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然:沒有匠人精神的暢銷書作家算不得真作家

對於年少成名的張悅然來說,成為一名暢銷書作家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她卻捨棄這輕而易舉的成功之路,選擇了遵循自己內心的文學標準,成為了一位偏重嚴肅文學的作家。她將自己看作一位“匠人”,以匠人精神要求自己,面對每天的工作,靜心思考、沉澱凝結。“讓自己的才華集結成更深沉雋永的東西,能產生更大的價值。”這是她身為作家、教育者的責任使然,更是她聆聽自己內心聲音的選擇。

著名作家張悅然近日做客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思想派強IP《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講述她在多年創作之路上如何保持真實、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

拋棄功利閱讀,把自己當成一位匠人

當今世界,文學的主流地位逐步被大量的短視頻、快閱讀所取代,這本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但張悅然卻看到這一現狀的另一方面影響:文學因此變得更自由,不會受到那麼多讀者的干預和壓迫,也給了作者更多的自由空間表達自己的內心。而真正的作者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個匠人,需要大量的個人時間去完成精密的寫作。

這也就意味著創作者需要拋棄立竿見影的功利閱讀,選擇看似“無用”,但會潛藏在你的身體裡發揮作用的慢閱讀,作家身上匠人精神的體現,張悅然正是如此,按照自己的文學標準,找準方向去閱讀思考。而作為一位嚴肅作家,匠人精神還體現在用自己的方式看待現實,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張悅然選擇在寫所有和現實有關係的東西時,找到一個“牢固的情感支點”,使自己能夠站在人物的角度體會她的喜怒哀樂,從而扎穩小說的根基。

張悅然:沒有匠人精神的暢銷書作家算不得真作家

不斷嘗試新題材,以責任心去寫作

當然,張悅然很坦誠,自己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創作順暢的,每當面對一個新作品的時候都會“一貧如洗”,沒辦法運用之前已經有的技法、已經熟練的對人物理解的方式去創作。這無疑會對作家的創作信心造成一定的打擊,但更需要以匠人精神對自己不熟悉的寫作方式和技巧進行打磨,這是作者責任心的體現。儘管張悅然的寫作興趣點集中於女性之間的相互關係,但她還是認為作家不應有題材的限制,不管是出於自己的興趣還是外界的期待,她都在不斷地嘗試新的寫作題材。

只有讓才華集結,才能產生更大的價值

而對於新媒體閱讀方式日益普遍的當今時代,張悅然樂見其成,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舞臺展示自己的才華,但同時她也看到了人心的浮躁:“彆著急展示自己的才華,靜心思考、沉澱凝結,只有讓才華集結,才能產生更大的價值。”每個人都希望先收到掌聲和回饋,沒有人精心沉澱,有太多正確而沒有特點的聲音,這種“泯滅個性的聲音”沒有價值。

張悅然:沒有匠人精神的暢銷書作家算不得真作家

責任感驅使我在不同領域中保持初心

實際上,這些年張悅然的責任心不僅體現在文學類型的轉型上,還體現在她創辦雜誌和教書育人上。雜誌創辦十年,作為雜誌創辦者的她心懷滿足感,同時也欣慰於初心未改,可以坦率真誠地彼此交流。正是由於雜誌和讀者的責任,張悅然才可以使自己始終靠近那顆特別熾熱的初心。

作為大學教師,她體諒當代大學生面對種種誘惑依然選擇文學的不易,也由衷地希望憑著自己的努力讓文學留在年輕人的生命裡,故而對講臺上的自己有更高要求,願與學生分享自己多年積累的閱讀心得。教師的責任感也讓張悅然收到了回饋:“它會幫我重新梳理之前通過閱讀收穫的很多知識,並且能夠對這些知識再做一個重新的整合。”

接下來,張悅然還計劃嘗試和文學完全不同的電影行業,她希望去挑戰新事物,通過電影創作過程收穫更多的東西,進而啟發影響自己的寫作。

多年來不管是文學創作本身,還是在其他行業的嘗試上,張悅然始終保持著匠人精神。隨著年華逝去,她也躍入了“畏老”一族,但比起失去年輕狀態,張悅然認為思想的停滯更可怕。對抗衰老最好的法寶就是通過不斷地閱讀思考,花費大量的時間開闊自己的事業、磨礪自己的意志,保持思想的與時俱進。匯聚當代名家思想精髓,分享個體在大時代中舍與得的中國智慧,敬請關注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聆聽張悅然講述她如何保持自己思想上的與時俱進。

張悅然:沒有匠人精神的暢銷書作家算不得真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