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解放战争时期的3首律诗,将征战场面刻画淋漓尽致

为大家奉上的是毛泽东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三首诗篇:

五律·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1947年3月下旬,蒋介石开始调集胡宗南部14万军队向延安进攻,毛泽东被迫从延安转移到陕北的一个小地方----张冠,《五律·张冠道中》就是当时转移时所作。该诗描写了毛泽东艰苦卓绝的转战陕北的战斗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此诗亦可视为人民解放军当年艰苦转战生活的纪实。

张冠道的这段路,毛泽东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笔下的塞上出征。天气的恶劣、敌人的追剿都难不倒众志成城的将士,诗人以豪迈的笔调写出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寥寥数十字,将征战场面刻画淋漓尽致。

毛泽东诗词——解放战争时期的3首律诗,将征战场面刻画淋漓尽致

五律·喜闻捷报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9月又相继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战役大捷。中秋节之夜,毛泽东漫步于神泉堡附近的黄河边,思绪万千,将凯旋后的喜悦化为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妻子儿女思念之情,于是作了这首诗。此诗既反映了毛泽东闻西北野战军三战大捷喜不自禁之情,又反映了在中秋佳节之际思乡思亲之情。

全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迭宕,平淡中见雄奇,温婉中见豪放。全诗40个字,把喜闻捷报的喜悦之情深沉地蕴藏在了对全国解放的更大的期待之中。

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衬托出心境和胸怀,使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颔联侧面描写喜闻捷报后的心情,即作者在中秋佳节得到收复蟠龙的消息,借景寄情,对革命战争胜利进展的喜悦,溢于言表;颈联借颔联所提的“明月”随势把情绪由轻松愉快转为沉郁,就像低吟:月到中秋,家山万里,在胜利的喜悦中,在战后的平静中,他生出缕缕怀土思亲之情;尾联承接颈联的感情,如果说前面句子中出现的明月是独照伊人,那么到这里便化成了满天星斗,普照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捷报频传、对胜利深切的期待。

毛泽东诗词——解放战争时期的3首律诗,将征战场面刻画淋漓尽致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诗词——解放战争时期的3首律诗,将征战场面刻画淋漓尽致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于1949年9月,全诗56字,起于描画,继以议论,结以赞叹,一气相生,联翩而下,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的史实。

该七律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整篇诗作风格豪放,起句开始就表现出恢宏的气势,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势如破竹,震撼人心,犹如飓风扑面,使人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语言铿锵有力,叙事与议论结合紧密,“天亦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于结尾处寓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全诗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大大加强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毛泽东诗词——解放战争时期的3首律诗,将征战场面刻画淋漓尽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