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來讀幾本美食書治癒下

《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來讀幾本美食書治癒下

盼望著,盼望著,春節來了,《舌尖3》的腳步近了。雖然在第三季裡整個原製作班組幾乎全換,但廣大觀眾出於對《舌尖》系列和對美食的愛,依舊守在電視電腦前不忍離開。

但有時候,有時候,我不相信片子那麼醜,醜得應了歌詞裡說的,相聚離開都有時候 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在《舌尖3》得分狂跌不止之際,讓我們一起看幾本有意思的美食書籍治癒一下。

魯迅先生批評過國人的十景病,凡事總是搞的程式化嚴重,是病,得治。話雖如此說,但這許多年過去了,也沒見好多少,比如南*北*的標榜方式,從魯迅時代畫壇的南張北溥,到金庸筆下的南慕容北喬峰,南北分界,自古有之。畫壇如是,文壇如是,食壇也有些亦復如是。人分南北,菜亦分南北,甚至本應是無地域差別的美食作家筆下那些作品也有些南北分界的調調。

雖不至因甜鹹粽子、甜鹹豆漿打架,但說到吃時也都有些自說自話。

無他,可能是因為中國太大,南北菜系的差異也太大,所以北方作家說起滷煮、豆汁口舌流涎、津津有味,南方作家一見之下卻是幾欲掩鼻。而同樣的,南方作家,尤其是廣東福建、香港臺灣一帶的食家們,說起南北杏、龍骨一類食材,北方作家皆表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不知所然。

下面我們試以南北為界,列舉下幾位美食作家那些關於美食的書籍。

《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來讀幾本美食書治癒下

一、南方系。

1、蔡瀾。

無論論名頭還是講年紀,蔡老先生都應以首位相居。蔡瀾與金庸、黃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稱。筆下功夫自是了得,為吃走遍全球,筆下亦寫遍全球,難怪《舌尖》劇組前兩季都請蔡老先生擔任顧問。其所著《蔡瀾談吃》已出數個系列,舉凡亞洲、歐洲、中國、日本,全部走透透,幾年前還曾多次組織蔡瀾美食旅遊團帶團前往世界各著名食材出產地遊覽兼本嘗美食,在吃喝一道上可稱得上是行家裡手。其著名專欄文章,數盡天下美食,寫成“死前必吃”清單,食界聞名。只不過蔡老先生因是香港人,也不免有些上面所說南北差異的問題,比如他筆下常寫到一些廣東特有食材,看的北方人民懞懞然,而當其提到北方菜時,有些地方又令我輩覺得有些奇哉怪也了。

2、沈宏非。同樣身為《舌尖》前兩季顧問的沈宏非,江湖上皆稱之為沈爺,出生於上海,暨南大學新聞系畢業的沈宏非曾於廣州、北京、香港等地從事媒體工作。可稱走遍天下、食遍南北,曾經是《南方週末》最貴的專欄作家,2003年時即以創下5元每字的身價,當時號稱全國最貴專欄寫手,其文采可見一斑。著有《寫食主義》、《發現廣州餐廳》、《食相報告》、《思想工作》、《飲食男女》、《大熊貓看小電影》等。

3、殳俏。

身為一位上海出生的美女作家,殳俏筆下的菜色帶有明顯的海派風格。2007年出版了以記錄自己日常做菜心得的《煮婦日記》一舉成名後,一發不可收。幾年間出版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貪食紀》等。由其小說《雙食記》改編的同名電影於2008年上映,讓更多人知道了這位美女作家。做為一位懂吃會做的美食女作家,殳俏寫起各種美食來顯得格外細緻入微,在她筆下,做飯是一件生動而有趣的事情,即使是普通而又家常的蔥油也精緻如藝術品:本是青翠婉約的一把小蔥,不懷世故的女孩子一般,拌豆腐、佐魚雞,都能於顧全大局中,隱約透出一種天真爛漫,讓人領略細細清香。但由小蔥變蔥油,卻要經歷一個殘酷的過程,彷彿是有隻黑手強行將她推入社會,經歷染缸,又再煉獄,一清二白的小蔥,在這混跡天涯的路途中成色已轉變了七分,未及成炭,卻也是焦黑鋥亮,面目全非了。但此時,你再嗅一下鍋中金黃剔透的蔥油,已經是種俠骨錚錚的奇香。

《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來讀幾本美食書治癒下

二、北方系。

4、董克平

說過三位南方系背景的作家,再講講北方才子。

先來說說北大哲學系才子董克平,同樣曾擔任過《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的董先生,也是一位美食專欄作者,著名美食評論家。還曾擔任過央視《中國味道》總顧問。

才子談吃,自不等同於普通食客,《紅樓夢》中的薛蟠過生日,有人送來一堆珍貴食材,在薛蟠口中道來,只說是:這麼粗這麼長粉脆的鮮藕,這麼大的大西瓜,這麼長一尾新鮮的鱘魚,這麼大的一個暹羅國進貢的靈柏香薰的暹豬。通篇都是這麼大、這麼長等粗鄙之語,令人真是要為那些好東西叫屈。

而在董克平筆下,即使提到只烤鴨,也要將烤鴨的源流細細講給你。烤鴨,最早叫“炙鴨”,見於南朝宋時餘姚人虞宗所著《食珍錄》,南宋時,都城臨安市面上已有“炙鴨”售賣,成為大眾食品;元代宮廷御廚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有“燒鴨子”的記錄,朱明王朝建都南京,廚師用炭火烘烤當地肥碩的湖鴨成菜,謂之“金陵片皮鴨”,這是北京烤鴨的最正宗的源頭。

5、唐魯孫。

談過一干至今活躍於文壇、食界的美食作家。再請出一位前輩先生。唐魯孫老先生出身名門,滿族鑲紅旗人,乃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孫。本姓他他拉氏,名葆森,字魯孫。1908年生於北京,因其自幼出入宮廷,對老北京傳統、風俗、掌故及宮廷秘聞了如指掌;年輕時足跡踏遍中華各地,是以見多識廣,深諳各地民俗風情。

又因其文字功底深厚,即使寫些平凡小物,也讓人讀來覺得津津有味,如北方人民再熟悉不過的冬季當家菜--白菜,在唐魯孫筆下也寫得生動有趣。“北方在過年時節的白菜,都是經過霜、進過窖的,不但脆而且甜。把白菜心漬一下,橫切成一寸高的圓堆,用芥末糖醋澆上一燜,就是芥末堆兒啦。酸甜帶辣,的確爽口。”

其晚年的憶舊之作《中國吃》,內中所錄,亦食亦史,老人家筆下寫美食、憶舊事、說人情,講起當年的名人食事,信手拈來,如在眼前,妙趣橫生,令人看得口舌流涎之餘,更瞭解到不少晚清、民國的歷史掌故。建議與慈禧曾侄孫所著《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唐德剛撰寫的《張學良口述歷史》等晚清民國時期歷史見聞類書籍搭配閱讀,效果更佳。

《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來讀幾本美食書治癒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