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修身積善,四訓教子

《了凡四訓》|修身積善,四訓教子

最近再度拾閱了《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書中的義理感想又增多了稍許,我非常慶幸有生之年,能夠有機會讀到此書,古德雲“聖賢教人總有一條正路,若舍此正路,則常行荊棘之種矣。”《了凡四訓》即是引導世人修德養性的一條正路,讀了凡之言句句攝受無盡,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過自身的諸多缺憾。

《了凡四訓》是由明朝進士袁了凡先生所著,其本名袁黃,字坤儀,後遇雲谷禪師指點迷津,徹悟後改名了凡,本書作於了凡先生六十九歲,在書中,了凡先生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融通儒釋道三家思想,道盡其自身的一生經歷,講述了自己改命的過程。原作此文是為訓誡兒子袁天啟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時命名為“戒子文”,後為啟迪世人,改名為現今廣向行於世的《了凡四訓》。袁天啟後來也不負了凡先生所望,考中進士,成了廣東省高要縣縣令。

曾國藩本人對《了凡四訓》最為推崇,讀後毅然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了凡先生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並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告誡後輩“讀三百遍也不足為過也”。民國時期,高僧印光大師極力推廣《了凡四訓》的流通,曾再版印刷有百餘萬冊,時至今,《了凡四訓》作為善書在眾佛友之間仍是流傳甚廣。

《了凡四訓》|修身積善,四訓教子

我最喜愛《了凡四訓》中的三言,細細品來,總會讓人心目豁開。“其一,命由我立,福自己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其二,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其三,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三句聖賢至理,亦可當醒世箴言,願與君共勉。

《了凡四訓》全文共分四個部分,分別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徳之效”,詳盡闡述了種德立命、修身治世的方法,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如下對文中內容做些簡要的梳理分析。

一、立命之學

命數是一件莫須有的事,說不清道不明。了凡先生幼時遇一孔先生,孔先生推算出了凡先生日後的諸多命數,果真之後,了凡先生縣考、府考、提學考三處名次都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孔先生還推算出了凡先生何時補廩生,何時當貢生,何時做官返鄉,五十三歲壽終正寢,命中一生無兒子。了凡先生自此認定命理,自覺一生已為定數,開始安守本分渾噩度日,直到被雲谷禪師點化,方才徹悟“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一切禍福休咎皆自當由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

《壇經》雲:“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世人總盼福慧增長,可只會向外求,不知內省自己,正如“醫不自醫,渡人不渡己”。了凡先生認定天命,不知日日知非、修善修德的改命之法,現今也有許多人多是抱怨命運的不公,羨嫉他人的出身,而自己只能聽天由命自怨自艾。其實一切皆唯心造,只有在心田上播下善的種子,才會結出善的果實,修身積善正是最好的立命之學。

二、改過之法

佛曰:“世有二人甚為希有如優曇花。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為希有。”據史料記載,古往今來從未行過惡者也就只有顏回一人矣,而我們絕大數人或多或少都會犯錯,孔子曰:“過則勿憚改。”發現錯誤及時更改可以歸寂於無,但倘若強加掩飾則是錯上加錯了。

《了凡四訓》中記載“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己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古人深知改過之要,常常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發恥心、畏心、勇心警醒自己,即日日知非才能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了凡四訓》|修身積善,四訓教子

三、積善之方

在勸善一節中,了凡先生列舉了十多個故事,皆是行善積德改變命運的真切事蹟,很是發人深省。文中還列舉出了十個隨緣濟眾、積善修德的方法,“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行善方式可以各不相同“賑災、救命、減稅、持戒、供佛”,但不可吝嗇己身而不為善。

韓愈曾言:“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有時我們雖做不到兼濟天下,但起碼可以獨善其身,比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社會中很多智械機巧貪名逐利的人,最終結局大多淪為一窮二白身敗名裂,“徳不配位,必有災殃”的道理卻極少有人明白,所以面對世情,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四、謙徳之效

生活中,仔細觀察身邊有德行的人,他們皆有一個相同的特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所以,《了凡四訓》中才言,真正注重謙徳的人,無不是“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猶想起唐朝的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德的一段精彩對話,“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很富有意境的一段話,其虛懷若谷的胸襟無不讓人歎服,內心的強大,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更需要謹嚴慎思的德行,明白這些,許多心中的煩躁和困擾便迎刃而解了,謙徳之效,不可不讓人知曉。

《了凡四訓》於我看來是燈火通明的勸世良言,文中談的很詳細“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是一本很有益世道人心的賢書。在疲累勞頓的喘息之際,捧卷讀一段,可以怡情,可以養志,甚至可以頓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