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资福寺的前世今生,向你述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安徽阜阳资福寺在阜阳市区大寺街。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扩建于熙宁年间(1068-1077)。明万历,清康熙、乾隆、道光等均进行过重修。因规模宏大,民间俗称之"大寺"。

资福寺现存前、中、后三进院落,有房屋70间,其中有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大殿面阔5间。整个建筑具有宋代风格,是安徽淮北地区保存比较完整、时代较早的寺庙建筑。

阜阳资福寺的前世今生,向你述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阜阳资福寺建寺以来,经历了数废数兴的曲折历史。那么,近一千年来,阜阳资福寺的前世今生到底经历了那些历程,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呢。

说到阜阳资福寺,必须先说一下佛教是何时传入阜阳的。众人所知,阜阳地处南北要冲地带,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自古就是文化活跃之地,佛教文化在这里也非常活跃。

追溯佛教传入阜阳的历史,可以一直到西汉末期。据《后汉书》记载,汉明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分封于楚国的刘英早在后汉永平年间即在宫中祭祀黄老及“浮屠”(即佛)。当时的楚国,也即统领了现在安徽的全境。刘英所住楚国王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其信奉的佛法逐渐向皖北地区蔓延开来。可以说,安徽是佛教传入最早的内陆省份。

到了宋初,阜阳佛教盛行,一大批禅院相继建成,如资福寺、东岳庙、华严寺等寺庙如春笋般的出现在不大的阜阳城,这其中资福寺名气最大。据道光《阜阳县志》称资福寺“旧为宋修颙禅师遗刹。”志书所说的修颙禅师,在宋代是一位较有名望的一代宗师,因为曾在资福寺坐禅讲经,更使该寺闻名遐迩。

明代,阜阳资福寺迎来一次修复、扩建。据安徽佛教历史资料介绍,两宋时期,遭受唐末、五代战乱重创的佛教有所恢复,但自南渡之后,淮河两岸又成战场。元代,统治者对宗教兼收并蓄,佛教得以发展,只因时短,建树不多。明代,着重修复、扩建了凤阳龙兴寺(原名皇觉寺)、阜阳资福寺、蒙城慈氏寺、滁州开化寺等与明太祖“龙兴”有关的寺庙。

从这个资料表述上看,阜阳资福寺得以重修、扩建,还沾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光。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1344年,淮北大旱,瘟疫流行,朱元璋父母、长兄皆病死,二哥夫妇外出逃荒,留下17岁的朱元璋在家。同年9月,朱元璋入皇觉寺为僧。入寺不到两个月,灾荒加剧,该寺主持以年饥乏食为由,派遣寺内包括朱元璋在内的所有僧徒外出“化缘”,当游方僧。朱元璋由此开始了近四年的淮西、颍州一带的游食生活。朱元璋后在《皇陵碑》中,明确写道“归则无家,出则无学,乃勉而游食四方,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颍州,崎岖二载”。

根据朱元璋后在《皇陵碑》中的文字推测,当年朱元璋作为一个游方僧,在游食颍州的时候,不仅去过阜阳城外的北照寺,还应该去过城内的资福寺。

那么,在明代的时候,阜阳资福寺又是一个什么级别的寺庙呢。道光《阜阳县志》称“明设僧正司于此,有官僧正一人”。正德《颍州志》又曰:“每岁万寿节履端长至,俱于寺习仪。”这就是说,在明清两代,州一级的地区都会设僧正司,僧正司就是中央朝廷管理阜阳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一般寺的住持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

明崇祯八年,阜阳资福寺经历一次较大规模的浩劫。那年,李自成军攻破颍州,杀知州尹梦龙、州判赵士宽、尚书张鹤鸣,并放火烧了颍州城,位于城南的资福寺毁于战火中。

那么,阜阳资福寺又是什么时候重建的呢,又是谁重建的。最近,看一段介绍资福寺文字说,乾隆《颍州府志》记载:杰峰禅师“康熙初归颍,募资重修资福寺”。那么,这个杰峰禅师又是何人呢,经查,据元.《释氏稽古略续集》记载:“杰峰禅师,讳世愚,号杰峰,西安人”为元代知名禅师,那么,为何杰峰禅师又“康熙初归颍,募资重修资福寺”的呢

难道杰峰禅师会穿越了吗,当然不会。据《阜阳文史》四集作者为张树山写阜阳资福寺一文中写道:康熙年间,河南光州人张姓高僧杰峰来到颍州(今阜阳)资福寺,后圆寂在寺内。看来此杰峰非彼杰峰了。至于募资重修资福寺是不是杰峰禅师,却一字未提,其它历史资料也没有记载。

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阜阳资福寺在清代何时修复,但有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真实记录了阜阳资福寺重修的事。这个人就是清代著名诗人刘体仁,而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颍州重修大资福寺募疏》。

刘体仁(1624-1684),字公勇,号蒲庵.颍州(今阜阳)薛集刘寨人,今属阜南县城关镇人,所作《颍州重修大资福寺募疏》收录于本人《七颂堂诗文集》。虽然说刘体仁没有注明写作时间,但他的这篇文集出版时间为清同治九年,其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号召大家以慈善为目的募集捐款或捐物,一起重修资福寺。由此可以推断阜阳资福寺至少在同治年间重修过一次。

经过历代维修,至清代,阜阳资福寺规模很大,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僧房、客房等近百间,五进院落。供有弥勒佛、十八罗汉等。整座寺庙建筑气势宏伟,屋瓦镀金,光彩夺目,蔚为壮观。一座座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相映生辉,和谐完美。当时,阜阳资福寺堪称皖北第一古刹。

阜阳资福寺的前世今生,向你述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到了民国时期,资阜阳福寺又重修山门及大雄宝殿,另建藏经楼,购宋版《碛沙藏经》。此经计十柜,约数千册,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一部宝贵经书。为保护这部经书,1935年,阜阳资福寺另在大雄宝殿后建一座藏经楼珍藏此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阜阳资福寺又建念佛堂五楹,当时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师作《阜阳资福寺重建念佛堂开莲社缘起》一文。全文只有短短213个字,但足以让今天的我们窥视到民国时期,有关阜阳资福寺的一段往事。

当年,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刹资福寺,到了民国年间,竟连一位具有弘法之资格的主持都没有。这个时候,竟然一班不知佛法的人,提出竞倡维新,破除迷信,要把资福寺毁了。但也有明理人士向这些人讲道理,但他们就是不听,还是想把资福寺毁灭了。

在这就要紧要时刻,阜阳佛教会代表邢纯斋愤不顾身,来到安徽省会,面见了安徽省主席刘雪亚,祈求保护阜阳资福寺。刘雪亚答应保护资福寺,立即出示告示,资福寺才得以保护。更有阜阳地方人士,因信仰佛法理智高深,更念资福寺为阜阳名胜,于是重谋兴复。现已建立念佛堂五楹,请秉初法师暂主资福寺事务。

那么,这一段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在印光法师作《阜阳资福寺重建念佛堂开莲社缘起》曰一文中,提到的安徽省主席刘雪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而法师秉初又是谁呢。

其实,这段故事的发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后,废庙兴学,毁像逐僧,庙田改学田之时,中国佛教活动受到严重的冲击。为维护宗教利益,一些僧尼发起组织“阜阳佛教会”而前期省会面见安徽省主席阜阳佛教会代表邢纯斋,就是当时阜阳佛教会的成员之一。

刘雪亚,真名刘镇华,河南巩义市人,曾任陕西督军兼省长、安徽省主席等职。1949年前往台湾。1956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而资福寺主持释秉初,1905年生。1931年任阜阳县佛教会代会长、支会理事长,开办私立连桥小学,向贫民发放贷款、施舍,1954年任安徽省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1959年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76年去世。

释秉初担任资福寺主持以后,他除了主持管理寺庙的工作外,还开展一些慈善活动。如为贫民贷款不取利息,每年岁末施舍豆饼,救济给生活困难的百姓。1930年,经上级批准,资福寺又开办了连桥小学,校址在寺庙后院,校长是尹介眉。1934年后改称资福小学,校长为陈灵箫女士,阜阳市知名中医师沈志庵曾在该校授过课。当年,在资福小学,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他们都十分热爱慈善事业,不计报酬。

应该说,民国这个时期的阜阳资福寺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刊载于1983年出版的《阜阳史话》第四辑一文中,作者张树山先生描写的更为详细:解放前,我们所见到的,前面山门五间,东西厢是僧房,二道山门两侧是佛事乐房,暮鼓晨钟,经声禅音,声闻遐迩;中院是高大、华丽、精巧、庄严的大雄宝殿,内悬历代名人题书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东西厢及左右配房俱宽广;后院是藏经楼和主持僧房;又有接待、会客屋七间;西厢是厨房及起居用房。寺院中一些较大的建筑物上用的方砖、屋瓦,每块上都有一个“福”字。至于雕梁画栋、飞檐挑爪、屋顶装饰、佛像庄严等,都各具特色。

阜阳资福寺的前世今生,向你述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阜阳资福寺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呢。据一九五九年《阜阳县文物古迹普查笔记》记载,当时该寺尚存:大殿三间,砖木结构,有台基。殿内长二十一米,宽十点一零米,三层梁架,层层斗拱。大圆木柱,柱础素面青石,屋檐斗拱,有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斗拱出跳,刻虎头纹,屋脊雕龙,脊尾吻外卷。殿内佛像三尊,莲花座,座下砖台,台高二点三米,泥塑。大门过道有罗汉一尊,木胎洒金塑。铁钟一个重一千五百斤,刻大明天顺二年汴梁铸匠郑敏成造。

从一九五九年《阜阳县文物古迹普查笔记》记载来看,解放初期的阜阳资福寺仅存大雄宝殿、、藏经楼、佛像、大钟等物品。几朝古寺,竟落得如此惨败。可以说此时的阜阳资福寺,历经大自然的洗礼,以及人为的毁坏,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以往宏大的建筑规模已不复存在,只有那躺在草丛中的残砖乱瓦和掩埋在土中的碑头、碑身和碑座,在诉说着曾经的磨难和辉煌。

紧接着,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阜阳佛教史上的又一次厄运降临了。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资福寺同样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寺院建筑悉数被拆,佛像被砸,画像被烧,所有石碑全部推倒。资福寺毁于一旦。

阜阳资福寺的前世今生,向你述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历经磨难的千年古刹,如今以全新的姿态重返于世。阜阳资福寺真可谓是历经磨难,饱经沧桑。如今的资福寺经声阵阵,香火鼎盛,这座千年古刹更是给阜阳增添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