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助茶香:知名唐代茶诗一瞥

谁解助茶香:知名唐代茶诗一瞥

炎炎夏日,一壶清茶堪称最好的解暑佳饮。而所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三》),品着清茗,伴着凉风,诗人们又岂能不文思泉涌,诗情勃发?千百年来,古代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不下数千首的茶诗、茶词。其中唐代,随着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繁荣,更是涌现出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广为世人传诵。

谁解助茶香:知名唐代茶诗一瞥

说到唐代的茶诗,首先不能不提到陆羽。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因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人誉为“茶圣”。除了研究茶道外,陆羽也工诗,作品传世者虽然不多,但经典茶诗《六羡歌》却是广为人知。

《六羡歌》

(唐)陆羽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诗的大意是:不羡慕黄金做的酒器,不羡慕白玉做的酒杯,不羡慕入朝为官,不羡慕富贵名利,只羡慕故乡的西江水,可以流向竟陵城边。全诗简明扼要,以六个“羡”字(四个“不羡”,一个“千羡”和一个“万羡”),反映出诗人爱憎分明的处世态度,也可以说是陆羽人格品质的高度总结。第一句中的“黄金罍、白玉杯”是盛酒的器具,都代表酒,陆羽不羡酒,实际是羡茶。第二句是不羡“入朝为官、富贵名利”,实际是羡慕隐居或云游山林之中。第三句是对故乡“西江水、竟陵城”的赞美之情,也包含着羡茶。茶圣陆羽谈茶如此含蓄,表现出他极深的修养功夫。

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也是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在茶界的历史地位仅次于陆羽。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唐代又一首十分著名的茶诗。诗中写道: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谁解助茶香:知名唐代茶诗一瞥

诗人从“一碗”到“七碗”,以神逸飘洒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种种功能与好处,最后把品茶的审美升华到精神领域,令人称奇叹绝,由此确立了《七碗茶歌》在中国茶诗中的崇高地位。

谁解助茶香:知名唐代茶诗一瞥

唐代诗人中,白居易和元稹这对诗坛挚友都是爱茶之人,并且均有经典茶诗传世。白居易写有《两碗茶》一诗,表达内心深处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诗云: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元稹写有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茶诗》,同样也是才情横溢,饶有趣味: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诗作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道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一至七字的宝塔诗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少见,元稹这首有关茶的宝塔诗更是独一无二,在中国古今茶诗中可谓独树一帜。

谁解助茶香:知名唐代茶诗一瞥

杜牧,作为晚唐最知名的诗人之一,尽管在诗歌创作思想上跟元白等人大相径庭,但对于茶的爱好却与元白们别无二致。杜牧一生也创作了不少知名的茶诗,比如《题茶山》、《题禅院》等,他的《题禅院》诗,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思想情调,在我看来都颇类似于“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诗作,飘逸潇洒中犹然流露中几许难以自抑的辛酸与惆怅。

《题禅院》

(唐)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载青春不负公。

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完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云: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很少见的。

大家说说看,其中谁写得最好呢?

谁解助茶香:知名唐代茶诗一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