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赵县传承了300年的石塔龙灯,那是光影中的民俗记忆

我的童年是在河北石家庄赵县古城度过的,小时候,县城西马道街有座大杂院,院里住着一位又瘦又高的老先生叫张书义,孤身一人过日子。老先生不嗜烟酒,平生唯一爱好就是扎龙灯、舞龙灯,这门儿手艺还是他从父亲张连振手里亲传下来的,据说有300年的历史。

河北石家庄赵县传承了300年的石塔龙灯,那是光影中的民俗记忆

张先生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78岁那年去世。他是农村少有的玩家,会的玩意特别多。什么“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抬穷杠”、“抬富杠”、“锔大缸”、“担经”等。我的记忆中,老人的卧室墙上长年挂着一个竹篾儿扎成的龙头,可见他对龙灯是多么醉心。

河北石家庄赵县传承了300年的石塔龙灯,那是光影中的民俗记忆

我亲眼见老先生扎龙灯,有年腊月,村里从城南西杨村买回一面大鼓。村干部打算恢复起传统的舞龙灯。老人听了脸庞笑成了一朵菊花,乐颠颠地上街买来了制作龙灯的竹子、麻绳、颜料和毛头纸等材料。

河北石家庄赵县传承了300年的石塔龙灯,那是光影中的民俗记忆

龙灯一般由十三节组成,石塔龙灯为十一节。张老先生说,扎好一条龙灯,龙头是关键。所以扎龙头时他绝不假手他人,总要亲手操刀。龙头、龙角、龙嘴都用竹篾来造型,竹篾接头儿地方用麻绳沾浆糊缠绕,两米长的柳木杆,一端被巧妙地固定在龙头的中心部位,另一端由舞龙者手持。大架子插好后,下一步就是用毛头纸裱糊、上颜色。完工后的巨大龙头为蓝颜色,留出若干白梅花图案,既作点缀又便于点上蜡烛后透亮。龙头上龙角白色,龙舌红色,龙牙用白硬纸板剪镶,龙须则是将线麻绳染做绿色,放眼望去气宇轩昂,威严尊贵。

河北石家庄赵县传承了300年的石塔龙灯,那是光影中的民俗记忆

龙腰的制作,同样独具匠心。它由硬腰和软腰组成,硬腰是在两米长的柳木杆一端凿卯榫,装两根60公分长的横木,横木之间相距40公分,两横木上对应打若干小孔,然后将竹篾穿过横木上的孔弯成圆环,再用麻绳沾浆糊缠牢。有几个孔就弯几个圈。每节龙腰需30个竹圆环,直径约40公分。连接时硬腰居中,它们由三根麻绳连缀。骨架做好后,老先生又指导大伙,将毛头纸裁成宽纸条,剪成相连的鱼鳞状,染上红颜色、晒干,而后糊在龙腰骨架上。龙尾巴则是按硬腰的制法,往上面绑牢长短不一的竹篾,竹篾上再饰麻穂,挂铜铃。

河北石家庄赵县传承了300年的石塔龙灯,那是光影中的民俗记忆

“龙珠”的工艺最巧妙,它采用了宫闱里“熏香炉”的原理,将蜡烛固定在精巧机关上后,不管“龙珠”怎样旋转,蜡烛始终保持不倒的状态。

河北石家庄赵县传承了300年的石塔龙灯,那是光影中的民俗记忆

石塔龙灯,每节都装有自制的蜡烛,适宜在夜间表演。龙灯通体透明,随着鼓乐腾挪跌宕,犹如飞龙在天,让夜变得激情而浪漫,给人无限遐想。石塔龙灯较常见的动作有“龙推磨”、“龙戏水”、“金龙攀玉柱”、“龙灯大翻身”等等。1987年,石塔龙灯还舞上央视新闻联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