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教育是讓孩子健康地完成社會化

分享——親子教育是讓孩子健康地完成社會化

親子教育這件事,說小可小,小到只是一個家庭的事情。說大可大,大到經你養育的孩子,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程度或正向、或負向的影響。

親子教育這件事,如果你用心,你會發現,在養育過程中,你能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你的耐心,看到你的焦躁,看到你的憤怒,看到你的指責等等,看到你自身的一些或好或壞的特質。所以,也可以說,是一次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或許更是一次修煉自我心性、助益自我成長的機會。

下面的內容是剛剛看到的一篇文章,親子教育是讓孩子健康地完成社會化,出自書《活出自己,你的生命擁有一切可能》,作者許宜銘。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大家在親子教育這件事上一點點啟發~

親子教育是讓孩子健康地完成社會化

嬰兒第一次感覺到“我”,是從別人眼中看到自己,因為先有了他人才有“我”,所以那個“我“是從別人那裡傳遞過來的。比如在英語裡的主格是"I",像“I love you”。受格是“me”,像“you love me”。我們所說的自我就是指“me”,它是由接受而形成的。

我們親子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所有的孩子將來長大進入社會成為對社會加分的人,而不是減分的人。所謂的教育失敗就是孩子經過成長過程以後,當他踏入社會,會給社會帶來負擔,成為耗費社會資源的寄生蟲。

父母協助孩子完成社會化的過程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呢?可以簡單地區分為兩級:一種是滋養他,陪伴他,保護他,給他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去接觸、去學習、去犯錯、去經驗所有的一切,父母只在旁邊,用守護的方式,用分享的方式,用帶領的方式,用愛的方式,讓孩子慢慢進行社會化;另一種是孩子的自我在社會化過程中被打壓、被灌輸、被教導、被指責、被否定、被壓抑。當然壓抑的方式不一定就是採取否定的態度,比如一個孩子正在哭,媽媽可能會去說:“哎呀,你在哭,媽媽真心疼你”。接下來媽媽可能會安慰孩子:“如果你不哭了,我帶你去玩兒,給你買玩具。”孩子為了得到他更想要的東西,他把自己的悲傷當作代價,於是控制住原來的狀態,來換取他更想要的。媽媽雖然讓孩子止住了哭泣,但同時傳遞了另外一個信息:在父母心中,這個哭泣是不好的,所以孩子要控制住,要讓孩子停止。

為什麼當孩子悲傷的時候,父母不能只是靠近孩子,對孩子說:“爸爸媽媽看到你很傷心,很難過,要不要告訴爸爸媽媽發生了什麼事,哭得這麼傷心?”這樣,孩子就會繼續哭,因為他的悲傷被你承認、被你接納,他會繼續哭,繼續說。當他把這個悲傷地事情說完之後,這個事情就結束了。我們說過悲傷是一個結束。孩子在說完以後,也許他眼角還掛著淚水,就蹦蹦跳跳地跑出去玩兒了。這個時候孩子的悲傷情緒是得到了支持、接納,同時也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去經驗、成長和成熟。

然而我們的父母往往會介入孩子的自我世界,打斷他的世界,讓孩子成為他們想要變成的樣子。孩子的自我被打斷以後,為了要換取更多的愛,為了要避免更多的傷害,為了害怕被冷漠或被疏離,為了怕父母不再理他,不再關心他。一個孩子去努力控制他自己原來生命的流動,然後切斷這個流動,成為父母心中想要的那個樣子。這樣一個社會化,結果只能是負面的。我們要懂得孩子有自己的選擇和覺察,這樣所產生的就是他自己的良知,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進行學習,那個時候自我的發展才是健全的。我們的親子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在父母的呵護、引領下,有足夠的空間去經歷、去發展孩子的自我能力,完成健康的社會化。

分享——親子教育是讓孩子健康地完成社會化

PEM心理健康管理系統

更多瞭解

看完上面的內容,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親子教養方式呢?你對自己教養孩子方式的認知,和孩子眼中你的教養方式,是一致的嗎?有這樣一份量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能夠評價父母教養態度和行為的問卷,由66項關於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待自己的描述組成,是由孩子來作答的。通過最終出具的阿報告內容,協助父母改善、調整並最終放棄不當的教養方式。現在,開展PEM心理健康體檢項目的體檢中心,以及PEM兒童心智行為評估項目的婦幼院,都可以選擇該量表進行評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點擊文末“瞭解更多”查詢你所在城市有哪家機構在開展該項目,抽個時間,帶上孩子,去鑑定下你的親子教養方式如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