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項目一定要發幣嗎?發幣的目的什麼?

進入2018年,區塊鏈技術迎來了一波新的爆發,區塊鏈技術迅速超越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新新興技術,成為當下最熱門的技術之一。

區塊鏈項目一定要發幣嗎?發幣的目的什麼?

目前,區塊鏈的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但是依託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卻成為眾矢之的。

有人說,虛擬貨幣阻礙了區塊鏈行業的發展,但也有人說,虛擬貨幣是區塊鏈發展的動力,到底孰是孰非呢?

大家知道,國家一直提倡說“無幣”區塊鏈。就是要鏈不要幣,支持技術開發,不支持發幣或者講不支持ICO。

當然,這裡的幣,就是我們常說的TOKEN,原指在計算機身份認證中是令牌(臨時)的意思,隨著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普及,人們對於TOKEN的翻譯多種多樣,包括代幣、積分、證書、標識、指標等等。

市場上對於TOKEN的理解主要分兩類。

第一類,99%的人覺得TOKEN是代幣的意思,因為98%項目也是這麼做的。成立一個基金會,建個網站,寫一份白皮書,然後就ICO了,因為項目大部分還處於概念階段,TOKEN本身除了交易並無其他意義,所以人們叫它代幣,某種程度上執行了貨幣的功能。

第二類,專業人士和機構更願意將TOKEN翻譯為權益證明,或者說是通證。比如一個人的身份證明、學歷證明、股權、債券、積分、票據等,都因權益證明而具有真實性,不可篡改性。每一個權益證明通過密碼學的保護而變得更加安全,可靠。

所以,區塊鏈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它還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和組織方式,甚至是一種全新的思維。

那麼,區塊鏈項目一定要發幣嗎?

回答:可以不發幣。不是所有的區塊鏈項目都要發幣,而發幣的也不一定是區塊鏈項目。

比如聯盟鏈,就不需要發幣。

比如騰訊的q幣,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一種幣,但不是區塊鏈項目。

所以,二者沒有相關聯性,但如果是公鏈就需要發幣。

為什麼呢?

我們以比特幣為例子。

比特幣系統作為公有鏈必須依賴幣的存在。

公有鏈通過世界各地分佈的節點來獲得其系統的穩定性和不可篡改性,而這些性質是公有鏈賴以生存的根本。

試想一下,如果比特幣系統不穩定或者可以輕易篡改,那麼比特幣將一文不值。這些節點,必須是有好多參與者動態構建的,而不是某一個或幾個公司設立的,否則等同於私有鏈或聯盟鏈。

這些節點的存在,必然需要某種獎勵機制的存在,否則這些節點的構建者為什麼要參與你這個系統呢。

與這種激勵必須與區塊鏈系統是一體的,必須是幣。

為什麼幣圈,總有人發幣,卻沒看到幾個項目落地?

答案——天下攘攘皆為利來。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發幣的目的是為了募資資金,然後用籌得的錢來運營或推動某種商業模式的落地。

通過通證,合理地激勵產出,才能改變生產關係,發揮區塊鏈的價值。因此,項目一定要有TOKEN,TOKEN可以更快的推進項目的發展,TOKEN解決了激勵、共識的問題,激勵解決了自治問題,正向自治的經濟生態體系加上區塊鏈底層技術是一個完美的結合。

如果這種商業模式後期非常有前途,那麼這個代幣的幣價就會上漲。

而如果商業模式沒有了價值,幣價就會下跌甚至歸零。

但這其中,真正落地的項目其實屈指可數。

關注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的應用。

更多的項目落地才能真正擠走幣圈裡的空氣項目。

公鏈,公鏈的任何區塊及源碼都對外公開,任何人都可以發送價值。主網(mainnet)上線,可以理解為token變公鏈。

上線主網才代表這是一個真正具備價值的區塊鏈,基於這個公鏈的虛擬幣才可以真正的用於我們想象中的任何用途。

項目方為了籌集資金,一般會事先將創建的一部分token分發給用戶,用戶使用BTC、ETH等按一定兌換比例認購,此後token會進入交易所流通。拿到資金之後,項目方開始招兵買馬投入技術開發和社區推廣。

什麼是主網?

主網(Main net)是相對於測試網(Test net)來說的,主網指的是比特幣交易的原始和主要網絡,在上面流通的比特幣具有真實的經濟價值,測試網與主網功能相似,主要是用作項目快速開發迭代以及社區早期參與。以此類推,其他公鏈的主網指的是正式上線的、獨立運行的區塊鏈網絡,網絡上的交易行為被社區全員認可。

什麼樣的項目需要主網?

一般來講,需要底層協議和DApp開發的項目需要有主網來作支持,比如說 IAB(鏈通)---AI+物聯網+區塊鏈,採用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改變傳統物聯網模式,打造多場景應用,在主網上線後將會支持在其公鏈上做AI.物聯網等類應用開發。

除此之外,只是單純的作流通作用的項目並不需要主網,例如常見的平臺幣.空氣幣.傳銷幣等。

為什麼主網上線前,token就公開交易?

有人問,主網上線以前,不也是一樣的正常買賣轉賬的用嗎?

對,是可以買賣存儲,但都是基於其它公鏈下的代幣而已,比如ETH下面的erc20的一些公鏈項目。

上主網前,用的都是其他公鏈虛擬幣的區塊鏈,上主網後,用的就是自己的區塊鏈。

ERC- 20 標準出現前,項目方需要先眾籌再創建以太坊合約,再按照眾籌的人提供的ETH地址發放代幣。

主網上線後再轉移到主網。

Token先於主網上線進行交易主要有兩大使命:

第一,儘早積累前期種子用戶;

第二,技術開發與社區運營同時推進。

按照大部分白皮書的路線設計,主網上線通常需要 半年到1 年左右時間,在這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畢竟並不是所有投資者會有這麼大的耐心。

主網上線前後社區會有哪些反應?

1、主網上線,可以用自己的電腦的錢包或者移動端APP錢包存放該虛擬幣,這是一個質的躍升,虛擬幣愛好者持有虛擬幣兩種途徑,一種是交易所,一種是個人錢包,對於主網上線前,erc20錢包,還得網絡提交秘鑰。

後果:用戶量猛增

2、主網上線,同步的舉措,會登錄很多交易所

後果:用戶量猛增

3、主網上線,項目落地,風險項目的觀望人群心理踏實,開始入場

後果:用戶量猛增

4、主網上線,區塊鏈的項目應用真正開始,基於該項目之上的新項目不斷湧現。

後果:需求該虛擬幣的用戶量大大的猛增

5、個別區塊鏈帶有挖礦功能,同時大量的礦工參與進來,僅中國的礦工數量就超過30萬人。

後果:用戶量猛增。

6、主網上線,可以讓更多開發者和社區參與者參與進來。

後果:用戶量猛增

主網上線的意義著什麼?

第一,基於ERC- 20 的token完成了原始使命,需要進行銷燬,項目方一般會在主網上線後將原來的token按照1: 1 兌換(映射)為主網幣(Coin)。

coin指的是可以獨立操作的加密貨幣;

token是必須依賴於另外的加密貨幣作為平臺去運行。

第二,主網上線意味著項目生態啟動,後續的商業行為才有意義,不會成為無本之木。

比如大量的DAPP可以在上面開發,不同公鏈在白皮書中描述的美好願景真正開始接受用戶的檢驗,如何讓更多的技術開發者、礦工(採用POW機制的項目)、coin持有者參與進來,讓不同行業的企業和機構認可,這將會對項目的技術和運營能力帶來極大考驗。

主網上線對幣價有較大影響,但幣價由多種因素決定,希望此文能給各位帶來幫助

IAB(鏈通)

AI+物聯網+區塊鏈,採用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改變傳統物聯網 模式,打造多場景應用

IAB(鏈通)預計2018年第四季度主網上線,意味著一條真正的區塊鏈誕生,而一旦主網上線後,才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用途,即Token變成真正的公有鏈,鑑於市值管理方案,IAB在上線公鏈之前可以參與市值獎勵計劃持幣生幣,數量的不斷增加未來價值將不可估量!

IAB(鏈通)藉助了區塊鏈的“去中心”特點,為物聯網建立了一個基於技術的信任體系,讓數據存儲和傳輸更加安全可信,在資產及數據互換活動中起到公證人的作用。將致力於構建人工智能、物聯網服務的下一代區塊鏈及基於區塊鏈的世界智能物聯網數據庫。

未來IAB將迎來大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