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上感应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一,非常具有醒世意义,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它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是谁尚无明确定论。它是一部篇幅很短的道教典籍,全文仅1274字,书中主要讲述了因果之报,所谓善恶皆有报,皆由此也,关于善恶的标准和因果的道理,这些均能在文中明察其根源。

此书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且是民国佛门泰斗印光大师一生最为推崇、刻印流通最多的三种经典之一。印光大师曾说:“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太上感应篇》)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太上感应篇》内容从发心立愿,一直到落实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仪道德,是修学者很好的立命处世、培福迁善的导引。

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如下摘录一些《太上感应篇》中颇具有现世意义的精华语句,与君共勉。

01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这四句为《感应篇》的总纲,前两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是阐明感应的道理,讲感应之理,后两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阐明报应之事,讲这些事相。

我们常言“举头三尺有神明”,无论是行善还是造恶,这一切都难逃神明的眼睛,种善因得乐果、造恶因得苦果,这一切都是自感召来的,“有感必应,随感随应”,天地并没有私心,吉凶祸福其实取决于自己,善恶之报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示现,正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些道理圣人说得都很详细,可奈何现世仍有一些痴人不相信,往往弃善从恶。因为还没看到现世的果报,或者是心存侥幸,他看到有些善人的命运殊途坎坷,而有些恶人却能顺遂高寿,于是说“善恶之报莫须有,因果之理不足信”,却殊不知因果之理何时会饶过任何人,善恶之报可能会报在今生,或是来生、子嗣等,只是时日长短罢了,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02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大意为“合乎道理的就要前进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须退避不为。”

顺天理、心地坦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为“是道”;逆天理、行于逆乱,一心利己,这是“非道”。这两句,一个劝人迁善,一个教人改过,但都最终统归于一个“善”字而已。

善重要的是心善,即心态要平和,无论儒释道都讲究善的后天培养。即修身,通过行善获得自净,而达到心善。《易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个道理就相当于自然的法则,如同日月变换,四时交替。顺从天理前进,则事半功倍,得天庇护;逆着天理而行,则事倍功半,必有余殃。

曾国藩曾说:“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合乎礼节之事要锐意进取,不符礼节要学着避之如避虎,尤其是,懂得取舍与进退。


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03

《感应篇》里罗列出了十二条最能培福与修善的途径,只有勤行之,方才能得其妙悟。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译】不走邪恶之途,不在暗处欺人。

积德累功。【译】积聚德业,累进功绩。


正己化人。【译】端正自己,劝化别人。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译】怜悯孤独者,周济鳏寡者,尊敬衰老者,关怀年幼者。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译】应该怜悯他人因作恶所招得的凶祸,赞叹他人因行善所获得的福报。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译】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译】看见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高兴;看见他人有所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一样难过。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译】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

遏恶扬善。【译】阻止恶行,赞扬善行。

推多取少。【译】把多的推让他人,自己则取少的部分。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译】受到侮辱不怨恨,得到宠爱的待遇诚惶诚恐。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译】布施恩惠,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后,不再追溯后悔。

《太上感应篇》:“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此书的义理其实就是在告诫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所谓“一念善心起,万福顺缘生”,趋善避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长久去实行,那么从前所造的罪过就能消散,余祸也能够消除,以后的德行日渐圆满,新增的福报自然就会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