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丰田汽车一样的村上春树小说——《刺杀骑士团长》读后

过去三十年间,如果只能选一位持续喜欢的作家,我大约会选择村上春树。


随着年龄增长,阅读趣味在不断变化,买书的时候越来越仔细,不是因为书贵,而是因为家里实在没地方放。唯一不看内容只看作者名字就买的,也唯有村上春树了。近几年,台湾与大陆在出版村上春树上竞争激烈,不知何故,繁体字版每次都抢先出版,所以从《1Q84》开始,《没有色彩的多崎作》、《身为职业小说家》、《你说寮国有什么》,到现在的《刺杀骑士团长》,都买了繁体字版。想先睹为快是一方面,当然也有些关于翻译的偏见,这个放到后面再说。

《刺杀骑士团长》是去年圣诞节前收到,买了时报的精装本,不过看过之后,反倒觉得没准儿平装本更好一些。为什么?因为这次精装本的用纸很奇怪,纸质似乎有些薄,随便翻开一页,页面就如波浪般不平整,完全没有挺刮之感。我不懂纸的问题,希望将来有机会请教懂行的人。好在配有书盒,看完把膨胀的书重新放进书盒,很快也就平整了。

阅读起来,这书保持了村上春树一贯的风格,通俗流畅,很容易看下去;有点絮叨,但总体还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题材格局依然不大,人物也不多,重点还是在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与《1Q84》、《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风格一脉相承,都有不可解释的超自然元素;善于营造悬疑氛围,善于利用各种物品体现人物性格,比如捷豹汽车;以往的作品里有很多音乐元素,无论是爵士还是古典,都在小说中扮演重要媒介,这次是利用美术为媒介,拓展出一个新的表达领域。

作为一个比较懒的人,我在写读后感时一般不喜欢就书内的具体细节进行评述,一来很多人还没看过,有剧透的嫌疑;二来,其实是懒得抄书。对于《刺杀骑士团长》这书也是一样。鉴于村上春树已经勤奋地写了这么多年,我觉得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他在虚构类领域的总结之作。无论是否符合每个读者的口味,但它确实是典型的村上春树小说。

说到这里,不妨延伸一下我对村上春树小说的总体观感。大约三十年年,第一次看了漓江出版社的《挪威的森林》,从那时起开始喜欢他。但之后看过的《舞舞舞》、《寻羊冒险记》,又让我认识了另外一个村上。直到后来越看越多,才发现在村上春树的作品里,《挪威的森林》其实是个异类,他真正的风格根本不是那种青春小说的模样。

之前我认为《奇鸟行状录》是村上春树小说的最高成就,现在依然抱着如此观点。至少在看完《刺杀骑士团长》之后,并未觉得此书超越了《奇鸟行状录》。村上春树小说中因为更多是从人物内心尽心挖掘,同时鉴于民族性的原因,很多人物的表现多少有些奇特,虽然不是不能理解,但还是感觉有些古怪。比如《刺杀骑士团长》的主人公,最终原谅了离开(抛弃)自己并怀上别人孩子的妻子,选择了破镜重圆的套路,这个多少有些超出世俗的平均理解力。

不知道村上春树今后是否依然还会写长篇小说,但我个人觉得就算再写,恐怕也不会在风格上有更多突破。当然,没有突破也绝不是坏事,至少我这么认为。就像丰田汽车,平淡中庸毫无特色,但经久耐用,性价比高,新手很容易上手,而且开得越久越觉出这车的好处来。同理,村上春树的小说每次阅读都不会有巨大的喜悦,但也绝不会令人失望,随着岁月流逝,还可以拿起来反复阅读。

最后说一下容易引发争议的翻译问题。赖明珠的翻译其实也并非就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她的很多句法并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这有两个原因:1、台湾的文字表达方式其实很多地方跟我们不同,别看用的都是汉字。最初有这个感觉,是在当IT记者的时候,发现台湾的IT报刊用的几乎是另一种句式,很不习惯。2、大约是忠实于日文的结果。赖明珠的翻译据说很忠实原著,因此有些地方照搬日文句式,前后倒装,读起来别扭。即便如此,也还是可读。

即便如此,我依然不怎么喜欢林少华。原因其实与翻译本身无关,因为我不懂日文,无从客观评判。但只要是他翻译村上春树,一定少不了前面大篇幅的导读,甚至还有总序什么的。除了“全面”分析作品的艺术性,还要顺带吹嘘一下自己对村上春树的“帮扶”。我读书最不喜别人来洗脑,更用不着别人教我如何欣赏、欣赏什么——这大概是我不喜欢林的主要原因。台湾版这一点就做得很好,无序无跋,只有清清爽爽的正文。话说,这么通俗易懂的小说,哪里需要别人画蛇添足呢。

像丰田汽车一样的村上春树小说——《刺杀骑士团长》读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