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老莞城」重溫20年前一日三餐 這些老店共同守護著莞城味道

東莞時間網訊(記者 莊嘉穎)東莞的老城區,主要分佈在振華路、大西路、和平路、中興路一帶,毗鄰珊洲河。

東叔,上世紀50年代出生於大西路序齒約巷,在他的記憶裡,童年是有聲的,有孩子們跳進珊洲河游泳的撲通撲通聲,還有滿街招攬生意的吆喝聲。不過今非昔比,如今能讓東叔重溫童年的,也就剩那些從小吃到大的“莞城味道”。這不,我們就跟著東叔去尋找這些老城味道。

早上九點,記者如約來到了大西路。早晨的大西路,人們悠閒自在,到處是市井氣息。見到東叔的時候,他正拿著手機邊走邊拍照。“跟我記憶中的樣子差不多,這些騎樓都還在,就是有些商店沒了。”

大西路全長140米,是昔日莞城最熱鬧的商業街之一,沿路錯落有致地分佈著騎樓建築,騎樓下面就是傳統的商業商鋪,曾有舊百貨大樓、莞城飯店、東方茶樓、合利勝茶樓等知名店鋪,“最繁華的時候,光大西路就有十多家酒樓茶館。”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這片老城區出現了不少個體經營戶。東叔挺了挺腰自豪地說,他大哥當年是莞城第一個拿到個體經營許可證的人。“那時整天看著我大哥擔個擔子,從振華路走到大西路,再從大西路走到和平路過街賣燒臘。大哥人走到哪兒,燒臘的香味就飄到哪兒。”如今莞城的許多老字號美食都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成長起來的,其中有不少就隱藏在了振華路大西路這一帶。

聽著聽著,記者的肚子不禁咕咕地叫了起來。東叔不禁笑出了聲,“走,讓我這個老莞城帶你嘗一嘗老城的味道。”

早餐-華洋餅家

2.5元買一塊芝士蛋糕

跟着“老莞城”重温20年前一日三餐 这些老店共同守护着莞城味道

第一站,東叔帶記者來到了位於珊瑚路的華洋餅家。

從東叔的舊屋住址序齒約巷走到華洋餅家不到七百米的步行距離,但東叔說,這不是華洋餅家最初的地址。1984年,華洋餅家誕生在莞城珠璣路。兩年後,它在莞城家喻戶曉;2000年,適逢舊城改造,它從珠璣路輾轉來到了珊瑚路,隨後推出的芝士蛋糕成為“老字號美食印章”,並迅速風靡了整個東莞。多年來,光顧華洋餅家的大多數客人都是附近的老街坊。臨上班前來買一塊戚風蛋糕,或者給孩子帶兩塊芝士蛋糕作課間零食,成為了上學族和上班族日常的一幕。

東叔說 ,這些年華洋餅家最讓老街坊歡喜的,便是能用實惠的價格買到一如既往高性價比的美味。比如,你只需要花2.5元就可以吃到一個香軟可口的芝士蛋糕。

拿到手的芝士蛋糕留著出爐不久的餘溫,仔細一看,蛋糕上面有蜂巢狀的氣孔,輕輕一咬,香濃的蛋味就溢滿了整個口腔,甜而不膩,只吃一個一定不能滿足你的味覺。店家溫叔告訴記者,做芝士蛋糕最重要的是蛋清,雞蛋調和的時候一定要把蛋清與蛋黃嚴格分開,做出來的芝士蛋糕才會呈現得嫩白、鬆軟,氣孔均勻。

午飯-旨亭街排骨飯

每天蒸排骨要蒸幾十屜

跟着“老莞城”重温20年前一日三餐 这些老店共同守护着莞城味道

吃完一塊芝士蛋糕作開胃甜點,眼看要到午飯時間了,東叔帶著記者繞回了振華路,不到10分鐘就看到有一條人流特別集中的小街——旨亭街。 “以前家裡不做飯,就會來旨亭街吃排骨飯。”東叔說。

旨亭街排骨飯已經開了20多年,店主塗老闆說,他家從1992年開始賣排骨飯,因為排骨飯賣得最好,所以乾脆就改名“旨亭街排骨飯”,每天光是蒸排骨,就要蒸上好幾十屜大蒸籠。

東叔帶著記者在門口的一張桌子坐下來,臨近中午,店員把蒸好的排骨飯搬到前面的廚房。等到人多的時候就可以快速上飯,一般等待時間為2分鐘。東叔說,試過幾回人太多,已經蒸好的排骨飯都賣完了,這種情況一般需要等10~20分鐘。

蒸好的排骨裹著一層薄薄的汁糊,入口香甜嫩滑,吃之前一定要用勺子攪拌均勻,讓每一口米飯都充分吸收湯汁的精華,這種味道在東莞吃不到第二家。

下午茶—-志亮牛雜

用時間煲出莞城味

跟着“老莞城”重温20年前一日三餐 这些老店共同守护着莞城味道

離開旨亭街,東叔帶著記者駕車從城外前往“城內”。經過振華路入口處那家早已結業的運河商場。東叔比劃著指給記者看,“90年代的運河商場可是一個頂呱呱的地方啊,每個鎮區來到市區的人,都一定要到運河商場購置日用品的。”

車子緩慢駛經西城樓,我們來到了老莞人稱的“城內”。東叔興致勃勃地要帶記者去喝糖水。於是,我們來到了位於新芬路的志亮牛雜。

志亮牛雜是隱藏在一條小巷裡的老字號美味。一靠近巷口,便能聽見一把響亮的吆喝聲:“牛雜兩串,蘿蔔一份……”這家開了24年的老店,除了招牌牛雜外也經營各種糖水。因為味道好且價格公道,被口口相傳,聲名遠播。

在東叔的推薦下,記者點了一碗紅豆栗子糖水。輕舀一勺,果然料很足。老闆娘鍾阿姨介紹,每天一大早,店裡的阿姨們都要先將精心挑選過的紅豆洗淨、浸泡,過後再大火煮開,加入西米、栗子中火慢慢熬製。

記者還貪心地要了一份牛雜。作為這裡的招牌小吃,牛雜的製作過程看似不難卻十分繁瑣:煮牛雜之前首先要反覆清洗牛雜表面的汙垢,洗到水不渾濁以後再放入鍋中焯水,接著還需人工手刮牛腸進行二次清洗後,方能下鍋熬製清湯。

“牛雜吃進嘴裡簡單,做起來是特別費神的。”鍾阿姨告訴記者,他們每天煮牛雜至少要6個小時,主要是洗的時候費時間費工夫。

“現在來老城區的人沒以前多啦,去年我們的生意是下滑得最多的,少了三分之一,今年我們增設了外賣服務,生意才慢慢回漲。”

鍾阿姨說,現在志亮牛雜在萬江新村還有一家新開的分店。“那家店是我女兒在打理。有不少食客都說味道跟這兒的不一樣。其實這也是我一直沒考慮離開這裡的原因,像我們這些做熱食的,一來需要的地方大,二來需要的人手多,成本太高了,老字號的味道還是在老地方吃得好。”

臨行付錢的時候,東叔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這些傳統的老字號味道,承載了一代莞人的回憶。它們跟老城區一樣,都應該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離開志亮以後,記者踏上了回程的路。今天東叔帶著記者去的這些莞城老字號,地方都不如酒樓大,裝潢也不如網紅店精緻,但每一家老字號都是由地道的老莞城人默默堅守著,用心做出一份屬於老城的人間美味。唯願時間老去,老城味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