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適宜,全面走好「特色」路

我國幅員廣闊,地形地勢複雜,因此農業耕作也因緯度、日照、積溫、農業機械化程度、農耕農藝措施及技術水平不同等不同而各具特色。各地區在農業佈局的時候應當因地制宜,在制定農業區劃、規劃時針對地域特點作出不同的方案。

雲南省玉溪市:發展高原特色農業

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力,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業?玉溪市有關領導表示,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優質”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今年上半年,玉溪市紮實推進打造“綠色食品牌”工作,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47個,完成雲南名牌農產品27個,其中25個產品入列雲南著名商標,6個產品入列雲南名牌產品;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加快生產銷售基地建設,加快實現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服務網絡全覆蓋,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構建“互聯網+農業生產、經營、監管、服務”體系,提升玉溪高原特色農業信息化水平。

湖南省黔江區:開展石漠化特色治理

經調查,黔江區石漠化面積大、分佈廣,石漠化土地面積32664.1公頃,潛在石漠化土地38816.4公頃。石漠化土地中,輕度石漠化面積10178.6公頃,中度石漠化面積19621.9公頃,重度石漠化面積1419.1公頃,極重度石漠化面積1444.5公頃。

如濯水鎮雙龍村就有將近2000畝的石漠化地,這些地石裡頭多、泥土少,無法適宜耕種。為了改變這一面貌,全區集思廣益,開出良方——栽種桑樹。通過幾年的努力發展,全村在2018年桑園面積達到2600畝,其中1100畝石漠化地得到高效利用,蠶桑產業得到迅猛發展,荒山不僅披上綠裝,更為老百姓帶來收益。

除了在石漠化地裡栽桑外,還對其他的栽植方式進行有益探索。近年來,全區大造人工林,大面積栽植桂花樹、銀杏樹、脆紅李、枇杷等經果林,使全區石漠化地在發揮綠色效益的同時,還產生了經濟效益,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贏”。

重慶市榮昌區:特色傳統產業集群化

養豬、製陶、夏布是榮昌區的三大傳統產業,如何促使“一頭豬”、“一片陶”、“一塊布”這些“老產業”實現經濟新增長成為了新的發展課題。

榮昌區注重從文化傳統和產業基礎出發,將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他們立足於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以做強工業為重點,以民營經濟為載體,以一二三產聯動為目標,積極發展塊狀經濟,把這些傳統產業做成集群化發展的區域特色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

重慶市大足區:治草新特色——“以草治草”

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報告,全世界每年有100多萬人除草劑中毒,其中10萬人死亡。我國每年除草劑中毒事故達近百萬人次,死亡約2萬多人。除草劑的不當使用既有可能導致生態平衡破壞,還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科學的除草技術則更加被人們所推崇。

因地適宜,全面走好“特色”路

“以草治草”是在大足區柑橘園實施的的株行間種植草本植物的一種果樹栽培方法。在果園種植蒲公英,蒲公英的根系又淺又少,與果樹根系互不影響。此外,蒲公英貼地生長,將陽光完全阻擋,雜草無法生存,而蒲公英自然老化還能就地給肥,一舉兩得。

此文由本網整理發佈,部分資料來源:雲南日報、武陵都市報、重慶日報、大足報,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