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深藏山东农村的首富 曾开除偷吃公司三颗花生米的官二代员工

张士平的故事很多,且看他如何单枪匹马战胜时代、对手和他自己。虽深藏山东农村,但他从来不惧怕世外竞争,反而用最简朴的经营哲学打败了中国国有企业和全球竞争者。张士平纪律严明,曾勇于开除“官二代”员工,而该员工仅仅偷吃了公司三颗花生米。

他是深藏山东农村的首富 曾开除偷吃公司三颗花生米的官二代员工

张士平1981年任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厂长,然后在1994年任邹平县魏桥棉纺织厂厂长。1998年成为山东魏桥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五年之后任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在张士平领导下的魏桥集团从1998年到2003年连续7年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跻身中国工业及出口企业百强。生产能力的猛增在当时不仅没有把魏桥拖入滞销困境,反而带来各项指标年均50%以上的迅猛增长。不过这也为之后开始的长时间供给侧改革-铝项目去产能埋下了伏笔。2003年,魏桥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2004年5月在港首次配售成功,两次总计募集资金30亿港币。2005年,张士平带领的魏桥创业集团投入70亿元巨资,扩建纺织印染服装系列项目。2005年6月,张士平与他的企业为了配合滨州市委、市政府“追赶战略”的实施,决定增大销售收入、利税、利润、自营出口创汇各指标,与政府合拍,擅于反应。这都说明了张士平具非凡能力与手段的。

更加重要的是,张士平用接近十年时间改造了铝产业的发展模式—他打通了整个铝的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铝土矿石到氧化铝、电解铝,以及下游的铝材料加工;同时自建独立电网,彻底解决了能源问题。他将其称为“铝电网一体化”。另外,不难发现,张士平将这些工厂密集分布,极大地减少了内部的物流成本。他们甚至将冶炼出来的炙热铝水直接运往下游工厂,而其它公司的做法是将铝水冷却制成铝锭再运往下游,下游加工厂则需要再次将其融化才能够用于生产。这至少将为张士平在中间环节上节省每吨800元的支出。在把生产成本做到最低的同时,其多年的经验带来新建项目的投资成本骤降,据张士平估计,他每投资1万吨电解铝的成本只有其竞争对手的接近二分之一。

他是深藏山东农村的首富 曾开除偷吃公司三颗花生米的官二代员工

张士平将自己在纺织业积累的管理理念输送到了铝产业的各个环节。他严明纪律制度,痛恨腐败。他曾经因为发现煤炭采购环节出现问题,而一次性开除掉了20个人。如今,其拥有一个700人的检验团队,对每一车煤炭进行交叉对比检测,以保障煤炭质量。张士平称:“我们一直都是把一分钱当一块钱花。”魏桥有一个特殊的早会制度,每天早晨6点半,该集团20余人的高管团队会聚集在一间会议室里面对面交谈。这样的场景已经发生了数十年,从未间断。张士平的一名下属告诉我,老板一直在打造一个有执行力的管理团队。而张士平就得像指挥管弦乐队一样,了解每一名乐师和他们的方位,分辨出每一个错音,并且清楚其源自于何处。

在这样的早会上,张士平常常会谈及自己对于财富和人生价值的话题。他认为,人结束生命时带不走任何东西,而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他甚至警告自己的高管说:“你们可以支配的财富只有你们的工资和奖金”,公司里的每一分财产都是用来创造税收和造福自己的十几万名员工的。

这也是张士平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工作。他不用电脑,没有微信,但他的手机就是一个面向员工的投诉热线,他经常会收到来自于普通工人的短信。此外,他还在公司内设置了意见箱,供员工写信给他。张士平随即从办公桌里拿出一封员工来信给我看,表明自己没有说谎。他说:“很多对我来说是小事一桩,但到员工个人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所以,必须管。”

他早期的成功来源于自己对于效率管理的深刻理解和严格执行;他把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这令他在如今两个被认为无利可图的行业里依然游刃有余;让他人感到棘手的政商关系,对于张士平来说并不是什么阻碍,他总能够找到两方最切实的需求,并且将它们统一起来,但他的确不会总是对官员言听计从;张士平懂得拒绝诱惑,他发誓此生不会跨入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行业,绝不染指其可以轻易进入的期货交易,并且对金融和互联网态度冷淡。他明白自己所知有限,并且坚持量力而行,正是这种自知之明,将真正的智者与只是自以为聪明之辈区分开来。

他是深藏山东农村的首富 曾开除偷吃公司三颗花生米的官二代员工

年近暮年的张士平比同龄人看上去都要年轻许多。他拥有魁梧强健的体魄,粗壮有力的臂膀把西装撑得鼓鼓的,不仔细看,你很难发现他头上的几丝白发。这与他青年时期从事体力劳动以及热爱运动关系很大。他曾经是全县万米长跑的季军,仅仅是输给了得过全省冠军的两名职业运动员。

张士平为自己数量庞大的员工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无论员工来自于哪里,张士平承诺做到家有所居(每人都有房子住)、老有所养(每人都有养老保险)、病有所医(在公司自建的门诊享受低价医疗)、子女有学上(自建8座幼儿园,支持政府创办小学、中学)。张士平还说,房子会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工人,面积最小要达到90平方米,必须有三居室。这样做的依据是,他鼓励员工把老人孩子接过来一起住,一家三代人进城安居于此。

从张士平早年的生活轨迹里很难看出他会成为一家《财富》世界500 强公司的领导者。他出生在邹平县一个叫做魏桥镇的偏远乡村里,父母都是穷苦的普通农民。张士平说他最早的记忆就是饿肚子。他是家里的长子,在初中之后便停止了学业,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他开始进入当地的一家油棉厂工作。直到1981 年张士平因为“能吃苦、最勤劳”被提拔为厂长之前,他度过了十几年推车工、扛棉工的平淡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