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輸液扎針不能一次成功,是技術有問題嗎?

兒科護士因為扎針沒能“一針見血”而被家長責罵的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在其它科室,類似情況也不少見。許多網友的評論,也會指責護士技術不過關,不該拿病人當“試驗品”。但是輸液扎針不能“一針見血”,真的僅僅是護士技術不行嗎?

常見的靜脈輸液方法有哪些?

靜脈輸液,是通過靜脈血管,將無菌液體,藥物等直接輸入體內。其優點是起效快,作用濃度易控制,藥物可直達患處,不需要考慮消化系統的吸收效率和被肝臟分解破壞的問題,劑量可以精確計算。

四肢外周靜脈輸液

我們常見的靜脈輸液方法,是通過四肢的外周靜脈。理論上所有的血管都是可以選擇的。採用前臂手背最多,是因為這個部位的血管較淺,容易尋找,而且好固定,也不太影響活動。

頭部靜脈輸液

嬰幼兒由於皮下脂肪相對較厚,所以手背血管不易看清。加上肢體短小,穿刺部位多靠近關節,不易固定,小孩又好動,所以非常容易扎漏。一般2歲以下小兒輸液首選頭皮靜脈,不僅比較表淺,血管豐富,而且好紮好固定。雙手可自由活動,也有助於分散注意力,讓其配合輸液。

中心靜脈留置導管輸液

有一些極危重病人,或者周圍靜脈穿刺困難,又需要長期大量輸液的病人,也有采用中心靜脈留置導管輸液的。這種方法輸液速度可以更快,也避免了反覆穿刺和藥物對周圍血管的刺激。

靜脈留置針

外周淺靜脈也可以採用靜脈留置針。這種針採用的軟管,易於固定,不宜脫落。一般在體內可保留3-5天。也避免了反覆穿刺的痛苦。

影響靜脈穿刺成功率的因素

有哪些?

1 、護士的技術水平

許多老護士在長期的護理工作中,手指的觸覺變得特別靈敏,可以準確估計血管的充盈度、深淺、位置及走向,而年輕護士則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訓練才能培養出較好的靜脈穿刺技術。但一般來說工作3-5年的護士已經足以達到非常嫻熟的水平了。

2 、患者的因素

如果面對的患者有以下這些情況,穿刺都會變得比較困難,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護士也不能保證一次成功:

皮下脂肪較厚或水腫的患者,血管不易看清;

患者因失血失液、不能進食等疾病因素導致血容量減少,靜脈壓力下降,血管充盈度差;

血管變得彈性小或者長期輸液血管破壞嚴重等等。

3 、心理因素

工作量大,環境嘈雜,病人和家屬的催促,都容易使護士疲勞或產生急躁的情緒而影響穿刺成功率。一旦首次穿刺失敗,護士的心理壓力會驟然變大,家屬的埋怨、牢騷和指責也更容易造成護士緊張。

4、環境因素

環境光線如果不好,判斷容易出現偏差。氣溫較低的情況下,病人四肢發涼,使血管受冷收縮變細,也增加了穿刺難度。

5、運氣

如同運動員在賽場比賽一樣,技術、經驗、心理抗壓能力都有了,臨場發揮水平也可能有時高,有時低。老護士也有頻頻失誤的時候。

有時病人會稱讚某護士穿刺水平高,因為她打針不疼,這其實是種誤解。打針是否疼痛明顯,也主要靠運氣。因為皮膚表面的痛覺感受器呈點狀分佈,肉眼是無法判斷的。如果穿刺點恰好在痛覺感受器附近,疼痛會特別明顯,而如果距離比較遠,就不會那麼疼。

如何看待輸液扎針不能一次成功的問題呢?

既然,輸液扎針並不是次次都能成功,技術水平只是一部分原因,那麼用理性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就很有必要。

1、大量的實踐

每一位經驗豐富的護士的成長,都離不開在病人身上的大量實踐。這背後必然有許多的失敗,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指望護士在學校裡不接觸病人就能把技術練得非常純熟,這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對此要充分理解和寬容。

2、誰都希望“一針見血”

“一針見血”不僅僅是病人和家屬的願望,也是護士的希望。但即使是技術嫻熟的護士,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我們的心態要放平和,指責和埋怨只會加大護士的壓力,並無助於事情的解決。

3、國內比國外扎的好

大家可能都看過李冰冰在國外生病輸液,被扎得“血流成河”的照片。

其實跟外國同行相比,我們的護士扎針水平是相當高了。這一方面說明我們的病源多,護士有機會進行大量的實踐;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外輸液病人少,如果能吃藥是輕易不會給病人打針輸液的。大家如果能夠充分意識到輸液是一種有創傷的、有風險的治療方法,儘量減少輸液,也能夠減少許多無謂的疼痛。

資深護士大曝光私藏輸液扎針秘訣!

首先解釋一下無痛扎針技術,顧名思義,即扎針不痛的方法,對於書上的理論暫且撇開,畢竟理論跟現實是有差距的,就像我們不可能在臨床上做到絕對無菌一樣。

好,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各種扎針方法靜脈注射(iv)及輸液法、皮內注射法(ID)、肌肉注射法(IM)、皮下注射法(H)等。

1、靜脈注射及輸液法

這是我們臨床每個科室每天最常用的也是最多用到的,對於無痛扎針過後,病人總會問,恩?紮好了麼?

首先要扎止血,扎過以後一般靜脈(以下稱血管)大多都會凸起,選擇一根好的血管和進針位置對輸液成功也是很重要的。要視針頭粗細選擇合適的靜脈直徑,有利於輸液成功,選好血管後便可準備消毒進針,皮膚繃緊必不可少,繃緊後以血管微凸為好,進針角度宜小,可保持<20度的角度進針,刺穿皮膚刺入血管見回血後視血管走向再向前進一點點,隨後平行進針。

較胖的病人

對於那些較胖病人或肉手看不見血管的病人,可先扎止血帶,血管較深者可用食指輕輕在手背上滑過,碰到凸起,是血管的話,便要注意摸清其走向,如果怕記不住,可用複合碘(每個醫院用的都不一樣)消毒病人皮膚和自己摸血管的手指,再從順其走向在血管上滑過,會留下一條"水跡",並可對光,使血管微凸處反光有利於進針和觀察血管走向,利於見回血後的平行進針,血管較深,可適當增加進針角度,見回血後,同樣要依血管走向平行進針,對於進針長度可視血管好壞而定,通常進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即可。

血管不明顯病人

對於扎過止血帶,血管卻依然不易暴露者,本人不喜歡用手拍,拍手背不僅病人疼痛而且手背若拍紅了血管也不一定暴露。我一般選擇適度輕揉至血管凸起。不過咧,我曾經在臨床上碰到一例止血帶扎過以後血管凸起,輕揉後,便什麼都看不見了,只好重扎止血帶,所以臨床上還是需要隨機應變。

如果手背血管不清,可另選手指,手腕或手臂等地方進行注射或輸液,手指以大拇指血管和食指或者中指血管較易找,少數病人無名指和小指血管易找,視情況而定,但手指扎針不易繃緊皮膚和固定針柄,且病人較疼痛,故一般不可取。對於手臂注射及輸液,有的血管較凸起並暴露,有的反之,這就需要靠自己感覺,進針角度視血管深淺適度改變,可能角度小進針快病人的痛苦會大大減少,但重要一點還是需要摸清血管走向進針,見回血後順其方向再平行進針。

本人是不喜歡紮在手腕內側關節處的,雖然粗,但是很滑,當然即使扎針成功事後鼓針的概率也很大,稍微一動針頭便可滑出血管外,特別不適合年老及兒童等人群,所以儘可能在手背處找血管並從遠心端至近心端的方向依次扎針,以保護血管。

血管較滑者

血管較滑者,若進針後血管偏離,不要慌,繼續繃緊皮膚,並將針頭稍轉向血管,側行進針,對於進針位置的選取,以進針完畢後易固定為宜。不宜固定的,針柄小心粘好,並可適當塞棉球墊起針柄以保持輸液順暢。剛實習的同學看到手背血管粗的病人一般比較興奮,認為很好扎其實不然,尤其是那種感覺不扎止血帶、閉著眼都能扎進的血管更要小心對待,這種血管對老年人來說一般比較脆,不易扎,所以進針角度要小,進針要淺,不然必定鼓針。對於年輕但經常輸液的病人要注意血管彈性,有沒有靜脈炎等,否則,針頭確實在靜脈內,但溶液卻不滴。

無回血者

最重要一點也是很多同學疑惑的一點就是有些病人回血很慢或者根本不回血,這也需要靠自己的,如果感覺自己確實扎進血管但沒回血,可以試著捏下輸液皮條,鬆開的時候如有回血則證明注射或輸液成功。不見回血切不可盲目進針!

2、靜脈留置針

對於靜脈留置針的扎法,選擇較粗血管為宜,因為可能有時要快速輸注甘露醇等,因為是軟針不易鼓針,故可選擇手腕內側較粗血管,也可選擇手背或手臂血管,排氣之後繃緊皮膚進針,角度可在三十度左右,見回血後立即推軟針退鋼針,即可皮內注射法,即通常所說的皮試,皮試液包括,頭孢類,青黴素,普魯卡因等等。

皮試液

不管原始單位多少,配完皮試液注入皮內的單位為15U~50U。青黴素類皮試液的配製可能對剛實習的同學來講有點難度,其實記住抽三排二即可,即注2ml稀釋液(百分之0.9的生理鹽水或者注射滅菌用水)到密封瓶內充分稀釋後,抽0.1ml出來加稀釋液至1ml,搖勻後排至0.1ml,這是抽一次排一次,接著再抽稀釋液至1ml,搖勻排至0.1ml,這是二抽二排,再加稀釋液至1ml,搖勻即可,即上面所說的抽三排二,頭孢類等皮試液也是這樣配的,不過普魯卡因等皮試液就簡單多了,書上有介紹我就不多說了,

注射位置

注射位置選取一般在前臂掌側下段避開靜脈處,小角度近似平行進針,當針頭斜面完全進入皮內即可注入試驗液0.1ml,最佳注射後皮丘上應有兩到三個左右毛孔。

3肌肉注射法

肌肉注射法,即打屁股針,皮膚繃緊,九十度進針沒有什麼好說的,進針長度為針梗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注射前注意回抽,如有血液應立即拔針重扎。注意:注射位置通常選擇連線法,即從髂前上棘至尾骨做一連線,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簡單易行不易出錯。

4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法,通常選擇上臂三角肌下緣,對於胰島素筆注射可選擇腹部,後背,大腿外側方,因為胰島素筆針頭很細故可減輕疼痛,(僅本人意見,供參考)

注射進階大法

1、不顯露靜脈

水腫病人靜脈往往不明顯,應按靜脈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壓迫局部,以暫時驅散皮下水分,顯露靜脈後再行穿刺為好

2,肥胖病人的靜脈較深也不明顯,但較固定,不滑動,摸準後再以30°斜角深進針,回血後將針頭稍挑起送入血管內即可成功。

2、脆弱靜脈

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血管比較脆弱,應該選擇從血管旁側進針,刺入時,針頭方向與血管平行,針進血管時不能用力過猛,原則是寧慢勿快,持針要穩。

3、空虛靜脈

大出血或失液者,由於血容量減少,使靜脈空虛,扁癟,進行此類靜脈穿刺時要特別小心。應採取挑起進針法,即細心地把針頭刺入血管肌層,將針放平,針頭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後壁分離,使針尖與斜面滑入血管內有失阻感,即使無回血,針也進入了血管,即可注射。

4、活動度大的靜脈

可選用較銳利的針頭,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別固定血管兩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進針,回血後,針頭稍挑起,順著血管進入少許即可。

5、表淺細小靜脈

女病人和兒童的靜脈都比較細小,穿刺時較為困難,碰到這種情況可選擇適當斜面小的針頭,而且做好穿刺前的準備工作,可用熱敷方法使血管充盈,擴張,以利穿刺。

6、成人頭部骨縫靜脈

在四肢無靜脈穿刺時,可選用頭部靜脈,成人頭部靜脈十分不明顯,可按解剖位置,摸準骨縫將頭皮針緩慢順著骨縫中央刺入靜脈往往成功,但臨床少用。

7、小兒頭部靜脈

小兒頭部靜脈較細,加之小兒不配合,往往不易成功,這就要求我們熟悉靜脈穿刺的常用部位,做好注射前準備,選擇較直與分叉少的靜脈,呈向心方向穿刺,操作時細緻輕柔,針斜面向上,針的角度幾乎與頭皮平行,緩慢將針頭直達管腔。

如刺入靜脈後,無回血,而且有阻力消失和進入空腔管道的感覺,可注入少許液體,而沒見針頭旁腫脹,即證明刺入靜脈,即可固定,此類靜脈原則是寧淺勿深,寧慢勿快,固定穩妥。

輸液技巧需要的是細心,耐心和多加練習,做到這三點必定會有所成就,鼓針不算什麼,技術再好也是從鼓針走過來的,所以大可放心,切不可進針以後不見回血便慌了手腳,靜下心,摸清血管走向後再推針~

所以護士輸液扎針不能一次成功,根本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有很多原因的!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小護士們”多多改善自身,手下留情!

希望生病時的人兒們,對他們也多一些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