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跟隨綠茶先生來到了李輝先生家,其家位於《人民日報》社院內一棟高大宿舍樓,李宅位於該樓的頂層。走進室內,明顯覺得其書齋十分敞亮,李輝說,這不僅是因為頂樓視線好,他喜歡要頂樓的原因,乃是該層比其他樓層至少高四十公分以上。這樣的層高可以把書架做得更為高大,以此可以讓他的藏書舒展開來。李輝笑稱,這只是當年弄房子時的想法,而後隨著藏書數量的增多,使得很多書只能裝箱堆在別處,為了便於使用,他又租下了同樓層的一個單元,而後他帶著我二人參觀他新弄下的這個書房。雖然裡面還沒佈置完畢,但從體量看,可放書之處遠比其居室要大得多。李輝說,他準備全部改成書架,以便他的藏書能夠作系統的分類。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沙發後的書架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另一間書庫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整理之中

走進李輝的書齋我有兩個印象:一是他的書多而不亂,其家的佈置也很整潔;二者則是他對自己的藏書基本進行了分類:他以人為單位,每位作者佔據書架的一格或兩格,如果某人的書量少,他就會將幾個人合併為一個格,但這些人也有相互間的關聯,比如“二流堂”的作者就會將他們安置在一起。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分格整理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以人為單位

也許是北方風沙大的原因,在北京所售書櫥大多都帶門,這一點跟南方有很大的不同,但愛書人都能知道書門多了也麻煩,翻找某部書雖然隔著櫥門玻璃也能看到,但畢竟有門框的遮擋,有些書還是不能做到一目瞭然。若干年前,我曾買到一部難得之本,臺北的胡星來先生對此書特感興趣,他專門來寒齋看此書,然而我在書架上一遍遍地瀏覽,卻始終找不到這本書,而胡先生善解人意地說,找不到就算了。他的這句話讓我大感難受,因為我隱隱覺得,他的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有意不給他看。這種狀況讓我有苦難言,一個多月後,我在查找其他的書時無意間打開櫥門,胡先生要看的那部書靜靜地躺在那裡,而正是因為門框的遮擋,當時我未能找到它,這件事更讓我對帶門書櫥的痛恨增添了幾分。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民國舊版

也許有他山之石的心態,每當我走進友人的書房,我都會留意對方書櫥的制式。而今看到李輝的書櫥卻很特別:沿著客廳最為寬闊的一面牆做了頂天立地的書櫥,這個書櫥沒有一一做門,僅是像衣帽間裡的衣櫥那樣做了推拉門。如此高大的書櫥門用手拉起來卻有如彈指般容易,看來其所用的導軌品質優良。這種書櫥我在他人家卻未曾看到過,我覺得李輝應當是受衣櫥的啟發,而將其嫁接了過來。這種做法既可以遮擋北方令愛書人生厭的灰塵,也便於迅速地查找欲得之書。這樣的以衣櫥化為書櫥的方式,看來值得推廣。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黃永玉畫作

客廳沙發的正前方懸掛著黃永玉的畫作,此畫頗為精彩,一眼望上去有金壁輝煌之感。近幾年,我常看到李輝帶朋友到黃永玉家拍攝的照片。然而我卻好奇於他們所拍照片卻從沒有黃永玉家書房的樣子,而這是我最感興趣者,於是我順口問李輝這個問題。李輝笑著說,黃永玉從不讓人看他的書房,因為老先生認為書房是人的底褲,怎麼可以讓人揭開來看。其實我知道老先生的所言確實有道理,而當年的周作人也同樣不讓人看他的書房,他曾經說過:自己的書齋不可給人家看見,因為這是危險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但我跟李輝交談時忍住了沒有說出周作人的這句話,否則的話,我來參觀李輝的書房豈不是窺私癖發作?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書房主人的作品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其中也有一些是李輝著述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董橋的簽名本

顯然李輝沒有留意到我的小心思,他繼續向我介紹著在圖書分類方面的心得,而綠茶則感慨於李輝在分類上的仔細,他以前多次跟李輝要一些圖片,李輝都能迅速找出原件。他從李輝那裡瞭解到,這樣的習慣早在其讀書之時就已養成,因為李輝順手得到的一些小紙片等物會鄭重地保存起來。雖然有這樣習慣的人不少,但落實到實踐卻並不容易,隨著數量的增多,如何能將所需之物信手拈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李輝則稱,客廳內這一大排書架藏的全是作者的簽名本,而非簽名本之書則堆放到了其他的房間。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介紹分類方式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以事件歸類

與電視牆相對的一面牆同樣是一排書架,這排書架沒有門,但也同樣分割成了一個一個的方格。我突然意識到這種分法的妙處:不僅僅是以作者進行分類,同時這種小方格也會縮短了書架格板的懸空距離,使得書架不至於變形。雖然這個大書架上面插得滿滿的,但細看上去,每一層的格板沒有絲毫的彎曲。由這些細節也可看出,李輝在一些小問題上也同樣很認真。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典藏級的外文書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品相還不錯

我在這架書架上看到了不少的外文版精裝書,從色澤和裝訂形式上看,這都是百年前的故物。李輝說正是如此,因為有一度他在網上大量地買這些外文書,而關於書的內容他限定在外國出版的關於中國的書。以我的所知,以此為專題的人也不在少數。兩年前上海圖書館就買到了一大批這類書的專藏,而此前我並不知道李輝也有這樣的偏好。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外文書

然而李輝告訴我,他蒐集這一類書最初是為了收藏,後來再想到,為什麼不請人翻譯過來,讓更多的讀者知道百年前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景象。於是,他與深圳海天出版社合作,策劃一套“尋找中國”譯叢,剛剛出版三種,後面還有一些在翻譯中。他說大學畢業後有些同學因為不從事翻譯工作,故學到的外語漸漸生疏了。他也擔心出現這種情況,分配到《北京晚報》之後,每天中午只要有時間,他就進行翻譯,堅持了二十多年,後來,他能夠寫美國《時代》週刊上的《封面中國》,也與此相關。我誇讚他藏以致用,他卻笑著說,其實自己精力也有限,因為他只是白天寫作,而晚上只進行整理資料的工作,這樣的習慣他堅持了幾十年。這種習慣的好處,是他能夠保持長久的創造力,但同樣這也會影響到他的寫作進度。李輝告訴我,近些年他在網絡上認識了一些朋友,而有些人翻譯熱門書的水平也很不錯,於是他把自己認為值得翻譯的老版本直接寄給對方,請他們翻譯。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外文版中的趣書

將這些珍貴版本竟寄給陌生人,李輝的膽識令我佩服,因為他告訴我,買這些外文書其實也花了不少錢。他買這類書最瘋狂的階段,花了二十多萬。他能將這樣的書寄給不相識的譯者,如此之膽大,如此之信任他人,這都是我所做不到的。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以人分類的手札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翻看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都是名人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數量夠大

談話間,李輝把我二人帶入了另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內也全是書架,其中一排書架插放的全是卷宗冊。李輝介紹說,這是他收藏的名人信札以及相應的檔案。我注意到每一個檔案夾的側脊上都寫著人名,而每個名字都是文化界如雷貫耳的人物,李輝有如此數量巨大的手札,這大出我所料。而李輝則稱,這些手札大多是作者本人直接寫給他的,有的一個人就有幾百通之多。他同時告訴我,明年是黃裳百年誕辰,他已經將黃裳寫給自己的一百多封信整理掃描出來,很快將由浙江美術出版社其影印出版,以此來紀念黃裳百年誕辰。為此,他請黃永玉先生為該書題簽“黃裳致李輝信札”,同時還請黃先生設計一張專用藏書票。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吳冠中題記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黃裳題記

提到黃裳先生,這讓我想起了與李輝先生的相識。十幾年前,李輝跟華東師大的陳子善先生在該校舉辦紀念黃裳八十大壽作品研討會,我也被邀請前去參加此會。在那場會上,我第一次見到李輝先生,因為他是主持人之一,有太多的事情由他來張羅,故在該會上我並沒有跟他打招呼,然而他主持會議的風采卻讓我第一次得見。

對於李輝為什麼給黃裳搞這樣一場研討會,事先我並不瞭解,以我的偏見,黃裳專藏古書,而我也有這個嗜好,正因為如此,我幾次到黃裳府上欣賞他的珍藏之本。我雖然與李輝不熟,但我讀到他的文章都是跟現當代文學史有關的人物,未曾看到過他研究古書的文章。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他給黃裳張羅這樣的研討會呢?那天的研討會黃裳本人並未到場,當時我給老先生去電話問他為什麼不來,他說這樣的會像是開批鬥會,因為這是對他作品的品評,他在場的話別人就不便於暢所欲言。既然老先生不來,而我當晚的宴會也就沒有參加,後來我聽說,李輝還是把黃裳請到宴會現場與大家見面,可見他跟黃裳先生確實是很熟識的關係。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李輝為黃裳出的另一部書

此後不久,也就是2008年初夏,李輝給我打了個電話,他說黃裳出了一本新書,這本書因為是特精裝本,郵寄容易損傷品相,所以他讓我前往《人民日報》去取此書。我對黃裳的書一向有著偏愛,聞聽有此之贈,立即趕到了《人民日報》社文藝部,李輝遞給我一個大盒子,打開來看,此書乃是《劫餘古豔——來燕榭書跋手跡輯存》。此書為十二開本方形彩印,外面所加的紙盒也製作得很精美。我翻看一下,原來該書乃是大象出版社“大象名家珍藏”系列出版,由雅昌公司所印,雅昌則為國內彩印水平最高的一家。但該廠的印刷費用也同樣名列行業前茅,故這部書的售價標為760元,這在當時是很不便宜的一部書。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劫餘古豔》

這部《劫餘古豔》扉頁上有黃裳寫好的題贈條,這張贈條粘貼在扉頁上。李輝告訴我,這部書其實是他幫著黃裳先生出版的,故黃裳要將此書贈給何人就直接寫上這樣的小條,而後寄給李輝,由李輝粘貼後送給受贈者。我有幸得到這樣一部書,當然很開心。李輝則告訴我,為了出版這部書,他陸陸續續張羅了三年,其主要原因是為了能夠百分之百還原原物的精彩。翻看此書,果真不同於尋常的影印之本。

此次的取書乃是我跟李輝的第一次直接接觸,而同樣也是跟黃裳有關。那次的相見讓我又看到了他做事認真的一面,因為並不熟悉,故我們的話題僅是圍繞著這部書聊了幾句,並沒有進行深入的交談。一年之後,孔夫子舊書網在魯迅博物館召開了一場會議,我在此會上再一次見到了李輝。他在講話時則稱,孔夫子網建成不久。他就開始在上面大量地買外文書。那個時段,人們在孔網上主要是買舊書和二手書,像他這樣專題明確地專購外文中有關中國之書者卻頗為罕見。他的談話讓我瞭解到,他不僅是一位作家和學者,他同樣有藏書之好。正是因為這個會議的信息所得,使得我跟他的交往漸漸多了起來。

二十年後的今天,我才走進了李輝的書房,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他藏書的專題以及他謹嚴的分類,同時我也講述到了與他相識的因緣。李輝聞言立即拿出一部《劫餘古豔》,而後他更為詳盡地告訴我,編這部書背後的故事。我們在聊天中提到哪一位,他就能拿出相關的著作,而展示完畢後,他並不將那部書隨手堆在桌子上,而是立即歸還原位。如此之條理,至少我見到過的愛書人少有能做到。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堂號1

我邊跟李輝聊天邊觀察著書房內的各種細節,我注意到他的幾間書房都未懸掛書寫堂號的匾額。李輝笑著說,他的堂號叫“看雲齋”,不少名家給他書寫過。因為“看雲”二字並非是指身居最高層而不畏浮雲遮望眼,因為此號來自於他的一個專欄名稱。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堂號2

李輝說,在九十年代初期,他在《收穫》雜誌開了個專欄,專欄名稱叫《滄桑看雲》。在此之前,他先在《收穫》發表了沈從文、巴金的文章,又應邀單獨開這個專欄。“滄桑看雲”集中寫二十世紀的文化人物與京派沙龍、五七幹校和紅衛兵等。他筆下的那些文化人,都有著滄桑的經歷,同時也有歷史厚度,所以他起了這樣一個欄目名稱。此欄目他一寫就是3年,三年總計寫了18篇。這些人都是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上有份量的人物。比如他寫到鄧拓、老舍、吳晗、趙樹理、梁思成林徽因、瞿秋白、胡風、馮雪峰、姚文元等。以李輝的話來說,他寫的這些人,有的在“文革”中自殺,而在那個時段能以這樣的專題欄目來寫這些人者還不多見,故該欄目頗有影響力。而後,他將此欄目所寫文章結集出版,書名就是《滄桑看雲》,這也正是他“看雲齋”堂號的由來。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瓷瓶上也是黃永玉題字

他讓我欣賞擺在書架角落的一個大瓷瓶。這是幾年前在景德鎮一位工藝大師繪製。作者問寫什麼,正好李輝在《收穫》開設的欄目為“滄桑看雲”,於是,瓷瓶上就寫上了這四個字“滄桑看雲”。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堂號3

說話間,李輝拿出多張名人為他所寫的堂號讓我拍照,而我的所見基本上都是“看雲齋”三字。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堂號4

這些年來,我看到過許多李輝所編之書,我問他這些年總計編了多少書,他說自己未作過系統的統計,而後他提及曾經編過的幾個系列叢書,聽他一番簡述,綠茶統計了一下,說至少有幾百種之多。李輝有公作在身,他如何能有這麼大精力寫出了那麼多本著作,竟然還編出了這麼多的書,這個成果還是讓我有些吃驚。李輝則稱,這跟他的心態有一定的關係,他說自己沒有入黨也就不當幹部,原來他在《北京晚報》工作曾經當過副刊部的副組長,這是他有過的唯一職務,後來調到《人民日報》後就什麼職務也不擔任了。因為不當幹部就可以不去開會,所以他就有了大把的時間,而他把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和編書方面。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所編之書

李輝看雲齋:譯著編書,揭捐俠膽(上)韋力撰

李輝編的另一套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