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知人善用,为政之本。刘邦能在汉弱楚强、力量悬殊的形势下,成功逆袭、扭转乾坤,迫使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乌江,其关键就在于知人善任;刘邦建汉之初,危机四伏、百废待举,但他却能使朝局转危为安、由乱到治,并且开创了大汉盛世,其关键仍在于知人善任。范浚曾言:“夫以高祖权略智数,揽英豪而驱御之,盖真王霸才,虽羽百辈不敌也。”因此,知人善任,不能不算是他成功的法宝之一。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刘邦

一叶知秋。我们不妨透过史实,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刘邦的用人之道、驭人之术做进一步分析。

一是从高祖自身看,自诩知人善任。刘邦建汉称帝后,一天,置酒南宫,论得天下。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庆功会,但更多的还是一次经验总结会。刘邦问:“各位臣公,我得天下、项羽失天下,这是什么缘故呢?”并要求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对有功的人加以伤害,对贤能的人随便猜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得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听了,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后总结道:“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之杰,但我却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尽管有一个范增却不信任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说到底,真正的帝王之道,不在兵法,不在韬略,而在于用人、驭人。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项羽

二是从臣属感受看,赞其知人善任。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战略家,他不仅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而且与彭越、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他对刘邦知人善任不仅深有体会,而且钦敬有加。一次刘邦与韩信闲聊各位将军的才能,认为各有高下。刘邦随口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这一句看似随口一说,但却是韩信的肺腑之言。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韩信

韩信平定齐国后,项羽非常恐慌。先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联楚,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武涉游说失败后,项羽又派蒯通前去游说,蒯通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说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且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这番话虽然说动了韩信,但韩信仍不忍背叛刘邦。透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从侧面感知刘邦“加之以威,使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怀,结之以义”的用人、驭人之道,其道之深、其术之高,就连韩信这样的大智大勇之人,不仅佩服之至,而且甘愿舍弃“三分天下”巨大诱惑,生死相随,永不背叛。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影视中蒯通

三是从人尽其才看,的确知人善任。刘邦善于用人所长避其短,但凡有才能的人到了刘邦手下,均能得以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譬如,西汉开国功臣、两朝丞相萧何。萧何的优势有三:其1.随和机敏,善于识人;其2.生性勤俭,从不奢侈浪费;其3.有一定专长,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萧何早年任沛县县吏,他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不俗,是大贵之相,就曾多次保举、袒护他,后又辅佐刘邦起义。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萧何

攻克咸阳后,时任丞督事的萧何把秦丞相、御史府中所藏的档案、律令、图书、户籍等全部收集起来,因而掌握了天下的山川形势、关隘要塞及土地、户口等相关数据,在日后制定政策、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甚至是大汉帝国的创建等方面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安排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根据地、大本营,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士卒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立国建汉意义非凡。刘邦建国称帝后,又发挥萧何所长,安排他定了律令,即《九章律》。萧何制定的律法因符合治国理政、安定百姓等实际需要,所以受到了刘邦及朝臣的一致认可和遵从。就在萧何死后,他的继任者曹参依然“萧规曹随”,继续施行。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曹参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刘邦深谙其中的道理。只要是人才,刘邦均大胆启用,且根本不在乎以前是干什么的,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不管是贵族出身的张良,还是游士陈平、布贩子灌婴,甚至是吹鼓手周勃、屠狗的樊哙、强盗彭越、“游手好闲”的韩信等等,均被刘邦所识、所用,且各自都创下了一番丰功伟绩,最终得以加官晋爵、名垂青史。当然了,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众志成城、聚沙成塔,才成就了煌煌汉朝盛世。正如李世民所说:“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樊哙

不仅如此,刘邦在用人方面,原则性超强。对于忠贞之士,刘邦则求贤若渴;而对于没有节操的人,刘邦则坚决不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季布和丁公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曾领兵几次打败刘邦,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却放了他。刘邦称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这样的忠臣来辅佐,不仅不再记仇,还封他为郎中。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季布都能被刘邦封官,他曾对刘邦有恩就更不用说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邦不仅下令把他处死,还在军中示众。刘邦还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并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收服季布

四是从后事安排看,确实知人善任。刘邦长于识人、用人、驭人,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而透过“病榻问相”及随后的史实来看,更证明其看人之准、知人善任。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中了箭伤,加之年事已高,病情日益加重。吕后看着弥留之际的刘邦,问他死后的人事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陈平

刘邦不仅对后事做了妥善安排,且仅用寥寥数语,就把王陵、陈平、周勃等人的优势和不足表述得一清二楚。刘邦驾崩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一年后萧何病逝,曹参任相国。在他的辅佐下,汉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曹参死后,王陵、陈平辅政。后来由于惠帝身后无子,太后吕雉临朝称制时达8年之久。吕后死后,刘邦的临终遗言再度应验,果然在周勃、陈平等老臣的努力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刘恒,匡复汉室,使大汉国祚得以延续。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知人善任

影视中吕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