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接做韭菜,是時候對「大數據殺熟」說不了!

拒接做韭菜,是時候對“大數據殺熟”說不了!

自從微博上有人曝光出被“大數據殺熟”之後,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有遇到類似情況,之前沒太注意的人用兩個手機試了試,發現自己經常使用的APP也把自己當做韭菜對待了。

拒接做韭菜,是時候對“大數據殺熟”說不了!

通過分析用戶上網行為、購物模式、使用設備等,對用戶差別定價的做法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00年,亞馬遜就曾對68款碟片進行了差別定價。其中,某款碟片對新顧客的報價為22.74美元,而對那些對該碟片表現出興趣的老顧客的報價則為26.24美元。

拒接做韭菜,是時候對“大數據殺熟”說不了!

所謂“大數據殺熟”,就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實質就是互聯網廠商利用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專宰熟客”的一種手段。

“大數據殺熟”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同一平臺上的新老用戶不同價格。

第二,平臺及其商戶利用大數據分析不同老用戶的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做到"一人一價"。

第三,同一平臺的不同老用戶的價格也不同,平臺及其商戶利用大數據識別老用戶的特徵與行為模式,做到"因人而異"的差別化定價,目前的大數據殺熟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面上。

拒接做韭菜,是時候對“大數據殺熟”說不了!

之所以會“殺熟”不“殺生”,首先,熟客的行為軌跡相對固化,比較厭煩"貨比三家",所以他要為"慣性"或"粘性"支付更高的價格;另外,熟客往往具有較高的轉移成本,因此他要為"鎖定效應"買單。總而言之,相對於生客,熟客由於用慣了一個平臺,相對較少“貨比三家”,對價格沒有那麼敏感,也就是價格彈性比較低。所以,宰熟本質上是一種價格歧視策略。

大數據為企業的價格歧視提供巨大便利。所謂“價格歧視”其實是個中性術語,它是指相同等級或質量的商品或服務,在購買者中實行不同的收費標準。而現在的互聯網擴大了價格歧視的範圍,科技公司能夠輕而易舉知道你是否有購買意向,利用大數據來分析用戶,以此來實現利潤最大化早就是互聯網的常態。在廣告業務上,國內的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百度都是建立在用戶產生的數據之上——分析用戶喜歡什麼,再把廣告主的廣告,或者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儘量精準的推送到用戶眼前。

說了半天,那麼,如何避免被“殺熟”呢,先從控制瀏覽記錄開始吧。

儘量在瀏覽中不留痕跡,你購買過的東西、點擊過的廣告、收藏過的商品都構成互聯網公司分析你的基礎。讓算法減少對你的判斷信息是第一步,可以儘量不要用他們各自的手機應用完成瀏覽和購買,改用瀏覽器會讓你有更多的主動權。

在不需要的網站,關掉 Cookie,Cookies 是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份,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數據,通常它記錄你經常訪問哪類網頁、停留多久、什麼時間訪問,停用並不麻煩,只需要關掉一些不需要登陸但又常用的網站比如搜索引擎。

在使用手機APP的時候儘量把自己偽裝成非熟客,比如退出自己原有的賬號,或者通過別人的新賬號再看看價格。做到貨比三家,防止被商戶隱藏信息,如果不是已經被近乎壟斷的行業,可以多去其它平臺看看價格是否有浮動,選擇價格更低的平臺進行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