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 鏗鏘前行

国企改革 铿锵前行

5月23日,湖南華菱漣源鋼鐵有限公司2250熱軋板廠,加熱後的鋼坯經深加工後,成為厚度和寬度滿足精軋要求的中間板坯。(資料照片)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唐俊 通訊員 嚴安 攝影報道

国企改革 铿锵前行

湘電風能第一臺5兆瓦直驅型永磁風電機組2012年初在福建省福清市沿海成功安裝。(資料照片) 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

8月,驕陽似火,而更為火熱的是華菱漣鋼的生產經營。今年上半年,生產、銷售和效益都創造了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從40年前一家經營困難的地方鋼企,到今天中南地區重要的精品鋼材生產基地,漣鋼的命運轉折點,出現在1978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企業擁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

197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漣源鋼鐵廠等60家企業進行首批擴大自主權試點,湖南國企改革春潮湧動。

40年來,從最初的放權讓利,到逐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再到不斷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我省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生產車間”,蛻變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不斷做強做優做大。

給企業放權鬆綁——

漣鋼等60家企業首批擴權試點,全省國有企業利潤總額7年增長近一倍

走進漣鋼,一座曾經連接生活區和生產區的鋼索吊橋,還保留著老漣鋼的記憶。整個廠區都已舊貌換新顏。

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沒有自主權,計劃由國家統一下達,原料、產品、收支、基建等都由國家統一安排。“建個廁所都要到省裡批”,78歲的原漣源鋼鐵廠黨委書記張友陵說到當時的企業,感觸頗深。

翻出漣鋼的“賬本”,從1958年投產到1977年底,20年中有13年虧損,盈虧相抵後淨虧8733萬元。

1979年,國務院就逐步擴大國營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連發5個文件。

張友陵回憶,1979年初,省政府考慮到漣鋼管理基礎較好,決定在漣鋼試行利潤留成,即企業將利潤上交一部分,自留一部分。

廠領導心裡沒底,同財務部門摸底算賬,又多次與當時的省冶金局、省財政局交換意見,最終在當年4月確定,年利潤上交58%,企業留用42%做生產發展基金、職工福利基金和獎勵基金。

改革當年見效。1979年,漣鋼實現利潤1773.2萬元,比上年增長2倍多。“實踐證明,這樣做國家多收了,企業多留了,職工收入增加了,初嘗改革甜頭。”張友陵說。

1979年10月,省政府決定將國營工業企業利潤留成試點從漣鋼擴大到湘潭紡織印染廠、醴陵國光瓷廠等60家企業。

為擴大改革成果,1980年,省政府對漣鋼試行利潤遞增包乾制,也就是承包經營,以1978年實際利潤為基數,每年按一定比例遞增上交國家,剩餘部分歸企業,一包7年。

留利多了,有人說“漣鋼發財了”,甚至有人主張叫停改革。

時任省長孫國治力挺漣鋼試點,堅持要搞下去,同時確定將漣鋼年利潤上交基數由500萬元增至1200萬元、遞增比例由7%提至12%,這才保住了這項改革。當時在全國冶金行業,漣鋼可謂首家。

“有了錢,企業大搞技術改造。”張友陵介紹,幾年間,小高爐變大高爐,設備加速更新,上世紀80年代初期,漣鋼的焦比、高爐利用係數、成材率等指標進入全國鋼企前列。

鬆綁放權,省政府對國營工業企業實行利潤包乾、聯利聯責計獎、計件工資、浮動工資等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1984年起,又在全省推行廠長負責制,讓企業在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原長沙橡膠廠工會主席李海泉對試行廠長負責制記憶猶新。他介紹,以前,企業“看似大家都負責,實際都不負責”“幹好幹壞、幹多幹少一個樣”;改革之後,廠長有職有權,敢拍板了,辦事效率提高了;車間生產實現權、責、利統一;人事勞動制度打破了“鐵飯碗”“鐵交椅”。

企業“鬆綁”,效益提升。據統計,1985年與1978年相比,我省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由10.84億元增至21.63億元,增長近一倍。

整體搞活國有經濟——

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

7月,福建連江北茭風電場,湘電集團旗下湘電風能生產的24颱風力發電機組,與超強颱風“瑪利亞”正面“交手”。湘電產品不僅毫髮無損,而且迅速恢復生產。

作為一家老牌國企,湘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風浪中一直挺立潮頭,如今已成為我國風電裝備的領跑者,高效電機穩居國內市場第一位。

湘電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市場經濟大潮初起,企業靠市場吃飯的觀念還沒轉變過來,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面臨著生產任務不足、經營虧損、社會負擔沉重等發展困境。

這些幾乎是國有企業的共同問題。

經過最初放權讓利,國有企業活力被激發,但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仍然橫亙於前。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1995年,省政府選擇55戶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並逐步放開到全省。隨後幾年,根據中央部署,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大放小,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

抓好大企業。省裡集中力量抓一批骨幹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改革、改組和改造,組建冶金、電子信息、輕型汽車、建築材料、工程機械等8個省重點企業集團。

放活小企業。通過租賃、出售、兼併、破產等多種方式,使小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至1999年6月,全省國有小企業改制面超過75%。

湘電集團在這一輪改革中脫胎換骨。

1997年,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湘潭電機廠改製為湘潭電機集團有限公司,由11個分公司、6個子公司、10個控股公司和參股公司組成;660多名部處室人員分流到分、子公司,全集團精減職工920人。湘電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由省政府授權行使國有資產投資主體職能,政企分開、責權明確邁出了第一步,湘電集團從組織形式上,完成了由工廠制向市場化公司蛻變。

抓住時機實現債轉股,推行面向市場的事業部制,剝離辦社會職能……一系列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湘電集團煥發生機。1997年一舉扭虧為盈。1998年成為當時省內少數“三不欠企業”(不欠稅、不欠息、不欠費)之一。1999年,國家經貿委將湘電集團列入全國520戶國家重點企業行列,排在283位。

深層次的改革在步步推進。湘電集團聯合北京市地下鐵道總公司等其他6家單位,設立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2年在上海證劵交易所掛牌上市。湘潭電機上市後,利用募集資金加大技改投入,推進合資合作實現產業裂變,不斷放大優勢,贏得市場。

至2000年底,全省共有170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公司制改造,開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運作。三湘大地,“股份有限公司”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董事長”“監事”成為企業管理者時尚的稱謂。

做優做強做大國有企業——

整合資源,聚焦主業,輕裝上陣闖市場,深化改革在路上

今年上半年,華菱集團創半年度歷史最好業績,實現銷售收入645億元,盈利36.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28%。

因全球金融危機和鋼鐵產能過剩雙重擠壓,湖南最大的省屬國企華菱集團曾連續多年虧損。2016年7月,華菱鋼鐵拋出“鋼鐵換金融”重組方案,期望以此降低資產負債率,走出困境。

但一年之後,華菱鋼鐵自我否決了重組方案,放出“做好鋼鐵主業,進入世界500強”的豪言。

省經信委主任、曾經的華菱集團掌門人曹慧泉坦言,選擇終止重組,是為了做好鋼鐵主業。

保持定力,做好主業。如今,華菱集團旗下的湘鋼、漣鋼、衡鋼,在橋樑鋼、高層建築結構鋼、海工用鋼、高強耐磨鋼等多個細分領域內堪稱隱形冠軍。

華菱集團正是近年我省國有企業不斷深化改革,做優做強做大的一個縮影。

2004年3月16日,省國資委掛牌成立,啟動國有資產監管新體制。

同年,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省屬國企改革拉開大幕。按照“發展壯大一批、轉制搞活一批、關閉破產一批”的思路,全省699家省屬國有企業,展開一場波瀾壯闊的改革攻堅戰。

整合優勢資源,推進併購重組。湖南煤業集團、湖南黃金集團等大型集團公司相繼成立,催生一批具備行業競爭力的領軍企業。

產業轉型升級,產品走向高端。華菱鋼鐵攜手安賽樂米塔爾,進軍高端汽車板市場;中聯重科自主研發的世界頂尖工程機械、現代農機等產品頻頻問世;長豐獵豹生產的CS9、CS10等SUV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市場“爆款”產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企改革步入“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戰鼓聲聲。

2014年,湖南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形成我省國企改革的“1+N”政策體系,明確改革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

圍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目標,我省持續推進國有資本佈局結構調整與企業重組整合,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加強企業黨的建設,國有企業活力勃發。

2015年,我省全面啟動省屬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可望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卸下包袱的國企將輕裝上陣縱橫市場。

截至今年6月底,省屬37戶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11675.35億元,同比增長6.3%。37戶監管企業上半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127.66億元,同比增長13.6%;淨盈利66.44億元,同比增長29%。

新時代當有新作為。經過一輪輪改革洗禮的湖南國企,正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上闊步前行。

國企改革大事記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擴大企業自主權。

1979年10月,省政府選擇60家國營企業首批進行擴大自主權試點,實行利潤留成。

1984年,省委、省政府在42家大中型國營工業企業試行廠長負責制。

1995年,全省55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啟動。

1995年,長沙市國有企業率先在全國推行用工與人事管理分離的“人事代理制”,並被國家人事部規定1996年在全國國有企業逐步推行。

1996年,為搞好搞活國有小型企業,全省28個“放小”重點縣市的改革全面啟動。

2004年3月16日,湖南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

2004年,以省屬國有企業為重點的我省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啟動,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以產權改革為核心的攻堅階段。

2014年,湖南率先在全國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拉開深化國企改革的序幕。

2015年,我省全面啟動省屬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計劃到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

2017年2月,省政府出臺《關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實施意見》。

2017年8月,省國資委出臺《省屬監管企業黨建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2017年12月,省屬監管企業公司制改制任務全面完成。

2018年7月25日,省委深改組2018年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