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滴滴和阿里,戴威和他的小黃車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除了滴滴和阿里,戴威和他的小黃車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01

2016年9月,朱嘯虎組局,戴威第一次坐在了程維的對面。

三個男人同坐在國貿三期56層的金沙江創投辦公室裡,各有所圖——

程維剛剛結束和Uber中國的激戰,想迅速補上自己出行地圖的“最後三公里”,但他還沒想好是自己做還是投一家。

和程維見面也是戴威需要的。在來國貿三期之前,他的對手摩拜已在月初的凌晨將橘色單車放在了北大校園裡。路燈之下,摩拜車軲轆上的夜光條反射出微弱燈光,挑釁般地亮在黃色ofo單車旁邊。年輕的前北大學生會主席感覺到了壓力,對手來勢洶洶,橘色單車在中關村丹稜街等地隨處可見,剛剛過去的8月,它還連續拿下了B輪和B+輪的千萬美元融資。

而此時的ofo還沒走出校園。能找到多少錢,將決定戴威能在校園之外的市場走多遠。

至於朱嘯虎,這位投資人的意圖一直很清晰:把ofo養肥,賣個好價錢。他向程維推銷:

ofo再不濟也能賣給滴滴。

於是,這場會面成為滴滴與ofo故事的開端。

程維帶著彈藥入場了,連續3次跟投後,滴滴在2017年3月成為ofo的最大股東,佔比超過30%。

最初的甜蜜顯而易見。滴滴剛成為ofo最大股東的那段時間,戴威接受了《中國企業家》採訪,程維的名字被反覆提起,後者在發展方向、戰略方面給過一些建議,“畢竟他打過那麼多戰役”。

滴滴入場向資本市場釋放了信號,從2016年9月到2017年3月的半年時間裡,ofo先後進行了1.3億美元和4.5億美元的融資。同期的摩拜也完成了4輪融資,可以說,共享單車成為2016資本寒冬裡唯一的火熱之地。

走出校園的ofo看起來很順利。

街頭出現的小黃車越來越多,這家年輕的創業公司成了明星——庫克2017年3月來華時,跑去了中關村理想大廈的ofo辦公室,身穿黑色工作服的戴威親自為他示範瞭如何使用ofo。

除了滴滴和阿里,戴威和他的小黃車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戴威向庫克示範如何使用ofo

在外界看來,這是滴滴柳青的功勞,她與庫克有私交。

但滴滴跟ofo的甜蜜期只持續了不到半年。

大股東滴滴有了更多動作。7月,包括付強、南山等在內幾十位滴滴系人員進駐了ofo,其中付強職位最高,任執行總裁。ofo創始團隊被架空的傳聞開始流傳坊間。另一個傳言是,經歷數輪融資後,摩拜創始團隊的股權已經被稀釋很多。

戴威與程維的關係由此變得微妙起來。

02

名校出身的戴威是驕傲之人。

第一次去見朱嘯虎時,他不識眼前之人,也沒急著做決定。離開金沙江創投辦公室後,他與小夥伴張巳丁跑到樓下天橋用手機搜索,才知道剛才拜訪之人投出過滴滴。後來他坦承自己不擅融資,因為他經常基於雙方是否有共同價值觀去做判斷——B輪融資中,他選中了氣場最合的,而非出價最高者。

程維在阿里做銷售起家,狠勁常常藏於不動聲色之中。戰快的、戰Uber中國、戰美團,他是沙場上浸泡過血水的男人。

2017年下半年,硝煙的味道開始在兩人之間蔓延——儘管他們依然身處同一條戰壕。

矛盾是隨著滴滴系三位高管“集體休假”公之於眾的,一起傳出的還有戴威的憤怒:“滴滴的人都給我離開ofo!”

儘管戴威後來澄清與付強是和平分手,但“鬧掰”的痕跡怎麼也擋不住了——36氪記錄了兩者的罅隙:滴滴開始從ofo那挖人,“怎麼買車、怎麼布點,怎麼收車,負責這些的員工被挖走的比較多,這些人會接到滴滴方打來的電話,‘待遇double,你來不來?’”

更加明顯的舉動是,程維在2017年12月開始自己動手:他接手並復活了小藍,還在成都等城市上線了自有品牌“青桔共享單車”——桀驁的戴威和ofo不再是他唯一的押寶。

除了滴滴和阿里,戴威和他的小黃車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青桔單車在成都上線

當時,共享單車凜冬已至。盈利模式不明朗,重資產運營等弊病凸顯,瘋狂燒錢又加速了滅亡。悟空單車、3Vbike、町町單車……媒體列出的死亡名單越來越長,有人跑路,有人坐牢,空在街頭留下一堆無人收拾的鋼鐵屍體。

身在其中,戴威對冰火兩重天的感受尤為真切。

投資機構的態度變了。朱嘯虎在2017年年底透露,過去18個月裡,ofo和摩拜這兩家頭部公司拿到了三四十億美元的融資。但當市場遇冷,無人接盤的焦慮開始在投資人之間傳播

朱嘯虎毫不掩飾。他在9月份就呼籲“ofo和摩拜合併才能盈利”,年底時變得更加迫切:“戰局已經比較明朗化,再打消耗戰已經沒有意義了,對雙方損耗都很大。”王剛、徐小平等投資人也忙著幫腔:合併吧,合併吧。

但心氣很高的戴威依然沒有鬆口。他說出了那句帶著驕傲又有些悲壯的話:

“感謝資本,但我也想說,我覺得資本也要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同一天,《財新週刊》刊發報道,稱ofo動用30億元押金,賬面可用現金僅剩3.5億元,這似乎讓戴威的硬氣失去了幾分光彩。

03

戴威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阿里的意志是在2017年9月。

螞蟻金服和阿里是在2017年的4月、7月先後成為ofo投資人的,但甜蜜期並沒有持續太久——9月上線的ofo微信小程序惹惱了阿里。

據虎嗅報道,小程序上線當天,因為無法聯繫到戴威,螞蟻金服的人專程從杭州飛到北京,跑到他常去的球場堵人,要求立即下線,只保留支付寶作為流量入口。

倔強如戴威,自然沒有服從。

在站隊和利益之間,他選擇了後者。比ofo提前7個月上線的摩拜微信小程序已經享受到了紅利:上線首日獲得百萬級訪問量,此後2個月裡,微信小程序為摩拜帶來的新用戶增長每週超過100%,且新增中超過50% 的用戶會下載摩拜App。

這也是ofo需要的。

戴威扛住了壓力,有自媒體對此戲謔:支付寶慘遭“親兒子”打臉。

除了滴滴和阿里,戴威和他的小黃車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馬雲(左四)和戴威(右一)出席同一活動

他也為倔強付出了代價:螞蟻金服在那年10月加大對哈羅單車的扶持力度,推動了後者3.5億美金的D1輪融資。此舉後來被馬化騰評價:“(共享單車)被當作支付的推廣工具了,可憐了其餘小股東被鎖死。”

不過,阿里不敢也不捨得就此放棄ofo,它還有利益需要保全。於是,在ofo和摩拜合併傳聞最盛的那段時間,阿里與戴威頻頻接觸,它要阻止傳聞成真——兩家公司合併,意味著快的和滴滴的歷史可能重演,這無疑是阿里不願看到的。

阿里提出了增加投資、確保ofo獨立發展等想法,這確實是戴威想要的。坊間一度傳聞,阿里要向ofo投資10億美金。

撲朔迷離間,彼時的戴威正在陷入越發複雜的資本局裡。

他想保持獨立和話語權,借力打力,比如聯手阿里對外抗衡摩拜,對內牽制滴滴,但入席的幾位巨頭,不管滴滴、阿里還是騰訊,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而且,他們有錢。

多方角力之中,傳說中的10億美金融資最終流產,今年2月,ofo 用兩次質押資產換回了阿里17.7億借款。

戴威成功繞過了滴滴這位最大股東去找錢,也把ofo置於新的危險之地——如果貸款逾期未還,ofo可能會落入阿里囊中。錘子曾經以類似方式向阿里借款,後來被投資人鄭剛吐槽:差點被阿里害死。

債務壓力之下,戴威做了很多開源節流的嘗試——

今年4月起,ofo 開始售賣車身和開屏廣告、裁員、收縮燒錢的海外業務,5月宣佈成立區塊鏈研究院,在新加坡、日本等地上線“騎車挖礦”功能。5月底,ofo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免押。

結果就是,今年6月,ofo按期償還了阿里一筆到期的4.5億貸款。警報暫時解除。

04

當摩拜以賣身美團的結局黯然轉身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也會是戴威與ofo的命運,差別只在於買家、價格和時間。

兩家公司有著同樣的致命問題:缺錢。

資本的意志一度是讓兩者合併。去年10月,滴滴牽線,兩家公司曾經坐在談判桌前進行過數輪討論,不過,固執又驕傲的戴威最終沒同意ofo創始團隊出局的合併方案。

資本顯然打算好好“教訓”這家倔強的年輕公司。幾個月後,當ofo賣身滴滴、ofo賣身阿里的傳聞陸續興起之時,坊間流傳的“賣身價”幾乎只有摩拜價格的一半。

懸而未決之中,戴威偶爾會露出困獸的那一面。

他憤怒。5月的一個週一早上,他在理想國際大廈的會議室裡撂下狠話:“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他告訴他的創始人團隊:ofo未來會獨立運營——有人猜測,這是因為此前滴滴對ofo的收購談判中,創始人團隊或投資人中有人表示了同意。

事實上,相比股權結構和意志分散的摩拜團隊,戴威和他年輕的創始團隊表現得更加堅決,這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雖然很多時候,戴威的意志就是ofo的意志,其他人主要是追隨並執行。

這並不容易。

共享單車這門生意從最初的低調、被追捧到淪為魚肉,期間不過短短三年,身處其中之人,卻經歷了最激盪的商業變遷和世間冷暖。

順風順水之時,戴威這支90後創始團隊的故事聽起來頗具浪漫色彩,堪稱這個創業時代的典範——

他們多結識於北大車協,聯合創始人張巳丁和戴威大一就認識,騎行鳳凰嶺時遭遇暴雨,兩人背靠背在一張防潮墊上坐了一宿;

除了滴滴和阿里,戴威和他的小黃車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ofo創始團隊 右一為戴威

他們遭遇過失敗的創業項目,也一起扛過了ofo 早期的冷清。項目啟動後的第26天,他們才收到校友捐出的第一臺舊山地車,附帶一句“支持你們的夢想”。那是2015年6月6日,他們就此把那天定為了創業紀念日;

邀請曾在青海一起支教的楊品傑入夥時,戴威翻出了一支日本廣告片《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鏡頭裡,那些結伴跑馬拉松的人突然四散而去,有人去結婚,有人去旅行。

“終點不止一個,人生各有精彩”,這句話最終戳中了楊品傑。

但此後的故事,尤其是資本入場之後的故事,就多出了許多殘酷和身不由己。這幾位年輕人當年去香山放坡、在霓虹閃爍的長安街上吹風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如今,他們聚少離多,剛過去的三週年紀念日也沒能齊聚在北京。

也沒有人能回答:ofo會迎來怎樣的第四個週年?當這一天到來時,這些年輕人又會身在何方?

部分參考文獻:

《中國企業家》·焦麗莎《單車死結》

36氪· 楊林《ofo,戰鬥到底的最後一刻》

創事記· 新經濟100人 《專訪ofo創始人:從抓住校園剛需到盯住全球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