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亡國的直接「責任人」,溥儀卻賜給他「忠恪」的諡號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革命軍控制武漢三鎮後,旋即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此後不久,湖南、廣東等十五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而獨立。

1912年2月12日,被逼無奈的隆裕太后以“末代皇帝”溥儀的名義發佈退位詔書。在中國延續了2133年的封建帝制結束了,統治中國267年的大清國滅亡了。對於滿清來說,鎮壓武昌起義不力以致星火燎原並最終釀成大清亡國的直接“責任人”當屬坐鎮武漢的兩位封疆大吏:湖廣總督瑞澄和湖北提督、新軍第八鎮統制張彪。

按清律,丟疆失土乃是死罪。瑞澄未戰即棄城而逃,罪不可赦。他先是逃到上海,後又潛逃日本,直到民國成立之後才敢回國。但終究沒敢和其他遺老遺少那樣定居京津,而在躲在上海租界內直至終老。

他是大清亡國的直接“責任人”,溥儀卻賜給他“忠恪”的諡號

博爾濟吉特·瑞澄(1863—1915年)

而張彪雖同瑞澄一樣先是流亡日本,但民國成立後,這位在武昌起義中率領督署衛隊與起義軍頑抗到底的“鐵桿保皇派”先是被民國政府授予“建威將軍”的榮銜,死後又得到末代皇帝溥儀“忠恪”的諡號,為什麼張彪能得到民國和前清雙重的認可呢?讓我們走近歷史,瞭解一下張彪的傳奇故事——

他是大清亡國的直接“責任人”,溥儀卻賜給他“忠恪”的諡號

張 彪(1860~1927年)

張彪字虎臣,山西榆次人。他家境貧寒,卻習得一身好武藝,投軍後應武童試,被選為“武什哈”(即侍從武弁)。傳說他在一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中,得到了時任山西巡撫張之洞的賞識而被提拔為隨身侍衛。由於他人才出眾,辦事踏實,很快被張之洞視為心腹,後來索性把管家丫頭以義女的身份許配給了他。張彪因此感恩戴德,對張之洞忠貞不二。而張府內事,也大都交由張彪夫婦包辦。

1889年,張之洞升任湖廣總督,大力興辦洋務,張彪又成為張之洞“洋務運動”的得力干將。後受委派,張彪赴日本考察軍政歷時三年,回國後在湖北創練新軍、兼管湖北將弁學堂。在張之洞的全力栽培下,張彪的職位也由隨從侍衛、武官把總而節節高升。武昌起義爆發時,張彪是湖北省提督兼駐防武漢三鎮新軍第八鎮統制,官居一品。

武昌起義槍聲一響,瑞澄罔顧起義軍尚未進攻總督衙門的事實,愣是在督署後院破牆開洞,狼狽逃竄至長江上的“楚豫號”軍艦“指揮作戰”。而張彪則率領部下堅守總督衙門,戰至次日凌晨才棄守武昌。後又率隊奪得龜山炮臺,重新佔領漢陽。

張彪素日對部下不薄,起義軍士兵也認為張彪為人不錯,所以攻克總督府後,一把火燒了瑞澄的老巢,卻對近在咫尺的張彪府邸秋毫無犯,最後還把沒來得及出逃的張彪家人護送出境。

南北議和成功後,張彪回到天津,被民國政府聘為高等顧問,並授“建威將軍”榮銜。張彪利用昔日在湖北興辦楚興紗廠所得官息例銀七萬餘兩,除在故里榆次左輔村修建張氏祠堂、開辦天津“晉元豐”鹽店外,又在日租界內購買荒地20餘畝,興建了一座“張園”以為退隱之所。

和馳名上海“十里洋場”的由商人張叔和興建的上海張園相呼應,天津“張園”也成為了天津著名的娛樂場所。當時北京唱戲的名角到天津演出,沒有不到張園的。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驅逐清廢帝溥儀出宮。又同張作霖、段祺瑞妥協,組成以段祺瑞為臨時執政的北洋政府。段祺瑞特派許世英赴廣東韶關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

許世英為安排孫中山及夫人到達天津後的住所,便想到了張園。然而身為“保皇派”的張彪並不願意接待革命黨要人,後實在架不住天津諸多政要的說情,這才應允。但孫中山攜夫人宋慶齡蒞臨當日,張彪僅派其長子出迎。孫中山與宋慶齡在張園共住了27天,孫中山生前的最後一張照片也正是拍攝於此。

他是大清亡國的直接“責任人”,溥儀卻賜給他“忠恪”的諡號

( 孫中山在張園)

有意思的是,在孫中山離開張園僅54天后,被驅逐出宮的清廢帝溥儀來到天津,也選中張園作為他的“行宮”。和上次孫中山入住時頗有些不情不願大不同的是,張彪對於溥儀將要入住的消息顯得既受寵若驚,又誠惶誠恐。他一邊以君臣之禮接駕,一邊出巨資加蓋樓層、定製全套歐式傢俱,更把整個園子都騰出來供溥儀及其隨從居住,費用全免。

溥儀入住後,對於這位“落難”的昔日之君,張彪盡顯厚道。不惟每次見面都三跪九叩,執禮甚恭。更是每天堅持早起,親自為溥儀所居住的“平遠樓”打掃庭院,溥儀勸都勸不住。張彪事必躬親,勤謹至極的表現讓溥儀及一干遺老遺少們都無可挑剔。

他是大清亡國的直接“責任人”,溥儀卻賜給他“忠恪”的諡號

(溥儀、婉容在張園)

1927年9月,張彪病逝。溥儀痛念這位大清的忠臣遺老,為之揮淚不已。成殮之際,溥儀親書“心如金石”匾額,又賜陀羅經被為他送行。對於因自己所部叛亂導致大清帝國崩塌而終生耿耿的張彪而言,末代皇帝溥儀所賜“忠恪”的諡號亦是彌足安慰吧?

張彪在湖北時的老部下,曾任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也送來挽幛、輓聯,親臨祭奠時更是嚎啕大哭,經張彪家屬的再三相勸才含淚而返。

前清皇帝與前任民國總統親臨張彪葬禮,被當時的輿論稱為“天子送葬,總統合棺”的民國奇觀。

他是大清亡國的直接“責任人”,溥儀卻賜給他“忠恪”的諡號

(張園舊影)

朋友們對於張彪這樣一位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發表自己的意見。

歡迎關注“有田讀史講故事”,與您一起分享文史典故、歷史故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