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把自己封閉起來

作者 / 譚峰

請把自己封閉起來

前幾日,有個不幸患得抑鬱症的朋友向我“討教”:“看你每天都‘樂樂呵呵’,日子過得好滋潤啊,就沒有不高興的時候嗎?”

“有不高興的時候啊,但是我不會當回事,嘻嘻哈哈就過去了。”我特別不以為然地回覆。

他又“毫不甘心”地拷問道:“不當回事?怎麼可能?難道你有什麼特異功能?”

他這個問題一下子把我“問住了”。是啊,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何來此等“特異功能”?“不當回事”說起來容易,可人都是有情感的動物,我們總聽到人們慣用“喜怒哀樂”來形容眼前的生活,何曾有人用“不當回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

“一個人做好事不難,難就難在做一輩子的好事”,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想要對任何事情不當回事,不難;難就難在,你似乎不太可能對萬事萬物不在乎。不能。

人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就是人類創造世界的過程,不僅包括例行公事,還有人之常情。這裡的“常情”指什麼?就是個體的“人”要擺脫小我的得失榮辱,和諧地融入到社會的大環境中。誰融入地快,誰成長地就快,誰就會成為最終的王者。

換句話說,誰愈能窺探人與人之間千絲萬縷的訴求,誰愈能對萬事萬物“當回事”“用點心”,誰就會愈有機會成就“人上人”的“遠大抱負”。可見,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要想客觀上做到“無所謂”,是不可能的。

請把自己封閉起來

既然客觀上不可能,那主觀上呢?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一個成語,聽起來不是很好,叫做“閉門造車”,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往大了說,閉關自守可不是什麼好詞,它不僅害的“大清亡了”,也讓我國在上個世紀的現代化進程拖延了好幾百年。往小了說,閉門造車是件很可笑的阿Q心理,他可能導致一個人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怪圈中,看著是甜蜜蜜的“小確幸”,其實總也發展不壯大。

閉關守成,聽起來不像什麼“好東西”。但別忘了,這裡的“好”與“壞”是有界限的。閉關自守,從諸如成長、發展的“硬性層面”上,是個“壞詞”,因為它隔絕了一個人和一個社會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和機會;但從陶冶情操、修心養性的“軟性層面”上來看,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好詞”。

古代的隱士,哪一個不是選擇深山老林作為他們孤獨求靜的樂土,沒聽說誰跑到鬧市街上掛一橫幅,寫道:爺近來心情不好,求組團開掛,有意者從速。即使是“大隱隱於市”的“高人”,他們也會“躲進小樓成一統”,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釋放自己的宏圖壯志。

一個人心情的培育,最為關鍵的因素是環境,而且這個環境應該是隔絕的、非開放的,是私人的、非公共性的;是相對密閉的,而非左顧右盼地處處用心在意、處處深思熟慮。因此,不難理解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時,他會選擇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海、一個人“閉關”,但絕對不會上演一群人旅行、一群人看海、一群人“閉關”(一群人閉關……這畫面太美了)的“尷尬”。

拋開各種生澀深奧的哲理,迴歸到生活常識中,一個男生失戀了,他第一反應是什麼?找自己最好的哥們喝酒吐槽,而絕不是找上一整家子人,開個“失戀心情交流會”。從培育心態的微觀角度而言,人註定歸屬於孤單,因為孤單,需要隔絕,需要封閉。在封閉的世界裡,冷靜的狂風才會神奇地來臨,吹盡汙濁的閒言碎語,颳走雜蕪的患得患失。

前幾年的時候,我很喜歡旅遊,因為旅遊讓我把“小我”瀟灑地拋棄掉,轉而找到一個社會文化風尚的存在。那幾年,樂此不疲的我,用腳掌瘋狂地丈量著世界,找到一個“不孤單”的自己,好像這樣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但近幾年,我發現自己對旅行突然提不起興趣。不是因為沒錢、沒時間,而是純粹地沒心性了。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足夠讓自己放鬆的閒適方式。

在收拾得頗有幾分小資氣氛的屋子裡,放些“小爵士樂”,淡淡地,伴隨著太陽的光線由明及暗,懶坐在書房的軟皮沙發上,隨意地翻閱著些什麼。

或者,避開車水馬龍的黃金時段,避開週末午後,隻身一人去到一個城市“無人問津”的咖啡館、博物館,對著窗戶外的絕美景緻什麼都不想,放空自己,“認真地”發呆。

又或者是,選一個“高端的”酒店游泳館,遊個1000來米,然後再泡到溫水池裡,讓清澈池中的營養礦物中和掉體內的“邪氣”,替換掉那些雜七雜八的無聊與煩亂。

與那些浮誇的“演繹人生”的“皮囊”相比,小心地給自己圈定個“豁免之地”,簡單點,樂見一顆天真剔透的心靈,便是生活的常態,更是生命的底色。

請把自己封閉起來

選擇不同了,得到的就也不盡相同。選擇了患得患失,得到的是迷茫失落;選擇的是錙銖必較,得到的是夜不能寐;選擇的是“用心在意”,得到的是“錯綜複雜”。而如果你願意嘗試著選擇純粹地放空自己,選擇簡單地寂寞,選擇心無旁騖地隔絕,得到的便是冷靜、是溫潤、是迴歸、是確信。更何況,把自己封閉起來,不等同於“把自己關進小黑屋”,而是以更為廣義而多元的方式,讓自己沉浸在自己為自己設置的生活節奏中,讓自己暫時忘記那麼多“面目猙獰”競爭者,讓自己極為單純而清醒地面對那些得失寵辱。勇於閉住雙眼和自己對話,終於地所幸聆聽到幸福的呼喚。如此,人生的難題,亦可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人生而孤獨,但不是所有人都樂於接受“被封閉”的生活。如果說,一個人需要通過“群居性的狂歡”來證明自己存在過的話,那麼一個人更需要憑藉“一個人的對話”來實現心靈的新生和救贖。封閉起來,面對自己,不僅是一個人提升逼格的妙藥良劑,更是一個人必備的生存秘籍。正如,法國哲學家薩特說的那樣,“如果你獨處時感到寂寞,這說明你沒有和你自己成為好朋友”。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似乎要急於和世界上所有的“高人”一一握手並和顏悅色地說道“幸會”,也沒有太多意念把自己封閉起來,在一個獨特的空間裡,和自己嘮嘮嗑,和自己會心一笑,淡淡地問句:“你好嗎?”

這個大千世界也許需要海納百川,要開放、要多元、要“噪起來”,但一個人的心靈恰恰需要的是封閉,是反思,是迴歸。置於繁華嘈雜的花花世界之中,不妨給自己的心靈一個密閉的花園,讓它在充盈著負氧離子的氣息中,怒放著,清醒著,倔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