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输液扎针不能一次成功,是技术有问题吗?

儿科护士因为扎针没能“一针见血”而被家长责骂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其它科室,类似情况也不少见。许多网友的评论,也会指责护士技术不过关,不该拿病人当“试验品”。但是输液扎针不能“一针见血”,真的仅仅是护士技术不行吗?

常见的静脉输液方法有哪些?

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血管,将无菌液体,药物等直接输入体内。其优点是起效快,作用浓度易控制,药物可直达患处,不需要考虑消化系统的吸收效率和被肝脏分解破坏的问题,剂量可以精确计算。

四肢外周静脉输液

我们常见的静脉输液方法,是通过四肢的外周静脉。理论上所有的血管都是可以选择的。采用前臂手背最多,是因为这个部位的血管较浅,容易寻找,而且好固定,也不太影响活动。

头部静脉输液

婴幼儿由于皮下脂肪相对较厚,所以手背血管不易看清。加上肢体短小,穿刺部位多靠近关节,不易固定,小孩又好动,所以非常容易扎漏。一般2岁以下小儿输液首选头皮静脉,不仅比较表浅,血管丰富,而且好扎好固定。双手可自由活动,也有助于分散注意力,让其配合输液。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输液

有一些极危重病人,或者周围静脉穿刺困难,又需要长期大量输液的病人,也有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输液的。这种方法输液速度可以更快,也避免了反复穿刺和药物对周围血管的刺激。

静脉留置针

外周浅静脉也可以采用静脉留置针。这种针采用的软管,易于固定,不宜脱落。一般在体内可保留3-5天。也避免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

有哪些?

1 、护士的技术水平

许多老护士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手指的触觉变得特别灵敏,可以准确估计血管的充盈度、深浅、位置及走向,而年轻护士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才能培养出较好的静脉穿刺技术。但一般来说工作3-5年的护士已经足以达到非常娴熟的水平了。

2 、患者的因素

如果面对的患者有以下这些情况,穿刺都会变得比较困难,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也不能保证一次成功:

皮下脂肪较厚或水肿的患者,血管不易看清;

患者因失血失液、不能进食等疾病因素导致血容量减少,静脉压力下降,血管充盈度差;

血管变得弹性小或者长期输液血管破坏严重等等。

3 、心理因素

工作量大,环境嘈杂,病人和家属的催促,都容易使护士疲劳或产生急躁的情绪而影响穿刺成功率。一旦首次穿刺失败,护士的心理压力会骤然变大,家属的埋怨、牢骚和指责也更容易造成护士紧张。

4、环境因素

环境光线如果不好,判断容易出现偏差。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病人四肢发凉,使血管受冷收缩变细,也增加了穿刺难度。

5、运气

如同运动员在赛场比赛一样,技术、经验、心理抗压能力都有了,临场发挥水平也可能有时高,有时低。老护士也有频频失误的时候。

有时病人会称赞某护士穿刺水平高,因为她打针不疼,这其实是种误解。打针是否疼痛明显,也主要靠运气。因为皮肤表面的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肉眼是无法判断的。如果穿刺点恰好在痛觉感受器附近,疼痛会特别明显,而如果距离比较远,就不会那么疼。

如何看待输液扎针不能一次成功的问题呢?

既然,输液扎针并不是次次都能成功,技术水平只是一部分原因,那么用理性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很有必要。

1、大量的实践

每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的成长,都离不开在病人身上的大量实践。这背后必然有许多的失败,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指望护士在学校里不接触病人就能把技术练得非常纯熟,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对此要充分理解和宽容。

2、谁都希望“一针见血”

“一针见血”不仅仅是病人和家属的愿望,也是护士的希望。但即使是技术娴熟的护士,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我们的心态要放平和,指责和埋怨只会加大护士的压力,并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3、国内比国外扎的好

大家可能都看过李冰冰在国外生病输液,被扎得“血流成河”的照片。

其实跟外国同行相比,我们的护士扎针水平是相当高了。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病源多,护士有机会进行大量的实践;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外输液病人少,如果能吃药是轻易不会给病人打针输液的。大家如果能够充分意识到输液是一种有创伤的、有风险的治疗方法,尽量减少输液,也能够减少许多无谓的疼痛。

资深护士大曝光私藏输液扎针秘诀!

首先解释一下无痛扎针技术,顾名思义,即扎针不痛的方法,对于书上的理论暂且撇开,毕竟理论跟现实是有差距的,就像我们不可能在临床上做到绝对无菌一样。

好,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种扎针方法静脉注射(iv)及输液法、皮内注射法(ID)、肌肉注射法(IM)、皮下注射法(H)等。

1、静脉注射及输液法

这是我们临床每个科室每天最常用的也是最多用到的,对于无痛扎针过后,病人总会问,恩?扎好了么?

首先要扎止血,扎过以后一般静脉(以下称血管)大多都会凸起,选择一根好的血管和进针位置对输液成功也是很重要的。要视针头粗细选择合适的静脉直径,有利于输液成功,选好血管后便可准备消毒进针,皮肤绷紧必不可少,绷紧后以血管微凸为好,进针角度宜小,可保持<20度的角度进针,刺穿皮肤刺入血管见回血后视血管走向再向前进一点点,随后平行进针。

较胖的病人

对于那些较胖病人或肉手看不见血管的病人,可先扎止血带,血管较深者可用食指轻轻在手背上滑过,碰到凸起,是血管的话,便要注意摸清其走向,如果怕记不住,可用复合碘(每个医院用的都不一样)消毒病人皮肤和自己摸血管的手指,再从顺其走向在血管上滑过,会留下一条"水迹",并可对光,使血管微凸处反光有利于进针和观察血管走向,利于见回血后的平行进针,血管较深,可适当增加进针角度,见回血后,同样要依血管走向平行进针,对于进针长度可视血管好坏而定,通常进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即可。

血管不明显病人

对于扎过止血带,血管却依然不易暴露者,本人不喜欢用手拍,拍手背不仅病人疼痛而且手背若拍红了血管也不一定暴露。我一般选择适度轻揉至血管凸起。不过咧,我曾经在临床上碰到一例止血带扎过以后血管凸起,轻揉后,便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好重扎止血带,所以临床上还是需要随机应变。

如果手背血管不清,可另选手指,手腕或手臂等地方进行注射或输液,手指以大拇指血管和食指或者中指血管较易找,少数病人无名指和小指血管易找,视情况而定,但手指扎针不易绷紧皮肤和固定针柄,且病人较疼痛,故一般不可取。对于手臂注射及输液,有的血管较凸起并暴露,有的反之,这就需要靠自己感觉,进针角度视血管深浅适度改变,可能角度小进针快病人的痛苦会大大减少,但重要一点还是需要摸清血管走向进针,见回血后顺其方向再平行进针。

本人是不喜欢扎在手腕内侧关节处的,虽然粗,但是很滑,当然即使扎针成功事后鼓针的概率也很大,稍微一动针头便可滑出血管外,特别不适合年老及儿童等人群,所以尽可能在手背处找血管并从远心端至近心端的方向依次扎针,以保护血管。

血管较滑者

血管较滑者,若进针后血管偏离,不要慌,继续绷紧皮肤,并将针头稍转向血管,侧行进针,对于进针位置的选取,以进针完毕后易固定为宜。不宜固定的,针柄小心粘好,并可适当塞棉球垫起针柄以保持输液顺畅。刚实习的同学看到手背血管粗的病人一般比较兴奋,认为很好扎其实不然,尤其是那种感觉不扎止血带、闭着眼都能扎进的血管更要小心对待,这种血管对老年人来说一般比较脆,不易扎,所以进针角度要小,进针要浅,不然必定鼓针。对于年轻但经常输液的病人要注意血管弹性,有没有静脉炎等,否则,针头确实在静脉内,但溶液却不滴。

无回血者

最重要一点也是很多同学疑惑的一点就是有些病人回血很慢或者根本不回血,这也需要靠自己的,如果感觉自己确实扎进血管但没回血,可以试着捏下输液皮条,松开的时候如有回血则证明注射或输液成功。不见回血切不可盲目进针!

2、静脉留置针

对于静脉留置针的扎法,选择较粗血管为宜,因为可能有时要快速输注甘露醇等,因为是软针不易鼓针,故可选择手腕内侧较粗血管,也可选择手背或手臂血管,排气之后绷紧皮肤进针,角度可在三十度左右,见回血后立即推软针退钢针,即可皮内注射法,即通常所说的皮试,皮试液包括,头孢类,青霉素,普鲁卡因等等。

皮试液

不管原始单位多少,配完皮试液注入皮内的单位为15U~50U。青霉素类皮试液的配制可能对刚实习的同学来讲有点难度,其实记住抽三排二即可,即注2ml稀释液(百分之0.9的生理盐水或者注射灭菌用水)到密封瓶内充分稀释后,抽0.1ml出来加稀释液至1ml,摇匀后排至0.1ml,这是抽一次排一次,接着再抽稀释液至1ml,摇匀排至0.1ml,这是二抽二排,再加稀释液至1ml,摇匀即可,即上面所说的抽三排二,头孢类等皮试液也是这样配的,不过普鲁卡因等皮试液就简单多了,书上有介绍我就不多说了,

注射位置

注射位置选取一般在前臂掌侧下段避开静脉处,小角度近似平行进针,当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即可注入试验液0.1ml,最佳注射后皮丘上应有两到三个左右毛孔。

3肌肉注射法

肌肉注射法,即打屁股针,皮肤绷紧,九十度进针没有什么好说的,进针长度为针梗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注射前注意回抽,如有血液应立即拔针重扎。注意:注射位置通常选择连线法,即从髂前上棘至尾骨做一连线,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简单易行不易出错。

4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法,通常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对于胰岛素笔注射可选择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因为胰岛素笔针头很细故可减轻疼痛,(仅本人意见,供参考)

注射进阶大法

1、不显露静脉

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

2,肥胖病人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

2、脆弱静脉

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血管比较脆弱,应该选择从血管旁侧进针,刺入时,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能用力过猛,原则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

3、空虚静脉

大出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进行此类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头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后壁分离,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内有失阻感,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了血管,即可注射。

4、活动度大的静脉

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进针,回血后,针头稍挑起,顺着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5、表浅细小静脉

女病人和儿童的静脉都比较细小,穿刺时较为困难,碰到这种情况可选择适当斜面小的针头,而且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可用热敷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以利穿刺。

6、成人头部骨缝静脉

在四肢无静脉穿刺时,可选用头部静脉,成人头部静脉十分不明显,可按解剖位置,摸准骨缝将头皮针缓慢顺着骨缝中央刺入静脉往往成功,但临床少用。

7、小儿头部静脉

小儿头部静脉较细,加之小儿不配合,往往不易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熟悉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做好注射前准备,选择较直与分叉少的静脉,呈向心方向穿刺,操作时细致轻柔,针斜面向上,针的角度几乎与头皮平行,缓慢将针头直达管腔。

如刺入静脉后,无回血,而且有阻力消失和进入空腔管道的感觉,可注入少许液体,而没见针头旁肿胀,即证明刺入静脉,即可固定,此类静脉原则是宁浅勿深,宁慢勿快,固定稳妥。

输液技巧需要的是细心,耐心和多加练习,做到这三点必定会有所成就,鼓针不算什么,技术再好也是从鼓针走过来的,所以大可放心,切不可进针以后不见回血便慌了手脚,静下心,摸清血管走向后再推针~

所以护士输液扎针不能一次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有很多原因的!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小护士们”多多改善自身,手下留情!

希望生病时的人儿们,对他们也多一些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