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ISS竟然也要搞國企改革?

提示:據SpaceNews網站5月18日報道,美國宇航局發表了一份有關低地球軌道空間實施商業化改革的方案,而在17日的聽證會上出現的一份報告卻對空間站的商業化方案提出質疑。爭論的源頭,正是特朗普政府對國際空間站進行私有化改革的建議。(本文共1302個字,閱讀約需2分鐘)


在眾議院科學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當談及國家在低地球軌道空間的未來策略時,以Bhavya Lal為代表的美國國防分析科技政策研究所認為,商業空間站在2025年不太可能實現盈利,彼時正是NASA(美國宇航局)對ISS(國際空間站)提供資金的最後一年。

美國的ISS竟然也要搞國企改革?

Bhavya Lal的研究報告模擬分析了商業空間站運營的幾種模式,他們在當前運營成本的基礎上適當放寬條件(比如運輸成本減少50%至75%),並且也考慮到了商業空間站取得成功後,部分行業(異型光纖製造、在軌衛星製造和網紅宇航員主持秀)繁榮帶來的積極影響,但是最終結論就是:2025年,空間站的任何商業行為難以實現盈利。

Bhavya Lal說:“我們採訪過一些風投資本家,他們普遍認為實現盈利的不穩定因素較多,不值冒險投資。”儘管如此,該研究報告還是提出了三個備選方案:其一是將NASA對ISS的資金支持延長至2028年;其二是在2025年對ISS實行部分私有化,其三是由NASA參股商業空間站。

美國的ISS竟然也要搞國企改革?

17日當天,NASA還發表了一份《關於低軌道空間商業化可行性研究》的聲明,該聲明計劃在30天內正式提交。NASA人類探索與行動副署長Bill Gerstenmaier說:“這份報告將公開ISS商業化的細節,在經費使用上也將有明確說明。”他認為,雖然有很多人不太看好ISS的商業化,但是在最終下結論之前應該參考一下民間企業對私有化ISS提供的商業計劃、市場分析和經費預算報告。

5月16日,參議院空間小組委員會的討論結果是“反對NASA在2025年停止對空間站的資助”,而眾議院成員大多持保留意見,他們堅稱“要看到NASA的聲明報告之後再做決定”。


短評

當前,ISS由6個國家和組織共同運轉,主要由美國提供資金支持。現在,NASA每年向ISS投入約35億美元(或由參與者共擔),累計已經砸了1500億。然而,這種略帶“公益”性質的項目顯然無法滿足特朗普政府精打細算的執政理念。我猜想,美國政府的會議記錄(如果有的話)應該是這麼寫的: “這空間站嘛,搞了這麼多年,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基礎比較紮實。我看最近新成立的太空探索項目部比較積極,可以考慮適當給他們撥點經費,鼓勵年輕同志闖一闖。那個馬斯克就不錯,我看他自己發火箭也搞得風生水起的嘛,這空間站哪,也可以嘗試在國企改制的路子上搞搞試點,時間節點嘛,就定在2025年吧。

美國的ISS竟然也要搞國企改革?

老幹部特朗普

的確,從商業角度上講,太空環境還是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你能想象有朝一日,某個航天員身著MIKE宇航服,攜帶MV手袋在大眾媒體注視下出入太空艙的巨大商業價值嗎?

美國的ISS竟然也要搞國企改革?

太空旅遊只是小意思

除了打廣告這種相對直接的盈利模式之外,太空旅遊也將成為航天產業的熱點之一。然而,這些都比不上太空製造、微重力科研這等黑科技的商業前景。當然了,所有這些“瘋狂舉動”最早也得到2025年才可能出現,在有真東西面世之前,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站在歷史的角度,任何一次看似風平浪靜的改革都曾遭受過血雨腥風的衝擊,每一次的改革調整都是對政府執政智慧的巨大考驗。就ISS的私有化改革而言,體制內的專家不相信有人能全面接盤,無論是已經著手訓練宇航員的Axiom Space,還是專注於空間站設計的Bigelow Aerospace,誰都沒有胃口能全盤吞下。對於風險投資者而言,想在國際空間站這個項目上撈到好處,也許十年時間都不一定能回本!

最近,美國航天界就此事討論的盛況堪比 “百家爭鳴”,私有化ISS到底是一部民主內耗的鬧劇還是一場上下一心的革命,本公眾號將持續保持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