地坚定,多么地强烈。他们以笔为枪,同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自古以来,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是富于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诗圣杜甫身经安史之乱,饱尝战争之苦,一生诅咒战争,渴望和平。燃而,即使这一位非战诗人,对异族的侵略也抱着同仇敌忾之气,在民族气节上毫不含糊。且看,“剑外忽传受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可见,杜甫的诗里充满了火焦气,这种“火焦气”,不是好战的匹夫之勇,而是气冲霄汉的民族情怀。可惜张爱玲不是男人,强求她有一个男人的做派,那是难为了她。抗战期间的情形也大概如此。老舍、田汉、冼星海、吴组缃、郭沫若、郁达夫莫不具有肝胆血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以笔为枪。《义勇军进行曲》、《八百壮士》、《放下你的鞭子》、《四世同堂》。一部又一部的伟大作品,激励着中华民族为抗日救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爱玲的作品固然也涉及战争,可大都用来做了背景。这是张爱玲的聪明之处,她看到了战争后隐藏的巨大商机。作家们大都去抗战了,我何不来点新鲜的呢?大概物以稀为贵吧,张爱玲这枝文学的“新苗”写出的人物不食人间烟火,确实也算是给苦焦的文坛吹进了一点“清新的空气”吧!
另外,张爱玲的文章除了气度不够,还表现出人物的类同化。运用哲非的评价“她能利用旧小说的长处去从事新创作,而不流入南容君所反对的新文艺滥调,她作品里的人物、个性、环境、结构、予人的印象都相仿。”男男女女的高级情调,除了极个别的情况,都是互相利用,没有任何的高尚因素:闲极无聊,精神委琐,变态乱伦——完全是相同的姿态。我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张爱玲写出如此格调的小说没,即便不能说她卑下,也能说她冷漠无情。对下层人民的漠不关心,只对上等人感兴趣。这是张爱玲的人格,比卫慧和棉棉略高一筹。不过将卫慧置于张爱玲的哪个时代,也不会写出她像今天所写的什么都不做只做爱的小说吧。我不主张文学应该雷同,不主张文学必须要为政治服务,但是文学必须要有主心骨,这是对一个作家或者一个作为人的作家最起码的人格要求。

香草豆子


你喜欢乔布斯吗?知道他曾冷漠对待他前女友和未婚生的女儿吗?私生女上大学不愿意为她支付学费吗?可是,这也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拜不是吗?

你赞叹萨特、波伏娃的伟大吗?我想是的吧。可是他俩的开放式情侣关系你又赞同吗?其实未必。

所有我以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喜欢张爱玲的优点,她独特的文字,不学习她的缺点,这该是对她的态度。(私以为)

喜欢张爱玲,起源于陈奕迅的《红玫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然后去看了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知道现在长大,也认为能写出这种极致的得到与理性的情感的女子,总是有些过人之处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而一个人对家人的冷漠绝不是无缘无故的,了解了她的家庭,也许你会释怀一些。父亲守旧,母亲理性过度。小时候有过温暖的时光,否则冷情的她又怎会在《私语》里写“母亲回来的那一天我吵着要穿上我认为最俏皮的小红袄”、“父母协议离婚,

幸而条约上写明了我可以常去看母亲”、“我喜欢鸦片的云雾,雾一样的阳光,屋里乱摊着小报,(直到现在,大叠的小报仍然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看着小报,和我父亲谈谈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等等这样的话。可是母亲离开去国外,父亲吸鸦片,娶后母,继母也吸鸦片,家庭支离破碎,更至后来如《私语》所写:“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 我也知道我父亲决不能把我弄死,不过关几年,等我放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了。数星期内我已经老了许多年。我把手紧紧捏着阳台上的木栏干,仿佛木头上可以榨出水来。头上是赫赫的蓝天,那时候的天是有声音的,因为满天的飞机。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如此种种,家人与她已经不是亲人,而是可以同归于尽的人。而她的冷漠还来自她的母亲,受过西式教育的她,希望女儿也能受到新的教育,可是又无力带领她获得这种教育。母女俩的长期的不接触也使她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天生本就存在性格上的差异,也许张爱玲骨子里就是冷漠的人,为合乎身份、适应她付出真心,只是因其性格而很容易被消耗,而且是不可再生。

再说胡兰成,他比她大了许多岁,张爱玲对他低到尘埃里的爱,会不会也有缺失父爱的原因?

你喜欢她,是因为她的文字。不喜欢她,是因为她与我们习惯认知的不同。天平两端的孰重孰轻,还是在于你会不会因为她的认知而改变你的认知,如果不会,那为什么不爱这独特的存在呢?毕竟她是无意戳中你的痛点,不是罪大恶极,于世不容。就像波伏娃也不认为她和萨特的关系是爱情榜样,只是恰好是他和她,所有才有这样独特的开放式关系存在。

以上。(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E_而归


喜欢,陷于才华。

如果要说的严格一点的话,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所以才喜欢张爱玲。因为我对张爱玲的性格和人品是不认可的。

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很迷张爱玲,几次到图书馆找张爱玲的作品,或者在网上找各种电子版的书籍。

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总是很神奇,在已经读完了很久以后仍然会想起她的故事。她的辞藻很华美,以至于一直成为我写作模仿的范本,这就像,张爱玲模仿着《红楼梦》一样。我曾几度写过有关于张爱玲的文章,都是在分析她的写作技巧。

我认为张爱玲的文字是让人无法拒绝的,是会让人上瘾的。


学浅小姐


我喜欢张爱玲

我觉得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写得精彩,长篇则显平淡。

这大概是冰心说过的“笔力”这一概念。张爱玲的笔力不足以驾驭篇像《小艾》、像《怨女》,到了一半,就能看出仓促了;像河流断脉,渐渐失去本色。 \n  

而我,却是因为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喜欢她的。在《十八春》、在《小艾》中,张爱玲是有着丰富爱心的、理想化的人。她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这样的书很温暖、充满人情味。像曼祯、世均和叔惠在柳树下的合影一样,始终坚韧地铭刻在我心里。 \n  

贾平凹对张爱玲的评语,我很赞成,“劈面惊艳”。在数年前,我觉得没有言语比这个词更能概括我心目中的张爱玲。而如今,我总以为“劈面惊艳”只适合于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第一炉香》或《倾城之恋》。葛薇龙、白流苏这样的女孩子,我也喜欢,却无共鸣;能真正触动我心灵的是家茵、曼祯、小艾这些更平民一点的女孩子,她们自尊自爱地活着,让我读到一种持久的生命力。 \n 

  张爱玲将自己压抑得太久了,强烈的爱和恨成了一种封闭式的冷漠。薇龙在窗口看着乔其乔穿过花园的身影,王娇蕊在电车上遇见振保,她们的心里在思索什么。张爱玲在陈述她们的命运时,隐藏了自我。她不肯让读者看到她心里,柔软的一面。她把梦想留在了更远的地方,十八年后,曼祯、世均和叔惠在东北重塑他们的人生。读到这一段时,我才明白张爱玲,她对生活有着这般热切的向往。 \n  

文字,原本是表达思想的最直接的手法。而张爱玲却表达得如此隐晦、如此艰涩。她的辛苦让我感动并且怜惜。我懂得了我为什么喜欢家茵,喜欢小艾,喜欢《十八春》里那细雨迷蒙的初春郊野,只是因为我喜欢的是这个孤标傲世却又心地纯良的张爱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