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感染幽門螺桿菌致胃癌率其實很低?

幽門螺桿菌是什麼

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Barry Marshall與Robin Warren從病人胃內發現併成功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定植於人體胃黏膜,是微需氧革蘭陰性彎曲狀桿菌,菌體呈螺旋形、有鞭毛。

雖然它是厭氧菌,但是幽門螺桿菌具有很強的尿素酶活性,可以中和菌體周圍的胃酸,就這樣,使它能在胃腔不利的酸性環境中定植和生存下來。

很多傳言都說只要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最大的危害就是會引發胃癌,因此,讓不少人“聞菌色變”。

專家解析|感染幽門螺桿菌致胃癌率其實很低?

幽門螺桿菌感染有什麼危害?胃癌可能性多大?

人群普遍感染幽門螺桿菌,但其嚴重後果並不如我們所設想的那麼多。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危害是分層級的,幾乎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可發展為慢性活動性胃炎,但大部分患者並不表現出任何臨床症狀,10%-20%發展為消化性潰瘍,1%發展為惡性腫瘤。

胃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多階段、多步驟的過程。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幾乎所有的正常胃黏膜發生慢性淺表性胃炎。

其中50%患者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40%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發展為腸化生,8%腸化生患者出現異型增生,最後僅不足1%的患者發展為胃癌。

幽門螺桿菌感染除了能夠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及胃黏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淋巴瘤(MALT)。它還可以引起消化系統以外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心血管疾病、肝膽疾病和糖尿病等。

此外,研究報道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s食管、賁門癌、兒童哮喘發病、變異性鼻炎和溼疹呈負性相關。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感染幽門螺桿菌患者最後都會變成胃癌,而且只要控制及時,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者也不需要提心吊膽,擔心自己隨時變成胃癌患者。

專家解析|感染幽門螺桿菌致胃癌率其實很低?

幽門螺桿菌不僅長在胃裡,還會蔓延至全身。

幽門螺桿菌可以從胃黏膜進入門靜脈系統到達肝臟,在那裡產生尿素酶與各種毒素,引起枯否細胞增生,進而發生肝纖維化等。

它還可以在胃黏膜釋放細胞毒素、尿素酶、磷脂酶、溶血素,甚至有毒的氨氣,藉助流動的血液、淋巴液,像水雷一樣打擊遠程目標。

所以不要單純的以為幽門螺桿菌只在你的胃裡興風作浪!

專家解析|感染幽門螺桿菌致胃癌率其實很低?

根除小細菌 預防胃癌變

根除幽門螺桿菌,明顯能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如果已經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幾十年,已經形成了萎縮、腸化、非典型增生等病症,雖然說不容易逆轉,但是根除的話可以減慢這些癌前病變發展的速度。

但是,我們對人體微生物與疾病的認識永無止境。幽門螺桿菌確實能夠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MALT淋巴瘤、胃癌。

我們不必要對這樣的感染有任何的恐慌,事實上,幽門螺桿菌與人體共存了很多年,它是能夠致病,但其疾病譜很寬泛,未必最終都導致胃的惡性腫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